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求2016广州中考语文模拟题?

求2016广州中考语文模拟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7W 次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3分)

求2016广州中考语文模拟题?

A.埋怨(mái) 阴霾密布(mái) 酷肖(xiāo) 惟妙惟肖(xiào)

B.锦幛(zhànɡ) 重峦叠嶂(zhànɡ) 拮据(jū) 查无实据(jù)

C.绯红(fēi) 获益匪浅(fěi) 揣摩(chuǎi) 揣在怀里(chuāi)

D.箱箧(qiè) 汗流浃背(jiā) 湖泊(pō) 淡泊明志(bó)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A.言行相顾 一代天骄 繁花似锦 引颈受戮

B.峥嵘岁月 顶礼膜拜 遮天敝日 诚惶诚恐

C.不求甚解 马革裹尸 潜心贯注 睡眼惺松

D.冥思暇想 穷困潦倒 五彩斑斓 婉转低回

多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媒体普遍认为,广东民营剧团境地尴尬,质量良莠不齐,上升空间有限。

B.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效率的提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C.创意的产生,并非想有就有,而是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渐渐产生的。

D.第十届校际艺术节上,粤剧、潮剧等地方戏曲无人捧场,令人刮目相看。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让“学历不等于能力”的观念成了人们的共识。

B.回南天湿气加重、能见度降低,驾驶员开车时应用近光灯,切忌用远光灯。

C.尽管时代、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

D.经营者在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应承担无理由退货。

多选题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①齐头式的教育,将会使许多红豆杉或榕树不能长成它们本质的样子。

②如果教育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使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③教育,是使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使榕树长成好榕树,不负本质。

④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本质才能得以发挥。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④③②

下面是一则关于广府庙会的材料,请你写一段广告宣传文字,吸引大家去逛庙会。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5分)

元宵节期间,在广州市越秀区将举办广府庙会,为期7天,“吃、喝、玩、乐、游、购、娱”尽在其中。在庙会上,不仅可以看到踩高跷、扭秧歌、捏糖人等北方庙会项目,而且还能欣赏到川剧变脸、杂技、硬气功等中华绝活。期间还有广式红木宫灯、佛山彩灯、潮州花灯等元宵灯会,以及各地民间的优秀木偶作品展演。而民俗文化巡游更吸引人,城隍庙的城隍爷将被“请出”巡游,其他巡游项目有舞狮、腰鼓、舞龙等。参加庙会又怎么少得了吃?不仅有广州本地特色的老字号,如莲香楼,也不乏具有外地风味的干果食品,还有不少来自阳江、化州等地的土特产。

语言表达

古诗文默写。(10分)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有错误的两项是( )(4分)

A.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明月与愁心,随风直到夜郎西。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E.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F.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沉变古今。

(2)根据课本,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4分)

①正入万山圈子里,__________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③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词名句。(4分)

[说明:本题有2分附加分,加分后第7小题不超过10分。]

自古以来,诗人以“酒”入诗,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刘禹锡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酬答友人、借酒振作的心志;在《渔家傲·秋思》中,范仲淹以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军功未成、归家不得的惆怅。

默写

根据课本,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3)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5)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其他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B.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市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邹忌以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使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C.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D.“王之蔽甚矣”指齐王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文言文阅读

鲁山山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诗中的“惬”“何许”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2)诗的题目是“鲁山山行”,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何处可见诗人是在“山行”途中?(3分)

诗歌鉴赏

美与同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7题。(18分)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的,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方面,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故普通世间的价值与阶级,入了画中便全部撤销了。画家把自己的心移入于儿童的天真的姿态中而描写儿童,又同样地把自己的心移入于乞丐的病苦的表情中而描写乞丐。画家的心,必常与所描写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倘不具备这种深广的同情心,而徒事手指的刻划,决不能成为真的画家。即使他能描画,所描的至多仅抵一幅照相。

画家须有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故同时又非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不可。倘其伟大不足与英雄相共鸣,便不能描写英雄;倘其柔婉不足与少女相共鸣,便不能描写少女。故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西洋画何独不然?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必其心移入于花瓶中,自己化作花瓶,体得花瓶的力,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为了要有这点深广的同情心,故中国画家作画时先要焚香默坐,涵养精神,然后和墨伸纸,从事表现。其实西洋画家也需要这种修养,不过不曾明言这种形式而已。不但如此,普通的人,对于事物的形色姿态,多少必有一点共鸣共感的天性。房屋的布置装饰,器具的形状色彩,所以要求其美观者,就是为了要适应天性的缘故。眼前所见的都是美的形色,我们的心就与之共感而觉得快适;反之,眼前所见的都是丑恶的形色,我们的心也就与之共感而觉得不快。不过共感的程度有深浅高下不同而已。对于形色的世界全无共感的人,世间恐怕没有;有之,必是天资极陋的人,或理智的奴隶,那些真是所谓“无情”的人了。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受了世智的压迫,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外部即使饱受压迫,而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论艺术的心理,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于其中,没入于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我们又可知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圣经》中说:“你们不像小孩子,便不得进入天国。”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世间的万物,因观看者各自观看的目的不同,各人所见不可能都相同。

B.画家须有深广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不仅及于同类的人物,还及于一切他物。

C.中国画家注重用形式来形成同情心,西洋画家却不曾明言这种形式和修养。

D.画家眼中所见世间的物,不是实用的方面,而是真善美的世界。

14.下列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处在儿童这样的黄金时代,每一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幸福、仁爱、和平的世界。

B.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这样的人有着深广的同情心,可能还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

C.真正的艺术家能不屈不挠,外界如何压迫,内心始终自然、真切,富有同情心。

D.就算不是对于世界全无共感的“无情”的人,对事物也不会有一点共鸣共感。

15.请结合文意回答,文中加点的“这种深广的同情心”指的是什么?(3分)

16.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5分)

(1)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画家能发现美、表现美的原因何在?请至少概括两点。(3分)

(2)文中说:“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试从李白《月下独酌》中,找出体现这种“物我一体”的境涯的诗句。(2分)

17.丰子恺曾在烟斗上刻下一首诗,其中有四句:“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请结合文本,分析他这样说的缘由。(4分)

现代文阅读

乡关何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2题。(22分)

乡关何处

余秋雨

①我到上海是为了考中学。父亲原本一个人在上海工作,我来了之后不久全家都迁移来了,从此回故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已不大,故乡的意义也随之越来越淡,有时,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②摆脱故乡的第一步是摆脱方言。余姚虽然离上海不远,但余姚话和上海话差别极大,我相信一个纯粹讲余姚话的人在上海街头一定是步履维艰的。余姚话与它的西邻绍兴话、东邻宁波话也不一样,记得当时在乡下,从货郎、小贩那里听到几句带有绍兴口音或宁波口音的话孩子们都笑弯了腰,一遍遍夸张地模仿和嘲笑着,嘲笑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不会讲话的人。村里的老年人端然肃然地纠正着外乡人的发音,过后还边摇头边感叹,说外乡人就是笨。这种语言观念自从我踏上火车就渐渐消解,因为我惊讶地发现,那些非常和蔼地与我交谈的大人们听我的话都很吃力,有时甚至要我在纸上写下来他们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笑声中我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到后来甚至不愿意与他们讲话了。到了上海,几乎无法用语言与四周沟通,成天郁郁寡欢。有一次大人把我带到一个亲戚家里去,那是一个拥有钢琴的富贵家庭,钢琴边坐着一个比我小三岁的男孩,照辈分我还该称呼他表舅舅。我想同样是孩子,又是亲戚,该谈得起来了吧,他见到我也很高兴,友好地与我握手,但才说了几句,我能听懂他的上海话,他却听不懂我的余姚话,彼此扫兴,各玩各的了。最伤心的是我上中学的第一天,老师不知怎么偏偏要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我红着脸憋了好一会儿终于把满口的余姚话倾泻而出,我相信当时一定把老师和全班同学都搞糊涂了,完全不知道我在说什么。等我说完,憋住的是老师,他不知所措的眼光在厚厚的眼镜片后一闪,终于转化出和善的笑意,说了声“很好,请坐”。这下轮到同学们发傻了,老师说了很好?他们以为上了中学都该用这种奇怪的语言回答问题,全都慌了神。

③幸亏当时十岁刚出头的孩子们都非常老实,同学们一下课就与我玩,从不打听我的语言渊源,我也就在玩耍中快速地学会了他们的口音,仅仅一个月后,当另外一位老师叫我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说出来的已经是一口十分纯正的上海话了。短短的语言障碍期跳跃得如此干脆,以至我的初中同学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从余姚赶到上海来与他们坐在一起的。

④这件事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到非常惊讶,我竟然一个月就把上海话学地道了,而上海话又恰恰是特别难学的。上海话的难学不在于语言的复杂而在于上海人心态的怪异,广东人能容外地人讲极不标准的广东话,北京人能容忍羼杂着各地方言的北京话,但上海人就不允许别人讲不伦不类的上海话。有人试着讲了,几乎所有的上海人都会求他“帮帮忙”,别让他们的耳朵受罪。这一帮不要紧,使得大批在上海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南下干部”至今不敢讲一句上海话。我之所以能快速学会是因为年纪小,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强而在自尊、自羞方面的敏感能力还比较弱,结果反而进入了一种轻松状态,无拘无碍,一学就会。我从上海人自鸣得意的心理防范中一头窜了过去,一下子也成了上海人。有时也想,上海人凭什么在语言上自鸣得意呢?他们的前辈几乎都是从外地闯荡进来的,到了上海才渐渐甩掉四方乡音,归附上海话;而上海话又并不是这块土地原本的语言,原本的语言是松江话、青浦话、浦东话,却为上海人所耻笑。上海话是一种类似于“人造蟹肉”之类的东西,却能迫使各方来客挤掉本身的鲜活而进入它的盘碟。

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旦进入上海就等于进入一个魔圈,要小心翼翼地洗刷掉任何一点非上海化的印痕,特别是自己已经学会的上海话中如果还带着点儿乡音的遗留,就会像逮苍蝇、蚊子一样努力把它们清除干净。我刚到上海那会儿,街市间还能经常听到一些年纪较大的人口中吐出宁波口音或苏北口音,但这种口音到了他们下一代基本上就不存在了,现在你已经无法从一个年轻的上海人的谈吐中判断他的原籍所在。与口音一样,这些上海人与故乡的联系也基本消解,但他们在填写籍贯的时候又不可能把上海写上去。于是上海人成了无根无基的一群,不知自己从何而来,不知自己属于哪块土地,既得意扬扬又可怜兮兮。由此倒羡慕起那些到老仍不改乡音的前辈,他们活生生把一个故乡挂在嘴边,一张口,就告示出自己的生命定位。

⑥我天天讲上海话,后来随着我生存空间的进一步扩大,则开始把普通话作为交流的基本语言,余姚话隐退得越来越远,最后已经很难从我口中顺畅吐出了。我终于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大会说余姚话的人,只有在农历五月杨梅上市季节,上海的水果摊把一切杨梅都标作余姚杨梅在出售的时候我会稍稍停步,用内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杨梅的成色,脑海中浮现出家乡上林湖的水光云影。但一转眼,我又汇入了街市间雨点般的脚步。

⑦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

⑧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

18.请根据第②③段的内容,围绕“摆脱方言”的中心,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①在前往上海的火车上 大人们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并哈哈大笑,让我不愿意与他们讲话

②在上海的亲戚家

③在上中学的第一天的课堂上 同学和老师都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老师不知所措,同学无所适从

④一个月后另外一位老师的课堂上

19.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根据文意回答,为什么老师在完全听不懂“我”的余姚方言后却说“很好,请坐”。(4分)

20.结合上下文,分析为何年轻的上海人“既得意扬扬又可怜兮兮”。(4分)

21.下面的文字是余秋雨曾对家乡余姚杨梅的描述,请你结合这些文字,简要分析本文中写杨梅的用意。(4分)

孩子们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上了山,爬在随便哪一棵杨梅树上边摘边吃。鲜红的果实碰也不会去碰,只挑那些红得发黑但又依然硬扎的果实,往嘴里一放,清甜微酸、挺韧可嚼,扪嘴啜足一口浓味便把梅核用力吐出,手上的一颗随即又按唇而入。这些日子他们可以成天在山上逗留,杨梅饱人,家里借此省去几碗饭,家长也认为是好事。

22.文章末尾两段“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6分)

现代文阅读

按要求作文。(60分)

请以“温暖的笑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