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96K 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记提纲式笔记;尝试快速阅读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的国际共产国主义精神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白求恩的国际共产国主义精神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摄影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这个外国医生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了答案。

二、课堂预习。

1.提出预习要求,进行预习。

(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出来,反复读几遍。

(2)再读课文,用笔画出不懂的词句。能查字典解决的,查字典。

(3)思考: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用了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上述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时间不少于10分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2.检查预习。

(1)指读课文。(检查是否通顺)

(2)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随机提问对部分词语的'初步理解。

(3)提问:这篇课文用了几个自然段写了谁的什么事?

3.简介白求恩。

三、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了解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战斗形势。)

2.简介齐会战斗。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齐读第一段,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为三、四自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议答。

(1)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庙离战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工作环境非常危险。)

(2)炮弹落在小庙前是怎样危险的情形?(生答师相机板书:弹落庙前)

(3)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抓住“仍然”“镇定”理解。“仍然”是什么意思?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么?(白求恩给伤员动手术两天两夜没休息,现在环境更危险了,他还是那样工作。意在教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哪个词可以说明白求恩在镇定地做手术?(教师相机板书“镇定”“敏捷”)

(4)朗读。指导朗读把危险形势的词语读急促些,怎样工作的重点词语读得重一些。教师范读,学生练读,体会白求恩不顾个人安危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5)提问:这一自然没有几句话?重点写了哪两方面的意思?(教师提示方法帮助学生概括: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白求恩仍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默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进一步深入理解。炮弹不停地在小庙周围爆炸说明了什么?(联系上文,形势越来越危险。)而对师长的决定,白求恩“沉思”是什么意思?对待伤员和自己,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板书:周围爆炸继续手术)

3.理解白求恩的四句话。

(1)投影出示,指读。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主要说的是什么。

第一句,感谢师长关心。第二句,理解好比喻句。白求恩把抢救伤员当作打仗,手术台就是打仗的阵地。

第三句,战士没有离开阵地,我就不离开手术台。第四句,我是八路军战士不必优待我。

(3)讨论:由这四句我们体会到什么?(白求恩对同志极端负责,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4.朗读全段,进一步深入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引导联系第二段试着自己总结。(方法迁移,学生尝试总结。)

三、理解第四自然段。

1.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白求恩又是怎样工作的?

2.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独立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依照2、3自然段的方法抓“落下瓦片”“门口布帘烧着,火苗向手术台扑来”“仍然”“争分夺秒”等词语深入理解。(板书:火苗扑来争分夺秒)

3.依2、3自然段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主要意思,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伟大精神。

4.感情朗读。

5.结合2-4自然段,谈一谈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对全课重点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要求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口答,以反馈学习信息。)

四、理解第五自然段。

1.指读,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说明了什么?2.出示插图投影,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白求恩同志在越来越险恶的环境下是怎样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中上等学生可加上合理的想象,具体地说说白求恩当时抢救伤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出示课文插图投影,播放自制的符合2-4自然段内容的炮弹爆炸等越来越紧张的场面的录音,学生同步朗读。(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促使白求恩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内化。)

六、作业布置。

课下自己找关于白求恩的故事,与同学交流。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2

一、本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熊猫》是第八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一单元以“可爱的动物”为主题,旨在使学生懂得关爱动物,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这一课从大熊猫的具体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入手写出了大熊猫是一种可爱的动物。对突出本单元主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产生喜爱大熊猫的情感,增强保护珍奇动物的意识。

3、认识本课9个生字。

教学重点是:

认识本课9个生字。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基础上,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教学难点是:

在阅读中,抓住描写大熊猫外型及习性特点的词句,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认识生字800个左右,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阅读量大大增加。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五、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为主,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课文,发散思维;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解决难题,获取知识。

六、教学流程

本节教学分四个环节。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所以我利用谜语进行导入。首先,我说:“同学们,有一种动物,它身穿黑白袍子,足蹬黑色靴子,戴副黑边镜子,爱吃嫩绿竹子。你能猜出它是谁吗?”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来猜谜底。最后猜出是大熊猫。随机我出示课件(一张大熊猫的图片),并揭示课题《大熊猫》。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喜欢的猜谜语形式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文伊始要求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了解课文内容,圈出本课生字。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有助学生深入细致的学习课文。

(三)再读课文,朗读感悟。

1、读文识字,扫清障碍。

学习、认识生字,是学习课文的基础。所以我首先指导学生将不认识或不熟悉的生字一一清除。随机板书生字,学习生字采取的方式有三种:①同桌之间互读、互学,初步读准字音。②请小老师教大家,将自己的识字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如:用拼音识字,利用熟字学习生字,编顺口溜识字等。③小组验读,互相检验错误。通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生字,接下来我采用一些手段对学生进行识字的巩固:①读词练习。课件出示一些卡通式的词,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学生都会兴趣盎然的积极参与读词。②小组识字比赛。(出示字卡)每组每人读一个字,轮流读,看那组说的又对又好。同时,给每组相应记分,最后评出优胜组。通过师生的相应配合,从而完成生字的学习。

2、细致读文,深入理解。

解决了生字的难题,部分学生已经能流利的读文,再此基础上进行听读评价练习,既有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文,又锻炼了学生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理解课文做好铺垫。随后,运用“关于大熊猫你有哪些了解?”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的答案可能是生活中积累的,也可能是文中刚了解到的,由于学生年龄小,他们的答案不会很全面。通过这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对大熊猫的'特点有了全面的掌握。并带着对大熊猫的了解,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有关大熊猫外貌及生活习性的语段。

接着,我出示一段熊猫宝宝的录像,使学生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对大熊猫流露出更加喜爱的情感。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在读课文,读出大熊猫的可爱,读出自己对大熊猫的喜爱。其中,重点对描写大熊猫的习性和外貌特征的词句进行朗读体会。如:“身子胖”,“尾巴短”,“毛茸茸”和“爬上爬下”,“呼呼大睡”等。在这里教师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这么可爱的大熊猫只有我们国家才有。所以,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咱们要珍惜它、爱护它!

3、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在学生完成了对本课的学习之后,我课件出示填空练习题,

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这一习题的设计,使学生学会总结全文,并学会根据一定的模式学写有关动物的习作,为下一课做好铺垫。

(四)总结延伸,课外拓展。

通过两个作业:

作业1画一张大熊猫的画。

作业2再读一篇有关大熊猫的文章。

将本课进行一个拓展,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七、预期目标

这节课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思维拓展等几方面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了解到了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还明确了要爱护大熊猫的必要性,增强了学生保护珍奇动物的意识。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

2.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 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三种方法。

教学难点:

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像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飞花令”形式导入

规则:先指定一位同学说一句关于秋天的诗,再由其指定其他同学接力。

(板书:登高 杜甫)

二、整体感知:

首先,听录音朗读,注意节奏和读音。

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思考: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找一生示范朗读,另找一生评价。明确:(景物)描写、抒情。

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生:悲

分析“哀”、“苦”、“恨”与“悲”哪个更适合作诗眼。

明确:“悲”是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苦”、“恨”和“哀”都是作者间接抒发情感的表现,因此用“悲”字更恰当准确。

师:这是诗的感情基调,即诗眼。

三、写作背景

师:请学生回忆作者的`生平事迹。

明确:杜甫诗歌创作风格:沉郁顿挫。在初中学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 现了诗人具有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本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和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了这首诗。三年后,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法(并板书)。

四、分析意象

师:作者“登高”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桌之间讨论。

生2展示。

明确:景物 特点

风 急

天 高

猿 啸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回

落叶 无边 萧萧 下

长江 不尽 滚滚 来

师:补充意象和意境的概念、“落木”和“落叶”的区别。

明确:意象:诗歌中具体的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物和景等;

意境: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达出来,达到“内情”与“外物”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

“落叶”给人一种枝繁叶茂之感,“落木”给人一种干枯干燥的感觉,因此用“落木”更符合秋天的特点。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二:由象入境法(并板书)。

师:找一生朗读描绘画面的文字,请大家闭眼,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诵读指导:首联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凉,似乎在唇齿间颤抖的读出来;“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猿啸哀”——要有欲哭的感觉;“鸟飞回”——联想到作者,孤独漂泊、远离家乡,他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

颔联两句,要将苍凉之感和旷达之悲读出来。

五、体会情感

师: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

生3展示。

明确: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炯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师:点拨通过具体的字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之三:情景交融法(并板书)。

诵读指导:“万”“悲”“常”都要重读。读“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描绘遥远之状;读“常坐客”,要倍感自己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要深感自己多病孤独,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多”“独”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

最后一联,“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恨”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中吐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

六、课堂小结1.情境式默写(PPT15中几句话对应的诗句)

2.背诵全诗

七、课后作业

根据本课学习的几种方法,自学《秋兴八首(其一)》

八、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登高》教学设计 自然之秋 知人论世法

“悲” 人生之秋 由象入境法

国家之秋 情景交融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4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可惜”、“果然”、“诚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自我教育、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

4、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人文教育目标】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⑴ 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书):读、画、体会

(师巡视,辅导)

⑵ 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自读后抽查)

(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比较体会:

(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抽生读)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

师板书:

灰 雀

列宁

男孩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生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教读,生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会飞回来”

(如果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放鸟归园)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师:这一老一小的话多有意思,你们也和孩子一样懂得了真正的爱鸟吗?谁体会得好,想读好这段对话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认真书写,师巡视辅导。表扬学生卓有见地的话语。

(师插话: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是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爱吗)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

二、阅读评价

三、领悟表达特点

四、生字识记与书写

,《灰雀》教学设计七

五、布置作业

1、写本课的生字与词语。

2、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后小结】

情融于课文,却溢于言表,如何让学说真切地感受作者蕴涵于文中的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去走一遭。学习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列宁和孩子,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分角色品读,让情感激发情感,让心灵滋养心灵,学生读得投入,感情读效果非常好。教师语言的渲染,多媒体的吸引,把学生真正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9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整合”的课程理念,资料袋不是“单纯的资料”,而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研读教材之后,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作用,将资料袋的使用与课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用好资料袋,使其“物尽其用”。

【案例】 《奇怪的大石头》一文之后的资料袋为学生提供了李四光经过长期研究,为祖国摘去“贫油国”帽子的资料。学生通过这个资料,反过来再读课文,就能够知道李四光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跟他小时候善观察、爱提问是分不开的。《我不能失信》之后提供有关宋庆龄简介,《孔子拜师》之后提供的关于孔子的介绍,都属于类似的安排。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资料,可以课前预习,为学习课文做铺垫;也可课后延伸,让孩子感悟伟人的成功与儿时的因果关系,增强自身的学习动力,觉得自己“也可以那样”。

整合的课程观,还要求学生将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丰富语言积累,从而“一物多用”。

二、鼓励创新,让孩子成为资料袋的主人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利用资料袋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可以这么用”“也可以那样用”,还要引导思考“怎样用最好”。在本册的九个资料袋中,由于资料内容的差异,使用时方法应该灵活多样,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案例】 《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课后的资料袋,为孩子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的场景,生动的画面可以丰富他们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幸福体验孩子如果想知道那些少数民族同胞在做什么,也可简要涉及,让想知道的同学课前查阅其他资料,比如阿昌族同胞吹起动听的葫芦萧,傣族姑娘挑起可爱的竹篓等等。只要孩子们感兴趣,也可结合课文进行“我想和(什么族)的小朋友(做什么)”的说话训练,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说说“我还知道……”。

在引导孩子学习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有意鼓励创新并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把资料袋越用越活,越用越好。

三、培养习惯,让资料袋不断充实

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良好习惯是很重要的,对于用得好的同学一定要适时表扬,树立榜样,力争让收集资料、合理使用资料袋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为。教材上提供的资料袋其实不多,这为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资料袋提供了空间。

【案例】 《赵州桥》一文课后并没有提供资料袋,但是如果学生养成了积累资料的习惯,加上教师的引导,他们完全可以自主地通过课外书、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祖国灿烂悠久的“桥文化”,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种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孩子们自身资料袋的补充。如果孩子们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的速度加快了,丰富资料袋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大多数课文学习之前或之后自觉主动地进行。至于本身就有资料袋的课文,比如《蜜蜂》《玩出了名堂》,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鼓励通过查阅课外书或网络等形式,进一步丰富资料袋的内容,只是教师关注的不要停留在知识本身,而是应关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和资料的使用。

建议老师们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资料积累专用本,课外资料、妙词佳句都可纳人。教师对孩子自身资料袋的关注,就会激励孩子收集整理资料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语文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四、尊重差异,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对于资料袋的使用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打击弱势。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

【案例】 《给予树》课后关于圣诞节的资料,《“东方之珠”》课后关于香港的资料,孩子们一定都非常感兴趣,但这些资料比较少,许多孩子或许已经知道,于是“想知道”,这时教师可以让这部分孩子查阅资料,然后共同交流。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条件允许的话,那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

拿到新教材,我们需要统揽全局,把握教材的特点,把资料袋这一种新的形式放到整个语文课程资料中来加以认识,这样才能在资料袋的使用上灵活自如,不致顾此失彼。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她的神奇,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3、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聊天室、互联网”等词语的含义,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

1、认识文中的生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你了解“电脑网络”吗?集体交流。课件播放网络相关知识。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网上救援的真实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八自然段,感悟第一个问题:芬兰的苏珊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求救信号的?

①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信号?指名读相关句子。(反复炼读第六自然段,联系生活理解“灼痛”“两肋”“急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苏珊突然发病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②苏珊为什么用“黑色粗体大字”发出求救信号?

③桑恩看到苏珊的求救信号后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2、学习九至十八自然段。感悟第二个问题:美国的小男孩桑恩是怎样帮助苏珊获救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总结:

四、延伸拓展,实践活动

1、苏珊的获救,互联网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跟苏珊的沉着与智慧是分不开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危险要懂得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自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吧!(课件播放:鞋子的故事)

2、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课后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并学习上网,看看互联网上有哪些信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生活中找习作素材,记录真情实感,学会与人分享。

2、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互动设计)

一、再现生活

1、话题导入,让学生回忆近期开展的探寻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活动。

(学生回忆)

2、引导学生选择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请他们提意见。

(学生在自由交谈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的氛围中,把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已有的知识被他人的所唤醒和激活,各自充实自己的知识,整个表达的过程就充满创造色彩。】

二、描述生活

1、指名同学在班内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介绍给大家。

(学生倾听、评价)

2、介绍同一传统的同学可以相互补充,也可以说说从哪几个方面介绍。

3、指导整理写成一篇文章。

【此设计让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内容的记忆及掌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及思维能力。】

三、回味生活

1、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所提的意见进行修改。

3、选取优秀作文,加以评价,发现带共性问题,适当指导。

(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让学生在互评过程中语言和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四、创造生活

1、把自己的习作介绍给更多的人,做一名祖国文化的传播者。

2、班里选出优秀习作,形成文集。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成就感,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写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8

一、课题:

那一定会很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过程。

过程目标: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六、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心田,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齐读课文——你一定会更好。

二、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轻声读第1-4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

'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2)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种子长成大树后看到了什么?它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愿望。

(二)学习第5-8自然段。

1.轻声读第5-8自然段,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ABB式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认读生字,发现汉字与偏旁部首的关系。

4.熟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

5.培养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习作。

2.难点: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快乐,产生对大自然、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大自然的图画。(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这儿真美)

一、游戏导入。

1.在习作之前,请同学们先说说自己搜集的关于写景的词语。

2.比一比谁搜集的词句最多,引导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回顾积累的词句。

二、明确要求。

1.小组交流。

请学生展示图画,将自己身边的美景讲给小组同学听。

2.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描绘文中的图,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

引导学生看课件出示的图,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注意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随机板书:用上平时积累的词句)

(2)再请一名同学讲述,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引导学生明白描写果园时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讲述。

(3)教师抓住学生的发言,在习作的内容上继续给予指导。(例如,描写果园的文章里还可以写果园里的事情以及秋天的果园给人们带来的快乐)

3.学生习作。

学生根据要求,结合老师的提示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讲评)

一、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佳作展示:

迷人的秋色

秋天多么迷人啊!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不过最美的当数田野和果园。

秋天,田野里的`稻子熟了,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地金子。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弯着腰,像是在向人们招手,高粱也熟了,火红的一片,直伸向远方,像是给大地镶了一层花边;大豆荚咧开了嘴,露出圆圆的金灿灿的大豆,更像是一个喜气洋洋的豆娃娃……这边菜畦里,番茄红、茄子紫、冬瓜绿,嫩生生、水灵灵的……地里,辛勤的农民一边擦着汗,一边笑眯眯地望着眼前的景象,仿佛在说:又是一个丰收的秋天啊!

田野里丰收在望,果园里更是热闹非凡。你瞧,果树上,黄澄澄的梨、金灿灿的桔子、红彤彤的柿子挂满了枝头。农民伯伯正满怀喜悦,或是踩在树上,或是站在凳子上,采摘着浸透了他们辛勤汗水的果实。箩筐里、菜篮子里、农用车上,都堆满了各种水果。他们想趁着这大好季节,把他们的劳动果实送到城市里,让城里的人也和他们一起品尝这丰收的果实,一起分享这丰收的喜悦!

啊!我爱秋天,更爱这迷人的秋色!

习作评析:作文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地方的场景:丰收的田野、热闹的果园。语言生动、具体、想象丰富。可见,只有用心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2.全班同学听后进行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议。

1.是否扣住“秋”。

2.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楚。

3.用词、造句是否妥帖、顺畅。

三、讲评习作。

1.同桌之间互读互改。

2.要求:

(1)看看句子是否通顺。

(2)查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对错。

(3)词语运用的是否恰当。

(4)有没有表达出真情实感。

3.同学之间互相修改后,再读给小组内同学听,让同学们评一评。

4.集体评析,各小组推荐一篇佳作,全班交流评议。

四、修改誊写。

1.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抄作文。

五、小结延伸。

教师:同学们,习作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将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习作给家长念一念,改一改。

第三课时

(语文园地)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在本单元的课文中找出这样的段落,读一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教师总结:以后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学着这样写,抓住一句话,围绕一个意思写,这样可以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二、识字加油站。

1.结合图读一读这些词,注意加点的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学生读后交流:第一行的加点字,都是“虫”字旁,第二行的加点字都是“鱼”字旁。

3.说说“虫”字旁和“鱼”字旁的字都与什么有关。

4.你还能再写出带有“虫”字旁和“鱼”字旁的字吗?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语,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①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请选择一两个词语说句子。

②学生小组内交流。

③指名说句子。

2.课件出示语句,请同学们试着说一段话。要求围绕这个意思来说。

①同学们看到句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

②指名汇报“车站的人可真多……”

③学生听后评价,也可进行补充。

④再试着用“我喜欢夏天的夜晚……”说一段话。

四、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早发白帝城》。师范读。

2.请同学们读第1、2句,说一说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云,那里有多远,需要多少时间?

3.学生读后交流。

4.再读第3、4句,说一说沿路诗人听到了什么?体会行船之情,以及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5.指导朗读。

6.比赛背诵。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0

【课型】精品赏读

【课时】一课时

【教材解读】

这是一首著名的绝句。诗人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泊舟姑苏城外枫桥,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满怀旅愁的客子,因此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四句诗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寂情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诗义;

【教学重点】

引导探究、赏析诗人之愁;

【教学难点】

引导探究愁之心结所在;

【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唐诗。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铺垫情感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感知,积累情感

读通诗文:

1、重点字词正音:泊、愁;

2、朗读汇报与指导;

明了诗义: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想象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朗读,看看你能想到什么。

1、听配乐朗诵,闭眼想象;

2、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

3、朗诵诗文,边读边想象;

小结:大家所描述的画面就是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

三、诗歌研读,品悟情感

体会情愁:

1、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愁)

2、试用诗中的景物描述作者的心情;

例:月落月亮心情沉重,早早地躲到山后边,不肯出来见人。

3、学生汇报;

探究愁因:

1、质疑:诗人因何而愁?是什么让他忧心忡忡?

2、介绍有关背景;

金榜题名对当时读书人的重要性;作者考试榜上无名,名落孙山;

品悟愁绪:

1、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

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他会想;

乌鸦叫声凄惨,他会想;

看着河边孤单的枫树在风中瑟瑟发抖,他会想;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一明一暗,他会想;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沉重而幽长,声声叩击在诗人的心上,他会想;

2、有感情地朗读

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四、再品情愁,抒发情感

1、读《枫桥夜泊》;(附1)

2、交流听后感;

3、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夜?

4、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五、课堂拓展,升华情感

一个平凡的夜,因诗人的多情而流传千古,让无数多情的后代文人因之而感彻肺腑。古往今来,写“夜”佳作不计数,但真正能与本诗相媲美的却并不多,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之一(附2)。读一读,想一想,比一比,看看本诗美在何处。

附1:

枫桥夜泊

夜,已深。

弦月拉长了灰黄的脸,在西山痛苦地呻吟。流浪的秋风,穿过沉沉夜色,穿过无言枫林,惊醒了巢中寒鸦的残梦。它“呱呱”大叫几声,那声音刺破了黑夜的沉寂,让江面也泛起层层涟漪,于是,秋月黯淡的光和影,在水中碎成无数晶莹的泪珠,泪雨纷飞,让船头的渔火也陷入沉默,沉默,沉默地在我微润的眼里摇曳,摇曳。霜雾趁机袭来,弥漫成无边的幻景:田野上,秋色正浓,花香十里,硕果遍地……茅檐前,书声不断,墨香四溢,有人正对轩窗,或凝神诵读,或奋笔疾书……油灯下,白发亲娘正穿针引线,赶制冬衣,脚边,调皮的大黄狗趴在地上,不时摇着那毛茸茸的尾巴……

夜,无眠。

月落了。天空和大地一下子跌入黑色的梦,枫桥睁大惊恐的双眼向渔舟求助,渔舟一摇,一晃,只顾哀叹自个儿漂泊不定的命运。枫树伸长瘦削的双手向天空呼救,天空手足无措,满脸全是对明天的迷茫。“咚——,咚——,……”寒山寺的钟声,沉重而幽长,从远山传来,却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只能在天空久久回荡,回荡,回荡在失落的树林,回荡在无助的枫桥,回荡在落寞的吴江,回荡在游子冷冰冰的心房。

夜,凄凉。

附2: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文中的“默、落”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3.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两次掌声里的深刻含义,从而懂得并愿意主动关心、

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文中的“默、落”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落、调”,会写“掌、班”等11个字。正确理解“小儿麻痹症、忧郁、文静、犹豫”等词语。

2.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

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

(让学生自由说说)

2.教师评议并小结:是啊,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谢意、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二十个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感受说明时语言运用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导学导议,让学生理解、感悟关键词句。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教学难点:

通过“听说、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体会法布尔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策略

这是一篇通过典型事例说明蜜蜂具有方向辨认能力的科普文章。文章首先介绍了问题的产生。即“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自己回到原处”,接着用了较长的篇幅介绍法布尔在女儿的配合下进行了蜜蜂能否辨认方向的实验。

实验基本情况:

实验目的: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实验要素:

数量──四十只。

特征──背上做了白色记号(过程中二十只蜜蜂受伤)。

条件──两里半、沿途有许多景物、逆向的微风。

结果──四十分钟,两只飞回并带有满身花粉。

第二天又有十五只飞回。

共计十七只蜜蜂飞回。

实验结论:这不是一种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法布尔是一位充满爱心的昆虫学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可以让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的严谨与条理,又可以让我们体会人文的细腻与真诚。从科学的角度,法布尔的思考是比较周密的,实验过程是条理清楚的,对实验的记述也是比较客观的。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又不乏人文的光辉。如过程中小女儿爱格兰的表现,以及作者对蜜蜂“眺望”“遥远的家园”和“怀念巢中的小宝贝和丰富的蜂蜜”的猜想,使我们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几许亲情与关爱。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法布尔图片、简介: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2.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布尔走入昆虫的世界,一起去探究那里的奥秘!

(二)初读课文,复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大意。

2.课件出示词语,自读、领读,检查预习。

无论、实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陌生、逆风。

论、验、证、减、阻、括、误、确、陌;实、袋;途、超;概、测。

3.学习生字。

概: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个点;论:右边不要写成“仓”;试:右边不要多一撇;减:左边是两点水。

(三)深入课文,具体学习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布尔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就把自家的蜜蜂做上标记,放在纸袋中,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放飞它们。最后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蜂窝。法布尔得出结论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他无法解释的本能。

(2)梳理质疑。

① 为什么是试验,不是实验?

试验:为考察某事物的效果或性能,先在实验室或较小的范围内试用或试做。

实验:为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活动。

② 蜜蜂是怎样飞回来的?

③ 为什么有三只蜜蜂没有飞回来?

2.精读课文,探究深意。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我想做一个什么试验?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

①预设:试验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因为他“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

②追问:“听说”是听别人说的,不是自己亲手验证的。所以他决定要自己做试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听说、认真)读完第一自然段,我们既知道了他做试验的原因,又可以看出法布尔不轻信盲从、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第一自然段里还有一组关联词你能找到吗?(圈出)“无论……总……”你能说说这组关联词在这句话中的意思吗?

(2)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法布尔又是怎么做的?做试验。

①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语句。思考:能不能去掉其中一个环节?为什么?

②预设:共四个步骤,不能去掉任何一个环节。

课件出示:

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便于观察;

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为了更好地与其他蜜蜂区分;

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掌握蜜蜂飞回的时间;

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路稍远一点,更能说明问题。

师:多么细致的安排啊!我们再来读一读做试验的这句话。法布尔的准备多么全面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严谨)

③师:蜜蜂被放出后,法布尔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快速找出作者观察到的现象,用曲线画出来。

④看到了这样的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作者对蜜蜂是否能回到家提出了疑问,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感受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过渡:那么,蜜蜂到底能否回到家呢?

(3)出示自学提示。

①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画出描写作者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语句。

②交流汇报。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师:为什么作者会这样推测呢?(预设:根据刚才看到的而想到的)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里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师:“也就是说”体会是在思考后得出的结论。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结合“两点四十分”体会观察时间长)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继续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这是一种我们人类所缺少的本能,“确确实实”体现出作者对蜜蜂认路本领的赞叹之情。(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③指名分段朗读:把法布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态度读出来。

(4)作者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用心的思考,终于得出了结论。一起读读第六自然段。

为什么作者能肯定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呢?(一直在袋子里,看不到路,无法识记)作者知道了蜜蜂无论飞到哪里,都能回到家中,并且他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但他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由于当时科学设备的种种限制,法布尔无法再进一步深究蜜蜂究竟是靠什么来辨认方向的。所以,他在结论里也谈到了他的质疑。那么,读完作者得出的结论,你想对作者说什么?(也可以对蜜蜂说,对自己说,对同学说……)

(5)总结:法布尔的结论中有明确肯定的地方,也有存在质疑的地方。在面对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时,重要是不是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要学习渗透在试验中的探究精神。

(6)交流书后关于蜜蜂的知识。

(四)布置作业

1.把你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2.观察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一种动物的活动,抓住其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为本单元的习作做准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向别人请教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通过练说、讨论、角色体验、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3、引导学生在通过请教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带来的愉悦,体会交际的意义。

教学准备:

与所讲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请教”

1、师:同学们,今年寒假我准备去扬州旅游,我女儿让我回来时给她带点礼物。老师是大人,对小孩感兴趣的东西没有你们了解,现在想请教大家:我带件什么礼物比较合适?

2、学生为老师解答疑惑。

3、师:非常感谢大家!你们说的我都记住了,看来,请教他人的好处大着呢!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同学们也一定会像老师这样,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自己实在不能解决的,就得像老师这样,学会向他人请教。(板书课题:请教)

二、示例引路,明白“请教”——举一也

1、师:请教别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做的事,别看它很简单,其实大有学问。

2、播放录像:星期天,一学生骑着车去朋友家,半路上向一位老大爷问路。他没下车,径直骑到老大爷身边大声问:“去李富林家怎么走?”老大爷装着没听见,继续在路边干活。

3、师:同学们,录象看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学生交流,老师归纳板书:

用语礼貌 表示诚意 找准时机

5、师:同学们,看来平时在请教别人方面都挺在行的。下面教师和你们来个现场表演,看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课件出示:陈小莉家里近来发现了蟑螂,她不知道该怎样消灭它们,就去请教教科学的魏老师。

师:现在,我就是魏老师,你们就是陈小莉,快把你的问题向我请教吧,我一定会帮助你的。

6、师生表演“向魏老师请教”的片段。

7、同学们,看了燕莉莉向魏老师请教的经过,你们觉得在请教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什么吗?

8、生交流后,老师相机板书。

说清问题 注意场合

三、模拟情境,学习“请教”——反三之一也

1、师:看来请教别人还真是一门学问!生活中、学习上,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小问题,比如数学题不会做,心爱的飞机模型装不起来了,经常忘记带东西,邻居小朋友借东西不还……

课件出示:

(1)我经常丢三落四,上课了才发现忘带作业本,出去春游又忘记带水……我向班里记性特别好的小林同学请教怎样才能不丢三落四。

(2)邻居家的小朋友借东西不及时归还。前些天他把我的足球借走了,一直没有还。提醒他吧,怕显得小气;不提醒的话,又担心他一直不还……我准备向班里的“智多星”李小奇请教。

2、师:同桌合作,选择一个进行表演。

3、学生上台表演。

4、师生结合请教的注意点进行评议。

四、联系实际,实践“请教”——反三之二也

1、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我们就应该主动去向别人请教。下面就请大家把你自己遇到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向你的好朋友们请教,看看他们能不能帮你解决?

2、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沟通、请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3、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寻求解决(如还未解决,可课后向他人请教)。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反三之三也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向人请教的方法和注意点,还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真是收获不少!真诚地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别忘了请教别人;同时,更别忘了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2、师:在今天这节课上如果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回家后,可以向家长或邻居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专业人士请教,相信你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2】口语交际:请教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努力,学会有礼貌、有条理地请教问题。

2、学会大方真诚地对待别人,培养谦虚,诚恳的品质。

3、发展学生认真倾听,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练习大方有礼,条理清楚地请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会向人请教。

课前准备:

生想想: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不懂,有必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到时候在活动时提出来。

师:交际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话题。

1、讲有关请教的故事。

2、学生评议故事中请教的人与回答者。

(板书课题:请教)。

二、联系生活,明白如何“请教”

1、播放视频一:课间,教室里,学生赵友兰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目,她大声地对班长郭巧玲说:“喂!郭巧玲,这道题怎么做啊?” 班长郭巧玲抬头看了赵友兰一眼,没有理她继续埋头做题。

2、同学们,视频看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学生谈谈视频中那位同学在请教时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师板书:注意礼貌时间(地点)合适

4、假如你是赵友兰同学,她应怎样向班长请教呢?(师生互演)

生:她用了很多方法还是没有想出来,于是向班长请教:“你好!班长。我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你可以帮我吗?”

师:说得不错,很有礼貌。

生:班长笑着说:“可以。我们来一起解决这道题。”

生:赵友兰说:“我用了这几种方法都解不出来,你看… …”

生:班长想了一会儿,笑着告诉了解决办法。

生:赵友兰高兴的说:“你真了不起,谢谢你!”

师:你说的话很清楚、很有礼貌,演得也很像,好像这两个人就在我面前。很好!

生:我觉得他说的话很符合学生的口气,很注意礼貌用语。

师:请教别人在不同场合要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礼貌用语。我们再来看看其他的场合该怎样。我想每个同学都有向他人请教的`经历。但是大家可别以为请教他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哦,不信你瞧:

6、播放视频二:华运昌和赵东杰在一起春游,华运昌忘记带本了,就和赵东杰同学请教。

7、学生根据刚才老师的表演进行互动,亲自实践“请教”。

三、指导请教方法。

1、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请教才能做到最好?

2、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总结出请教方法:

注意礼貌语言清楚认真倾听诚恳道谢

四、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学生再练习如何“请教”别人。

1、学生分组进行沟通、请教,老师巡视,有重点地记下小组中学生提出的未能解决的问题。

2、请个别学生提出问题,向全班同学请教。让他们明白,有些科学性的、专业性的问题还得请教专业人士。

五、总结延伸

今天的学习,让我们明白了请教别人也大有学问,让我们学会了怎样请教别人,也尝试请教了别人。在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别人,也别忘记了请教别人,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说话要有礼貌,要得体。更别忘了我们同时也要真诚地帮助向我们请教的人。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请教

礼貌大方 语言清楚 认真倾听 诚恳道谢

教学反思:

课本上设计的2个情境都是生活中会出现的,口语交际就是要提供背景,让学生在环境背景下进行对话。我先让孩子们说说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孩子们也能说出来:①有礼貌。②把问题说清楚。然后我让孩子们同桌进行请教训练并进行了表演。孩子们理论上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在实际的训练中出现了两种问题:一是没有礼貌,二是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所以,我想:口语交际的内容还是要创设情境,在情境背景下让孩子们多练习,效果会更好。而且学生的礼貌等行为习惯养成还要落实到日常行为规范中,才能把礼貌变成一种习惯。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4

一、习作内容:

(第五册习作八)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你知道以上诗句各出自哪首诗?你知道这些诗的作者是谁吗?他们是哪个朝代的人?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选择其中你不太明白的两句诗进行研究,把你的研究成果写出来。相信通过研究,你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增长不少知识。

二、教学要求:

认真阅读古诗句,通过搜集资料,仔细研究,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抓住自己认为最为重要的或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决心研究,学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四、教学准备:

《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五、教学过程:

习作指导课

(一)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有一个小朋友叫屈美生,他写了一篇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你们想看看吗?

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思考: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的写法:

(1)先写诗的出处

(作者、朝代、诗题、全诗)

(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

(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

(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

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小结:步骤:提出问题——查找资料——研究资料——解决问题——撰写报告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请读读下面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中华经典诵读》、《唐诗三百首》。

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撰写研究报告

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评点】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在自主、合作中学生进行了探究性的实践,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心”。

习作讲评课

(一)复习

什么是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怎样写?

(二)学生继续修改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在巡视过程中,选出需要点评的作文草稿)

(三)评点学生习作,提示要点。

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作文草稿进行评点。

(1)自由读这篇作文,小组讨论:这篇作文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写得不好,还需要改进?

(2)交流,师小结。

(3)针对以上不足之处,集体修改这篇作文。

根据学生作文草稿的情况,提出以下修改要求:

(1)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应略去,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文人故事,让人读来倍感生动有意思。

(2)把研究报告写具体。

(四)学生根据以上修改要求进行修改,教师辅导。

学生自己修改。

小组互相修改。

读一读修改好的文章。

(五)学生誊写作文,教师巡视。

【设计评点】紧紧围绕研究报告的层次清晰,语言准确,内容真实的习作要求,对学生的习作草稿进行有针对性的评点,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呈现一些文人逸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人文历史。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5

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练习背诵古诗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断)楚江(开)

碧水(回)青山(出)

孤帆(来)红日

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方好亦奇

浓抹淡妆

第三课时:学习《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5个字,掌握多音字“磨”。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思路:

1、以学过的古诗导入。

2、组织教学,每一首诗大体步骤:了解诗人,理解诗题;抓住字眼,明白诗意;想象意境,领悟诗情;积累内化,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2、介绍诗人。

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1、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读,正音:潭、磨、螺。

3、齐读。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1、“湖光秋月两相和”

(1)感受“和”──和谐、协调。

(2)你读出时间了吗?

(秋天的夜晚:“秋月”)

(3)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4)“两相和”这“两”谁与谁?

(湖光与秋月)

(5)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2、“潭面无风镜未磨”

(1)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

(未:没有)

(2)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

(把“潭面”比作“铜镜”)

(3)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4)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2)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3)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

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月

和山水

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