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黑板报 > 2016网络安全教育黑板报资料

2016网络安全教育黑板报资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6W 次

  警惕因个人信息泄露滋生诈骗犯罪

2016网络安全教育黑板报资料

近年来,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网络监督管理的缺少也滋生了诸多新型诈骗犯罪。其中,因个人信息的泄露引发的多种诈骗犯罪引起了全国广大人民的广泛关注。相关法律及监管的缺失导致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屡禁不止。所以,警方在此提醒广大群众注意几种常见个人信息泄露渠道,望引起群众警惕,切勿盲目“熟悉的”的陌生人。

一是各类商场促销活动中的问卷调查。商场促销是要求客户填写所谓的“调查问卷表”,表格上要求填写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购物抽奖活动中,商家也要求在奖券的正副页上填写姓名、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另外,在购买电子产品、车辆等物品时,一些非正规的商家要求客户填写非正规的“售后服务单”,这些方式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二是非正规网站注册的会员信息。一些非正规网站以一些噱头十足的新闻或是图片吸引上网者,当用户点击信息时,被告知要注册会员,会员申请表上包括电子邮件、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有可能滋生诈骗犯罪。

三是被回收的旧手机。不法分子回收旧手机后,恢复了手机里面的信息,并通过之前银行的验证短信或与亲友的短信,发现了原机主的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随后,不法分子用假身份证和手机号重办了机主的SIM卡,甚至还可能会利用手机上的相关信息进而盗取机主银行卡内的钱财。

四是随意丢弃的快递包裹单。多数网购族对快递包装袋的处理大多是随意丢弃,很少人有意识地销毁每个快件包装。而在快件包装袋上信息其实包含很多个人信息,比如姓名、电话、地址、订单号等。如果这些信息被别有用心者利用,便可能获知网购者姓名、电话、住址以及一些喜好,甚至推测出家庭经济情况等信息。

经过民警对相关案件的分析调研发现,此类犯罪的作案手段雷同,犯罪分子首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如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情况,随后,犯罪分子以国家相关政策如医疗保险、家电下乡等为幌子,实施诈骗。更有甚者,一些地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甚至与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等恶性犯罪合流。

在这里,警方提示,公民个人要有保护自己个人信息的意识,对涉及个人信息的物品进行妥善保管或是销毁处理。同时对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勿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警方提示:网络中奖多骗局警方提示少盲动

岁末年初,一些借助网络、电信实施诈骗的活动有所抬头。警方提醒,遇到一些令人惊喜的奖品,应多查多问,切勿盲目汇钱。

常见的网络诈骗有两种方式:一是中奖诈骗。仿冒知名大型网站举办抽奖活动,制作钓鱼网站,利用传播软件随意向qq用户、邮箱用户、网络游戏用户、淘宝用户等发布中奖提示信息,当事人按照指定的“电话”或“网页”进行咨询查证,以中奖缴税等各种理由让当事人一次次汇款。

二是网上购物诈骗。以未收到货款或提出要汇款到一定数目方能将以前款项退还等各种理由迫使事主多次汇款;向事主提供虚假地址或网页,交易往往显示不成功,让事主多次往里汇钱;以种种理由拒绝使用网站的第三方安全支付工具,如谎称“我自己的账户最近出现故障,不能用安全支付收款”等。

针对网络诈骗行为,民警提示:进行网上购物时,不要被某些网站上价格低廉的商品所迷惑。对于招揽投资赚钱计划,或快速致富方案等信息要格外小心,不要轻信免费赠品或抽中大奖之类的通知,更不要向其支付任何费用。对于发现的不良信息及涉嫌诈骗的网站,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