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日志 >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三篇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三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3W 次

导语:驻村扶贫任务艰巨,需要党民的尽心尽力,坚持不懈。下面是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供大家参考。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三篇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一】

  *月*日 星期* 天气:*

下午,跟着鹤峰县政法委驻渔山村的扶贫工作队队长陶必红和驻渔山村第一书记王远涛,去村民老王家。在渔山村今年要完成扶贫易地搬迁的24户当中,老王家是最后一户,陶必红告诉我,过去三年,他们记不清去了老王家多少次,但是都没有能够说服他同意搬迁。

老王家住在木板搭成的房子,屋里生着柴火,没有开灯。陶必红坐在老王旁边,给他点上烟。还把我给的收音机也转送给他,但是老王还是没有松口。

老王不愿意离开自家的这片山林,还有他自己搭起的养鸡棚。他是村里有名的风水先生,对房屋的位置也有讲究。将近一个小时之后,鹤峰县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厚成,以及铁炉乡副书记、渔山村村委会主任也都来到老王家做工作。陶必红答应按老王选定的位置,在他家旁边的山坡上建房,并且把路通到新房门口。他提议就这么定下来。

张厚成进一步建议,明天就“放线”,测量定位。

老王说,不在意放线的日子是不是黄道吉日,只关心“下脚”,打地基的日子。他提出的好日子在农历六月,工作队觉得,太迟了。

老王坚持要选在好日子,他说,否则房子建好了也不住,宁愿在新房旁边搭个棚子住。

日期的问题几乎成为他的最后一道防线。他说,立夏之后都不行。不过王远涛发现,后天才是立夏。

老王又翻出两本黄历,陶必红用手机的电筒照着让他查,他终于点头,同意明天放线。这个时候雨又下起来,张厚成借着机会说,老王的决定是对的,这是甘露、发财雨。

老王的妻子拿出一块腊肉在柴火上烧,说要等明天放线之后请大家吃。

张厚成也再补一句,怕老王再反悔,“那老王我跟你讲,这就是门板钉钉子,你别睡一觉又反悔……”

明天,渔山村最后一家扶贫易地搬迁户的新房建设能不能顺利启动。现在谁也不能确定,留到明天的日记再说。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二】

  *月*日 星期* 天气:*

天不亮我们几个人就全醒了,比平时在家醒得还早。

按照计划,今天早晨要召开村两委班子会议,学习强卫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并研究近期宣讲活动的要点,这是我们驻村后开的第一个会,虽谈不上正规,但要让参加会议的老乡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大家心中还是有些紧张。

想不到乡亲们的积极性这么高,刚吃了早饭,村委会里已经坐满了人,我们心里热乎乎的。

会议首先从学习省委书记写给县委书记的信开始。读罢两封信的全文,大伙的感受很多,说得最多的是省委书记心里始终记挂着咱们农民。大家还说,要切实按照强卫书记在信中提出的希望和要求,紧密结合上庄村实际,认真规划,营造好科学发展的氛围,抓好乡村党建工作,加快上庄村的发展。

看着乡亲们被激发起来的热情,我们几个也给大伙表了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艰苦奋斗,用干部的辛勤劳动,换来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提高。

会散了,我们每个人心底的压力也更大了,强书记的信不但对我们做好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五送五帮五推”活动注入了精神动力,也对驻村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下午,结合这两天进村入户所掌握的情况,工作组按照万名干部下乡要求,提出了工作目标:立足本地实际,整合资源,找准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努力破解资金短缺、带动乏力的问题。

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梳理出当前的工作重点:认真制定好发展规划,选准选好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努力破解生产力落后、难以增效的难题。坚持旅游富民、商贸活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努力破解人才匮乏、后劲不足的问题。大力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稳步实施义务教育,强化职业技术培训;努力破解规划不全、导向不明的问题。科学发展规划,要符合地区实际,突出重点,规划一项,成一项,切实帮助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充分发挥两委班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交通、卫生、文化、教育等建设。今后,我们就要按照这些思路展开工作,帮助上庄村人生活得更幸福。

  2017年扶贫干部驻村日记【三】

  *月*日 星期* 天气:*

天下午,电话联系马吉米村马吉米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邓付早,打算再次去他家走访。因他有事,只好傍晚去。晚饭后,我和队友苏煜、吕继踏着暮色,走过半个多小时的水泥台阶山路来到邓付早家。

邓付早一家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邓付早爱人端来几根黄瓜招待我们,大儿子李学普忙着泡茶,被我止住。我对他说,吃黄瓜就行啦。

坐在邓付早家客厅简陋的沙发上,我们拉起家常。

“10多年前,爸爸在兴建的电站工地打工,因房屋垮塌,肋骨被砸断。此后,爸爸一直在家养病,家中里里外外全靠妈妈一个人撑着。爸爸现在都不能干重活,只能背三四十斤重的`东西。这些年,辛苦妈妈啦!” 健谈的李学普边介绍边削黄瓜。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恰付前用生硬的汉话说:“没事!没事!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两个儿子已长大成人。”灯光下,恰付前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乐观。她告诉我们,现在最让她焦虑的是,小儿子李学邓已经22岁了,除了偶尔上山采药,大部分时间闲在家里,对象也没谈着。

“你那么一个帅气聪明的小伙子,还愁找不到女朋友?不过,男人再帅,没本事也没人喜欢。要赶紧想办法挣钱。”我接过话茬对李学邓说。

李学普今年26岁,5年前曾到怒江州府六库打工,现在主要从事屠宰。他告诉我们,运气好的时候,一个月可以上山多买到几头猪,屠宰后到马吉乡集镇上卖。由于无法称秤,与村民交易时全凭经验估算。有时估算多了,自己就亏本。我们建议他多养猪,他说,家里耕地少,每年收入包谷500多斤。加之住在山上不通公路,养猪不太可行;养鸡,他和父亲共同养鸡12只,前段时间鸡瘟死了4只;扩大草果种植面积,他家只有1亩多地适合种植草果……去年, 李学普种植了300来株重楼、养了两窝蜂。他觉得,种重楼是目前他们家增收的好途径。李学邓则自有他的想法,他想养竹鼠。

不觉中,已近10点。我们起身告辞,邓付早一家挽留我们在他家留宿。因要赶回驻地有事,我们谢绝了他们一家的好意。恰付前拣了几根黄瓜装在塑料袋里,送给我们。拗不过她的一番情谊,我收下了两根。

下山路上,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邓付早一家究竟发展什么产业好?如何才能帮助他家如期脱贫?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值得深思的问题。每次走访贫困群众,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自己究竟能为他们做点什么?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却又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