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有七年级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范例吗?

有七年级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范例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1K 次

【教学目标】

有七年级语文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范例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2、难点:

体会文中几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背景资料(任选一个以上),参考题目如下:

1、“九一八”事变。

2、抗日战争。

3、日寇在中国的暴行。(叙述一则事例)

4、中国军民英勇、顽强抗日的故事。

5、东北抗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特定气氛。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背景资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体会文中充沛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充分领会本文所蕴涵的情感。

三、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找出文中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的句子,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如:

⑴“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句运用拟人手法,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打动了人心。

⑵“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东北那特有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让人浮想联翩。

⑶“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运用排比,形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强调了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

等等。

2、学生讨论:

⑴如何理解本文标题——土地的誓言。

⑵“我常常感觉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分组讨论后,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回答。

3、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

四、体验反思

1、联系实际,说说如何与侵略者作斗争。

2、通过本课学习,你感悟到了什么?(内容、写法等)

五、延伸阅读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与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作比较,看看两首诗表达的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11月17日。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情的语言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4、通过散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优美的描写激情的语言理清思路。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预习课文,查字典注音识记,会写生字词,选三个以上的词语在课本上写一段话,内容自定,同学间互相订正欣赏。

⑵搜集关于祖国故乡土地等方面的歌、诗、散文资料。

⑶翻看中国历史了解我国东北的物产及沦陷的年代、范围等情况。作阅读笔记。

2、教师:

⑴查阅史料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

⑵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悟与体验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

(板书课题)

2、教师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

要求:

⑴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⑵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⑶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

(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二、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

⑴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⑵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⑶人称的恰当运用。

(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三、欣赏发挥 拓展延伸

1、欣赏体味:再次朗读排比、比喻修辞(“当我躺在土地上……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运用朗读的技巧传达自己对课文情感的把握。

师述:我们已经看到东北黑土地优美的景色、丰富的物产,领略丰收的喜悦心情。请在自己的头脑中想象当年我们这片故土的美景,再想象日本侵略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烧杀抢掠恶劣行径,我们仿佛看到家乡的乡亲们那痛苦的表情,哀怨的眼神,我们就会深刻的体味作者当时的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

2、发挥联想:

教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那么美丽的故乡被日本侵略军无情的践踏,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人们发出强烈的呼号:我们要回故乡,保卫故乡,在这里我们向土地发出誓言:“为了她,我宁愿付出一切……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引导学生合唱《黄河大合唱》,将自己搜集的歌词、诗歌、散文,有感情的朗诵出来,烘托气氛。

3、创新写作:

教师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品味进行联想:发掘我们奈曼旗的物产资源,想象本地区的优美景色。讨论,与同学交流发言后,鼓励学生对家乡进行描写赞美。可试唱《奈曼旗旗歌》。

提示:(师出示投影片)

⑴题目自拟。

⑵范围可在内蒙古自治区内。

⑶可仿写(本文、歌词、诗、散文等),抒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⑷语言简洁生动流畅。

4、品味鉴赏:

写后修改朗读自己的作品,师生鉴赏评论。

四、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

(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

倾诉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春的清秀秋的喜悦

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