当前位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二试题 > 高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高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49K 次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高二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然(àn) 颓废(tuí) 官邸(dǐ) 自诩(xù)

B.婀娜(nuó) 浸渍(zé) 混沌(dùn) 罪孽(niè)

C.驯鸽(xùn) 歆羡(xīn) 攒射(cuán) 普陀(tuó)

D.炽热(zhì) 牡蛎(lì) 落蕊(ruǐ) 著衣(zhuó)

答案:C

解析:A项“诩”的读音为“xǔ”,B项“渍”的读音为“zì”,D项“炽”的读音为“chì”。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__________。

(2)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____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3)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__________。

(4)故都的深秋,总能引起多愁的诗人一种深沉、__________、萧索的感触。

A.倾泻 竟然 哀痛 幽远 B.倾泄 居然 悲痛 悠远

C.倾泻 竟然 悲痛 悠远 D.倾泄 居然 哀痛 幽远

答案:D

解析:“倾泻”用于洪水,“倾泄”用于感情;“居然”与“竟然”都有出乎意料之意,但“居然”语气更强烈;“悲痛”指伤心,“哀痛”指悲伤、悲痛;“幽远”多用于感情、意境;“悠远”多用于时间、距离。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眼泪不为一己的悲痛而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佛的慈悲真不能不令人流下感激的泪。

C.“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百思不解。

D.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

答案:C

解析:C项“百思不解”应改为“困惑不解”。

4.对本单元几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朝花夕拾》,是作者为了悼念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刘和珍等爱国青年写的。

B.《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作者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C.《道士塔》是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这篇文章主要是针对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文物被外国人骗走这段历史进行深沉的反思。

D.《泪珠与珍珠》选自《琦君散文》,这篇文章探讨了“忧患和苦痛的价值,以及亲情和人性的真谛”。

答案:A

解析:A项《朝花夕拾》应改为《华盖集续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5—7题。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5.本段文字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

A.举例论证 B.对比论证 C.比喻论证 D.类比论证

答案:C

解析:从“正如”一词可明确是比喻论证。

6.“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中的“其”指代的是( )

A.煤的形成。 B.大量木材

C.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

答案:D

解析:“其”指代的应是这个比喻句的本体。

7.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所持的态度是( )

A.赞成这种勇敢 B.不主张徒手请愿

C.坚决否定这种做法 D.以上三项都不对

答案:B

解析:作者的态度应是不主张徒手请愿,认为它没有多大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是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8.作者写对故都之秋的怀念时,重点描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

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

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答案:D

解析:写景是为了表情达意,D项正确。

9.在这段文字中写了什么景?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静景 B.动景 C.静景与动景 D.近景与远景

答案:C

解析:此段以静景为主,动景为辅。

10.文章中的秋色以“清”“静”“悲凉”为基调,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不能正确说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作者受到了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

B.作者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

C.“清”“静”“悲凉”是故都之秋的极有特色的“客观色彩”。

D.受古诗词影响,潜意识里有悲秋之感。

答案:D

解析:结合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D项分析欠妥。

  第Ⅱ卷(120分)

  四、(23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1)“出离愤怒”中的“出离”是由哪句话引起的?(3分)

(2)“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中“它们”指代什么?“苦痛”指什么?(4分)

(3)鲁迅为什么说“祭品”是“菲薄”的?(3分)

参考答案:(1)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

(2)反动军阀及其走狗文人;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牺牲引起的苦痛。

(3)因为这点“祭品”还不能完全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等烈士的热爱和尊敬的感情。

解析:(1)这句话前作者写了对两种人的两种情感,他“出离愤怒”的应指文人的阴险论调。

(2)“它们”和“苦痛”来源于文章中作者提及的两类人:反动军阀、御用文人。

(3)对刘和珍等青年,鲁迅是关心和爱护的,当这些爱国青年牺牲以后,鲁迅认为自己只能写一篇文章来记念,还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12.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问题。(8分)

行 宫

元 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这首诗语少意足:有一个字形象地体现了宫女数十年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字是______;有一个词把花与人不着痕迹地联系在一起,这个词是_________。

(2)“以小见大”“以乐景写哀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征,任选一角度赏析这首五言绝句。

参考答案:(1)白 寂寞

(2)这首诗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谈论玄宗遗事的“小景”,淡淡点染,却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凄苦哀怨之情,寄托着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花红景美一般烘托欢乐情绪,这里反衬凄苦哀怨的心境。

解析:(1)体现宫女数十年生活的不幸的字是“白”;“寂寞”一词是深宫花与人的共同心态。

(2)“以小见大”,宫女“小”,玄宗“大”;宫女的哀怨“小”,国家盛衰“大”。“以乐景写哀情”,用花红来反衬宫女的凄苦。

13.填写下面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惨象,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小说代表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沉默啊 沉默啊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小说 散文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故都的秋》 《北平的四季》/《怀鲁迅》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冬季小语

假如春季是大地的再生,那么凋零的冬季不正是一种孕育吗?

时序更迭,四季循环,极像一个生命的历程,由明媚清纯的春进入热情活力迸发而理想高燃的夏季,然后自盛放的夏转入成熟的秋,由恬美成熟的秋进入沉思的冬季。于凛冽的冬季,极像走完了人生的一个历程,正期待另一个新的超越,正企望另一次新的突破,再展开另一种生命的新境界——期待另一个生命春天的来临。生命就是需要不断地超越,也需要不断地突破,才不致枯滞的。

冬季真是属于沉思而非凋零的季节。田野上,成熟的稻子已收割,田野裸裎自己的胸膛没有稻穗摇曳,更无从听群蛙齐鸣,往昔有着青春绚丽,如今倒像进入禅境。这时农人正忙着堆肥,成车成车地堆肥正肥沃着贫瘠的土地;在冬季,泥土正吸收着新的养分,当明春来临,牛犁翻松了新土,那土地就再洋溢无限的生机,我们所熟知的自然界,有些动物正在冬眠,冬眠并非死亡,而是一种新蜕化,有些树木花草也弃绝了红花绿叶,但那也不是枯死,明春嫩绿的新芽,将开展一个新的绚丽的梦境。

而守候一季的寒冬,你心里孕育着什么?正想做何种的突破?

我们生命所以贫瘠,原因往往不是放弃了工作,便是因工作而放弃了沉思;要不断地工作,也要不断地沉思。生命原是一个不知来自何处去至何方的奇迹,存在也是一个时空的偶然,我们需要不停地奋斗,高燃理想的赤子之心,来印证我们生命真正的存在,这样我们便需活跃我们的思维,点燃灵台的明灯,燃亮我们该走的路,以便我们继续跋涉。生命也是需要不断跋涉的,不管昨日你有多少功绩,不管昨日你果园里开了多少花朵,那是属于昨日;若你一心沉湎昨日的喜悦,就难享今日更清纯的欢欣。今日,一个新的开始,更需要我们前进,更需要我们孕育,人生是一条走不完的旅程,需要生命的火把,直至成灰而泪尽……

在这冬季,原不是告退的季节,守候一季寒冬,原在孕育明媚的春天。诗人意味深长地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冬季,让沉思丰盈你的生命,也孕育更新你的疲惫或已充满创伤的心灵,来孕育一个崭新的春天。冬季原来是沉思的孕育的季节啊!

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冬季是沉思的季节。

14.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春季是大地的再生,凋零的冬季则是一种孕育,据此请回答(1)(2)两题。(6分)

(1)“春季是大地的再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季正是一种孕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春季万物复苏,万象更新

(2)万物通过冬季新陈代谢,迎来生命的春天

解析:“再生”指春天万物复苏,“孕育”的内容可从第三段的“在冬季……绚丽的梦境”中概括。

15.文中认为生命贫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4分)

参考答案:放弃了工作,放弃了沉思

解析:答案从第五段中第一句里概括。

16.作者在最后两个自然段中分别引用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和“别放弃,别叹气,别忘了”,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6分)

(1)引用诗句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语排列使用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明春天由冬天孕育而生

(2)突出强调了冬季既是孕育万物的季节,又是人生冬季沉思的季节

解析:(1)从内容上说明冬天与春天的关系:春天由冬天孕育而生。(2)从形式上起一个强调作用,强调冬季的意义。

1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全文分为三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对自然界的冬季进行分析;第四自然段是第二部分;后面的自然段对人生的冬季进行分析。

B.文章首句是个兼用了反问和拟人修辞格的假设复句。

C.第三自然段阐释:冬季是吸收、孕育、蜕化和准备再生的季节。

D.第五自然段的主旨是:生命要不贫瘠,就要不停地奋斗,不断地跋涉。

E.文章行文语气沉稳舒缓,但颇具慑人的力量,让人入耳入心,产生共鸣。

F.作者认为,人生的冬季包含人生的疲惫、挫折和磨难,但不包含人生的成功。

答案:BC

解析:A项第二部分应是第四、五两个段落。D项的主旨“不断地跋涉”应加上“不断地沉思”。F项“但不包含人生的成功”说法欠妥。

  六、(15分)

18.(2006云南高中毕业生统一检测,20)请自选角度,就下面这则消息所传递的主要信息,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说说你的看法。(不超过100字)(6分)

前一段时间,有专家学者甚至人大代表,从所谓学求的角度向政府建言,要限制大城市人口数量,建议抬高进入大城市的学历门槛,以防止低素质人群进入大城市。而所谓的低素质人群的指向,是那些外来打工者,甚至直接指向外地人。

参考答案:略。

解析:此为开放性试题,能结合生活实际,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19.运用语言要得体。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为下面的句子、段落的空缺处选择词、句(只选序号),并说明理由。(4分)

(1)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11个钟头,我已经___________(①疲惫;②困乏;③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2)那年春天,他去拜访一位久未见面的老同学。那天,天气特别好,连绵的阴雨过后,艳阳高照,春光融融。老同学打开门,看见是他,高兴地说:“嗬,老朋友,___________”(①你的到来让我们喜出望外!②你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阳光!③你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

答案:(1)③ (2)②

解析:(1)“困软”有“疲劳”“困乏”的意思,又和下文的“一团棉花”相呼应,最为恰当。

(2)借助时令天气,一语双关地表达了对客人到来的喜悦和欢迎,可谓恰到好处。

20.请描述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写出它的寓意。(5分)

参考答案:一队小狗正要通过没有盖的井,带望远镜的狗和眼睛正常的狗都掉进了井里,只有失明的狗走了过去。说明只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成功,只看远方不看眼前好高骛远只会招致失败。

解析:对画面描述要准确完整,语言简练;对寓意的概括要贴切、深刻,从偶然中思考出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