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成语 > 釜底游鱼的意思及故事大纲

釜底游鱼的意思及故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9W 次

釜底游鱼的意思及故事1

成语】:

釜底游鱼的意思及故事

釜底游鱼

【拼音】:

[fǔ dǐ yóu yú]

【解释】:

在锅里游着的鱼。比喻处在绝境的人。也比喻即将灭亡的事物。

【出处】:

若鱼游釜中,喘息须臾间耳。 《后汉书·张纲传》

【举例造句】:

他们已是飞走路绝,恰似~,或降或死,别无他途。

【成语典故】:

东晋的文士王殉从小才思敏捷,胆量很大,散文和诗赋都 写得很好,二十岁时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 有一次,桓温为了试王殉的胆量,在大司马府聚会议事的时候, 故意骑一匹马,从后堂直冲大厅。幕僚们都吓得惊慌失指,四处躲 避,唯有王殉镇定自若,端坐不动。桓温感叹他说:"面对奔马而能稳 坐的,将来一定是个黑头公的`人!" 桓温为了试王殉的才学,趁幕僚们在议事的时候,派人偷偷取 走了王殉准备发言的文稿。王殉发言时,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桓 温拿出他的文稿对照,发现他说的内容与文稿上的相同,但文字没有一句相同,不由对他十分钦佩。

一天晚上,王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将一支像椽(chuán)子那样的大笔送给他。醒来后,他对家里人说:"我梦见有人送我如同椽 子那样的大笔,看来有大手笔的事情要我做了。" 王殉的预言马上成为事实。就在这天上午,晋孝武帝突然死去, 由于王殉文笔出众,朝廷要发出的哀策、讣告和孝武帝的溢议等,全交给他起草。这种殊荣是历史上少见的。

釜底游鱼的意思及故事2

东汉顺帝时,皇上无视宦官为恶,放任外戚专权。很多人无才无德,本来就是草包一个,只是因为能阿谀奉承,讨好皇帝,或是家里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贵人,便可以全家跟着享受富贵。皇上的身边,王侯结队,侍从成群。官吏则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在朝廷的欺压盘剥下,百姓生活的艰难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广陵人张婴,不堪忍受残酷的政,发动群众举起了义旗。义军们杀刺史,斩富豪,劫库府,济贫民,纵横扬州、徐州一带几十年。朝廷对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胆寒心惊。

当时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张纲。此人廉洁刚正,多次上书,痛陈时弊,请求诛杀违法犯罪的大臣,削减朝廷的费用开支。皇上对他十分头疼,许多贪赃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齿。于是,当时一个权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长、大将军梁冀便想了个好办法,他串通几个当权人物跟皇上上奏说,派张纲去做广陵太守,让他平息人民的动,企图用这件事情加害于他。

以前别人被派去光陵的时候,临行时都反复要求多派兵马。张纲此去,却要单车独行,仅带着十几名吏卒。到了广陵,张纲径直来到张婴的大营,好言好语,请求会见军中头领。张婴起初十分惊讶,后来看到来的人特别诚恳,便出来相见。张纲请张婴坐上座,张婴也不推辞。张婴坐下来冷冷地问道:“太守大人屈尊来到贼营,不知有何见教?”

张纲立刻站起身来,一边打躬施礼,一边说:“将军何出此言?下官办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于陷民于水火之中。俗话说,‘ ’,将军体恤乡民疾苦,挺身赴险,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而将军清廉自律,行侠仗义之举,实令下官敬佩不已。”

张纲的这一番话,出乎张婴的意料,他急忙站起来赔礼,激动地说:“太守早来十年,我张婴怎么会像现在这样?我是个草莽之人,不知礼仪,更无法结交朝廷。我也知道,我们这些人都是锅里的游鱼,苟延残喘而已,哪里会活得长久?只是想到,横竖都没有出路,闹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请您给我指点迷津吧!”

张纲就这样用安抚的办法,不动一兵一卒,经过与张婴反复协商,妥善处置,终于平息了广陵的乱。

——《后汉书·张纲传》

【求解驿站】开水锅中尚在游动的鱼。比喻处境非常危险或即将灭亡。釜,古时的一种锅。

【活学活用】这个小村庄,三面是山,一面临水,外来入侵者在此地如~,任我方宰割。

【妙语点拨】釜底游鱼,有点像常见的温水煮清蛙。一尾在炊器游弋的活鱼,无论它是否察觉水在加热,无论它如何地用尽力量求生,都无法跳出炊器。在它落入炊器之际,便已经注定是局中的死者。正当广陵乱的头目张婴为自己的处境殚精竭虑时,张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首先将责任揽到自己头上,然后称赞对方是为民赴险。这一行为顿时让张婴从困顿不堪的局中解脱出来。于是,张婴就坡下驴,从而使张纲不费一兵一卒即平息乱。

【近义】鱼游沸鼎、鱼游釜中、瓮中之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