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礼仪文明宣传资料黑板报

礼仪文明宣传资料黑板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W 次

  遇到突发事主动报警

礼仪文明宣传资料黑板报

应急状态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人员迅速疏散,关系到生命、财产的安全。如果能事先对所处环境的安全出口有所了解和注意,在疏散时就能迅速找到逃生方向。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特定场合对未来的预知能力。

  ■到陌生场所要有观察意识

首先一定要有观察意识。走在大街上要注意观察红绿灯,观察斑马线;进入陌生的公共场所,比如电影院、商场、超市、歌厅等公共场所,要有意识地在进去时就观察安全通道、紧急出口、消防设施等与疏散和自救有关的出口和设施的位置。

在突发危险需要立刻疏散人群时,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先想:自己是从哪儿进来的,然后奔入口跑去。其实公共场所按照要求都应设立紧急出口,并且有明显的标识。如果我们在进入之后,能多留意一眼,观察一下紧急出口的方位,心里就有底了。一旦发生什么事,能迅速找准出口。

  ■遇到突发事故不要原地停留

其次还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特别要培养自己的快速反应意识等。在陌生的或者感觉不安全的场所里,不仅要事先通过观察确定逃生途径,还应在发生事故时快速做出正确反应。

有些人喜欢看热闹,在发生危险的地带也会有这样的人逗留。这不仅是不好的习惯,有时也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疏散速度。在遇到突发的灾害和事故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原地停留,应迅速有序地撤离。

 ■主动拨打报警电话

此外还应有报警意识。要熟知各种报警电话,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迅速向有关部门报警,寻求外界的援助。

一方面平时应注意收集有关自救的信息,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报警电话,要有意记录下来。一旦遇到特殊事情时能迅速找到相关的报警电话号码。另一方面,还要有主动拨打报警电话的意识。发现有火灾或者其他事件发生时,有的人只顾自己逃生,有的人觉得事不关己而不予理睬,这样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第一时间报警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保守秘密也是一种礼仪

一个人总有一些纯属个人私事的东西,这些“隐私”往往不宜扩散,只能在自己与挚友之间“你知、我知”。这些隐私包括伤心的事,包括快乐的秘密,也包括生活的缺陷、个人的恩怨等等。

早从小学时代起,我们就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向别人保密了,就是对最亲近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心头的秘密,却可以向要好的同学朋友公开,只是,这有一个条件:“秘密”告诉了你,你就得为我保密。不然,以后我就再也不会把秘密告诉你了。这种向朋友吐露又要求朋友保密的倾向,随着年岁的增长,愈来愈强烈。

一些个人“隐私”,自己闷在心里实在难耐,于是就会向知心好友倾吐出来,目的是为了赢得朋友的同情、爱怜,让其帮助自己出点子,想办法。假如,当好友将他的苦衷告诉了我们,我们却把这些“悄悄话”公诸于众,那么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朋友伤心不说,可能还会引起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引发系列风波,平白无故地制造出人为矛盾。而自己的形象也蒙上一重阴影。

朋友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了你,即使没有叫你保密,也表明了他对你的极度信任。对此,你只有为他分忧解愁的义务,而没有把“隐私”张扬出去的权利。如果张扬出去,势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以后人家就再也不敢和不愿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于你,而你也就成为一个严重失德的人。

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保守秘密的能力是他在社会中的健康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就认为保守秘密的能力居于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最中央位置。儿童在6到7岁时就学会不要提前泄露送给妈妈的礼物。研究者们还发现,保守秘密的本事能加强一个人的吸引力。

在职场中,对于同事,每一个人一定能区分开哪些同事保密能力强;而哪些人保密能力弱。但是,真实的内心环境告诉职场人:因为长时间严守一个秘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有些职业就要求工作人员恪守秘密。他们努力压抑自己不说出秘密,最后导致一种反弹效应,使得他们对心中秘密的顾虑竟然会沉没自己正常的意识,被压抑的想法甚至还会在一些人的梦境中重现。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一个群体,他们将其称为“压抑者”,这些人更能无视或者压抑秘密,也就是更能严守秘密。职场中的守密者会有这样的特点:很少生气、很少为金钱发愁或者被噩梦困扰。他们都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为一点小麻烦冒汗。

职场心理学家相信,这些人会用美好记忆自我干扰,封锁脑海中令人沮丧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职场历练,这些人习惯成自然,成为了擅长保守秘密的人。

人们之间互相交往,是为了交流情感、寻找帮助和增进友谊。人们结交朋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心里话能够找到个可以倾诉并被理解的对象。但是,言而无信的人却辜负了这种信任,他们当面答应“保守秘密”,背转身来又向别的不相干的人和盘托出。像这样的人,怎么让人与之交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