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古代艾灸治疗伤寒的方法

古代艾灸治疗伤寒的方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2W 次

《洪氏集验方》

古代艾灸治疗伤寒的方法

卷三:灸结胸伤寒,不问阴阳二毒,只微有气者,皆可灸,下火立效。神功散:黄连(七寸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二味拌匀,令患人仰面卧,先用三干耳和艾一炷,如中指大,更用三干耳子,先著在患人脐中,后安艾炷其上,只一炷。觉跻腹间有声,即便汗出而愈。

《针灸资生经》

伤寒无汗:孔最治热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壮,即汗出。

凡热痛,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先取涌泉及太阳井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 热去四逆喘气……皆取侠溪。

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神验。

《云歧子论经络迎随补泻》

伤寒……自汗遂漏不止,剌风池,风府,……伤寒经与里合, 灸太溪七壮。

伤寒阴病脉欲绝,当灸太溪穴,……阴毒伤寒,体沉四肢具重,腹痛脉微迟,当灸气海或关元。

《世医得效方》

卷一:治阴证伤寒,于脐下一寸半气海穴二七壮,小作艾炷,于脐心以盐填实,灸七壮立效。二寸丹田,三寸关元皆可灸。

治结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黄连七寸,连皮用。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脐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才灸了,便以温汤浸手帕拭之,恐生疮。

灸法: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啬啬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胄管,各灸五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曲绳取半,当绳颈名胃管。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可三壮。亦随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中灸,绳头名曰天聪。又灸两颞颥,穴在耳前动处。又灸两风池,穴在项后发际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壮,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