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2016年关于春节的黑板报资料

2016年关于春节的黑板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96K 次

春节是辞旧迎新,万象更新的节日。在教室绘制春节黑板报,除了增加节日气氛,也可以带动同学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一个美好新开始的激情!一起来看看本站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春节黑板报的资料吧!希望有所帮助哦!

2016年关于春节的黑板报资料

  太原年俗

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贴扎,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儿童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则赐以压岁钱,以取吉利。按照传统习惯,太阳出来之前就要吃罢早餐。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商户人家在过年期间对财神的祭祀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为祭祀财神之日。民国以后仅在过年时于钱垛、钱柜或专设神位神龛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鸡、鸭、猪、羊。祭罢财神,方赴有买卖往来的各商户家中拜年。

旧日过年,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一带的习俗,于年节之前准备祭品“枣山”(用面加枣蒸熟)。灶神之前供糯米粉制作的供品,长方形,分十二格(有闰月加一格),每格栽枣一枚,俗曰“谷根”。另一种供品用小米饭一盆,上加一枚柿饼和枣,俗称“隔年捞饭”。温饱之家还供以全牲之羊、猪头以及水果、核桃、柿饼、油面(用起面炸成)、黏之类。元日迎神与他处不同。按时宪书所载明的喜神方位,用柏叶、石炭捡到长竿上,矗立于屋上,同时用红纸贴于新帚放到屋上。供神的屋前用红纸条加十字于石炭上,两块石炭之间夹以百束香,点燃,俗称“嫩香”,表示敬迎一切吉神。元宵节的文艺活动从正月十四日开始,各村踩高跷、跑旱船、推花车、舞龙灯、垒塔塔火、打秋千、游九曲,一些大村集镇还有背棍、铁棍、桌棍、抬阁,扮演各种戏曲人物故事上街表演,制作精巧,装饰华美,舞技优美动人。

不仅都市乡村,各庙宇在过年时亦热闹非凡。晋祠各庙于五更大门洞开,张灯结彩、烧积薪、迎神,设饼饵枣梨祭祀。

旧日过年,太原一地尚有许多风俗故事,表现出那时人们的忙乱、繁琐、迷信心态。

  难忘故乡年俗

距辛卯年春节还有些天哪,几位新结识的乡友,特意从家乡宁河县,开车到北京来给我送门神。看着那纯正七彩套版门神画,不禁想起幼时送门神的情景。故乡春节年俗的气氛,顿时推开记忆的大门。

送门神是冀东城乡一种古老的年俗。那时的春节前后,好像总要下几场大雪,一望无际的冀东平原,像一张展开的白地毯。飘飘洒洒的瑞雪,预示着丰收年景,乡亲们显得格外高兴,彼此之间送门神,既是对春节的祝福,更是对丰年的祈盼。这时送门神的人们,手提着或者怀抱着几卷艳丽的门神画,踩着扑哧作响的积雪,给亲朋好友去送门神。昏暗的天,洁白的地,彩色的画,疾步的人,彼此对照着相互映衬着,成了春节前这几天里,故乡的一道温馨风景。倘若送门神是在晚间,送画人手提一盏照路马灯,灯光在雪地里晃动着,似流萤点点在雪里纷飞,还会给寒冷的冬夜,增添些许温暖和情趣。故乡春节的年味儿,从送门神开始散放,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看过花灯吃过元宵,随着新的劳作到来才渐淡。

门神的造像,一位是秦叔宝,一位是尉迟敬德,家乡人尊称为“门神爷”。据说,有了这二位照看家门,家宅就会一年平平安安,乡里人自然格外看重。为什么会贴这两个人的像呢?小时候只觉得好看,并不明白其中道理。长大后问长辈才知道:相传有次唐太宗生病,闻门外有鬼呼叫,唐太宗很害怕,众臣令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两人戎装站立门外守护,唐太宗果然平安无事。随后令画工画下两人的像,悬挂在宫门左右镇邪。这件事传到民间,效仿而后成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

我的家乡宁河县,原来隶属河北省,现在划归天津市,可是,说话口音和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冀东的特征。过春节的习俗和礼仪,虽说有些两地杂糅,但是更多的成分,还是属于冀东地区。这一方水土滋润的文化,无论经历怎样的变革,都难以撼动那古老的根。比如春节的各种纸制品,像门神、财神、春联、剪纸、吊钱,都有着浓郁的冀东乡土年味儿。这次几位乡友送来的门神,就是家乡东丰台的老版画,两位门神造型栩栩如生,正是我小时候看到的模样,比别处的门神画造型,更显得古朴、鲜艳和生动,很符合冀东人的审美情趣。

故乡春节的年俗,除了送门神画,有的还送财神画。民间传说有十二路财神,财神还分文武两种,我家乡的财神形象,像是传说中的赵公明。穿戴古衣冠的长须老者,冲着你和蔼可亲地微笑着,即使给你带不来财运,总还会感念他的善意。这次乡亲们未给我带财神画,大概知道再有财神保佑,我也没有发财的命吧。除了传统的门神爷,还带来几幅别的年画,倒是颇得我的欢心。因为春节送年画也是家乡的年俗。这普通年画都是喜庆内容,如《年年有余》、《麻姑献寿》、《鲤鱼跃龙门》、《老寿星》、《五老观太极》等等,这些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年画,会给家家增添浓浓的年味儿,更是这新的一年寻常日子里,老人们对儿孙经常讲述的故事。像已经多年不见的《二十四孝图》,我小时候过年买年画家家必买,除夕夜晚给长辈拜年接过压岁钱,曾祖母或祖母就会指点着画儿,讲述上边二十四孝的故事,目的就是让儿孙们懂得,永远孝敬长辈人的道理。这种春节文化习俗,在冀东一带城乡很流行,有些不算殷实的人家,宁可平时省吃俭用,春节也要买几张年画贴上,除了装饰家居图个吉利,更赏识年画的教化内容。

春节送门神、财神画,是家乡的老年俗,少说也有七八百年历史。有这样漫长的年俗,就有这样长的印制业。宁河县的东丰台镇,就是个有名的版画之乡,素有“京东第一镇”之称,版画印制品在全国也数得上。其版画特点是构图颜色鲜艳、夸张,画面风格粗犷、质朴,跟杨柳青、朱仙镇版画完全不同。去年我曾经专程造访东丰台,可惜这样的版画作坊已经大量消失,只有几家还在苦苦支撑着,这其中就有给我送门神的恒盛号。老板于雨来是位憨厚的农民企业家,他非常自信地告诉我说:“我手头有好多块老画版,再困难我也要坚持制作,把这老祖宗东西保存下来,给乡亲们的春节造点祥和平安气氛。”我问他销路如何,他说销路相当不错,港台、东南亚、日本和欧美,都有客人来买民俗版画。特别是门神、财神版画,更受远近的客人青睐,在春节期间特别抢手。是呵,如今人们最大的希望和祈盼,不就是健康、平安和快乐吗?

至于写春联剪窗花儿,这类故乡的年俗,跟其他南北城乡,在形式和内容上,好像并无大的差别。在我的家乡写春联,有一点倒是非常可取,这就是,对那些会写字的读书人,通常尊称他们为“先生”,春节时“先生”分外受欢迎。无读书人的人家在春节前,买几张红纸,提上烧酒或糕点,登门到“先生”家求写几副春联,笑逐颜开地拿着回家,这个春节也就算过踏实了。我许多年未在家乡过春节,年俗似乎也有些新变化,听说如今时兴挂国画和字画。年前有几位乡亲专程到北京来,找在京城的乡亲书画家,给他们写些字作些画,说是留在春节赠送亲友。求画要字的人中,有普通农民,有一般干部,还有企业老板,他们说,住房宽敞漂亮了,年年春节贴年画,总觉得有点单调,家中有点字画会更好。

就是嘛,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审美情趣有了变化,年俗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只是希望乡亲们,不要把老的年俗丢掉,像送门神、贴对联、剪窗花、买年画、挂吊钱,依然是味道儿最足的年俗,让这些老祖宗的东西,陪伴着过新生活岂不是更红火吗?故乡呵,在京城接到老家的门神,相信今后的年月,我都会平安幸福。请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