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关于谈高考作文汇编6篇

关于谈高考作文汇编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17K 次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谈高考作文6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谈高考作文汇编6篇

谈高考作文 篇1

随着我国城市的新街道和新兴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卡地亚”、“塞纳维”这样的洋地名也如雷贯耳,渐渐的也就习以为常了。但“洋名称”的大量出现,却使我国许多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名族特色地名的弱化。由此引发了许多问题,我觉得应理性思考一下地名洋化。

地名洋化确实冲击了民族文化传统,隔绝人们历史记忆,导致文化的断层化。

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绝不能被洋化。”随着时移世易,历史留下的痕迹也在逐渐消逝。隐入草丛的青石板、瓦片上隐约的纹路、小巷中吟唱的歌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在这里,小巷有了新的洋名字,青石板被水泥替换,瓦片被现代机械无情碾压化作尘土。街道、小巷披上了新装,但这光鲜的背后总让人感到空虚,仿佛顶着明媚的阳光,却丢弃了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子,丧失了魂魄。

地名洋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应拿来为我所用,但不能唯洋是崇。

现今,我国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非常频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地都形成了许多外国人的聚居地。像在北京的望京,许多韩国人都居住在那里,为了使他们能够生活得更方便些,那里的街道、店铺都取的是韩国“洋名”。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中外相融,丰富中华文化。相对于这些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但涉及到历史文化重要的地名是不能洋化!比如不能把“望京”改为“首尔”;再如新兴建筑取洋名,为的是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又或是满足人们心理上的“洋名新奇观”。但故宫门前的天安门广场是永远不能改名的!因为它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地名洋化”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性的吸收,切不可迷失了自己。

人们偏爱“洋名”的现象泛滥值得人们深思,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给予了批评。洋化地名可以,但我们一定要提防文化侵略。简而言之,我们可以住在叫“罗托鲁拉小镇”或“亚特兰蒂斯”这样的小区,但我们依旧是中国人,我们的心中时刻铭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若是过度制造出地名洋化的风潮,将会混淆中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扭曲人们的价值取向,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被弱化局面。与世界接轨,与时俱进,可以开阔视野,但不能迷失了本性。

地名洋化,就像是在我们民族文化大树上挂起一盏盏华丽的彩灯,可以进一步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我们一定要扎牢传统文化坚固的根基,方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谈高考作文 篇2

作文批改是语文老师感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面对一个班几十本作文、同一个题目,对于几乎相同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写出来的作文也大体相同,老师怎样批改才能避免评语的雷同?我认为写评语一定要有个标准,每篇作文的要求不同,标准也不一样。高考我在作文批改时给自己制定了以下几个标准:

一、按照既定目标批改作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一学期的总目标,然后在各节作文课的教学时再制定出具体目标,评语要围绕这些具体目标来写,如初一教材第一单元作文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我在制定具体目标时作了如下要求:1、立意新颖,不落俗套;2、语言有创新、有时代感;3、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色彩。每篇作文不宜提过多的要求,目标制定2—3个,学生容易接受,在写作文时也容易达到,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批改时也可以准确定位。

二、检查学生审题是否正确。

一篇作文一定要有文题,即使不是命题作文也可看出学生的审题水平,有了作文题目,学生应从那些方面来审题非常重要。作文应该写什么,受哪些条件限制,重点在哪里,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在审题时都应该考虑到,通篇的布局也体现着学生审题的思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读完一篇作文,就知道学生审题的方法是否正确,如:命题作文《圆》,要求学生写一篇议论文,本来“圆”与人民币中的银元没有联系,如果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写出来的作文就只有写成说明文了,可是在一次考试中有的学生就将“圆”理解为银元的“圆”了,这是审题的错误。写一篇作文的第一步出现了错误,下面的内容也就毫无价值了。

三、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写作方法。

批改作文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写作方法,课本上根据内容不同,在每一单元中都侧重了几点写作方法,在实践中训练应用,评语中也要体现写作方法的优劣。在批改作文时老师切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只要学生运用的方法有助于反映主题思想,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就可以运用,要让学生放开手脚,灵活多样地选取自己喜欢的写作方法。

四、重视材料的运用。

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广泛,开合是否自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生掌握材料的多寡。作文的材料有三种:指定性材料、半指定型材料和非指定性材料,学生如果能灵活运用材料,可以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教师在评语中体现这一点,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运用材料的重视。

五、写作要有文采。

一篇文章的文采决定了这篇文章的档次,如果文章的选材和立意都很新颖,可通篇都是病句,那么这篇文章也顶多划入二类作文。有了文采文章也就有了闪光点,这些文采正体现了文章的价值所在。老师可根据学生程度不同来决定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对于一个差生来说,平时的作文一塌糊涂,偶尔写了一篇稍好一点的作文,那么其中只有一两句话是本文的亮点,也可定为该篇文章的“闪光点”而给于肯定。

另外批改作文时还应注意学生应达到的起码要求,如书写规范、整洁,运用格式、标点、修改符号正确等,将这些细则都列入计分总项中,这样作文批改才能给学生一个准确评价。

谈高考作文 篇3

客观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对曲折复杂的客观事物进行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以文章的形式把它恰当地反映出来,不可能是一挥而就的,必须经过反复研究,不断地修改,才能臻于完美。修改是对人们思维不周密的一种必要的弥补。古今中外无数成功的事例无不证明了修改在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古人讲“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高考作文的'具体情况决定了我们既不可能如鲁迅所言,文章写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句”。更不可能像曹雪芹那样,“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高考是限时作文,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冷处理”,没有推倒重来的可能性,甚至连最后重新誊抄的时间都没有。那么高考作文是否就不存在修改的问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怎样过好高考作文修改关呢?针对高考作文的具体特点,我认为在以下三个阶段上下功夫。

一、 成文前的修改。

修改往往被认为是初稿完成后才开始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修改工作是贯穿在写作过程始终的。动笔前构思时对提炼主题、选择材料、布局谋篇等推敲的过程,都带有修改的性质。成文前注重构思的修改,可避免文章写到一半甚至写成后动大手术,这是考试作文的大忌。变“治疗”为“预防”,这不失为事半功倍的一种好方法。

就构思而言,此时的修改是对思维的修正。不论作文题目类型如何,接触到话题第一步工作便是审题、构思,许多考生对这步工作往往是不重视的。事先没有成竹在胸,匆匆落笔,行文时只能是“脚踩西瓜皮”,无形中加大了成文后修改的难度,而且时间上不允许。构思的工作就像是在脑海中绘就一幅“草图”,既然是“草图”必定是粗糙、不完善的,因而就有修改的必要,对它的修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揣摩出题者的意图,根据命题者规定的话题来确定自己的文章的主题。把自己认为最有必要写的内容限定在某一点上,其它的意思都不必谈。那么这个被限定的意思就形成了主题。然后用一句话把主题用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使自己形成一个十分明确的观点,反复修改这一主旨句或中心论点句,直至认为最能体现题目要求,使之成为统摄全文的“魂”。这样动笔时就不致出现主题模糊和离题或扣题不紧的毛病。

2.主题确定后,许多材料会在脑海中浮现,对材料进行取舍,首先要求作者有“对象感”,要确定文章的假定读者对象,从特定的读者对象出发来考虑材料的取舍、斟酌用语的得体,例如同样是写一封信,写给母亲的信和写给朋友的就应该有很大的差别的;其次要选择令读者信服的、对主题最有支持力的材料,否则,哪怕手头的材料再新,再感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3.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高考的作文的真正读者(可能是唯一的读者)就是阅卷老师,揣摩阅卷老师的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虽然不可能投其所好,但至少不能把对老师大不敬的“另类”语言视作“创新”,也要尽可能避免对一些敏感话题作出偏激的议论。

4.编写提纲。这是用文字固定思维的过程,它会使我们考虑问题更加周密,思维更有条理,便于总体把握主题,不致偏离方向。“磨刀不误砍柴工”,许多同学却不习惯这样做,边写边想,难免造成文笔散漫、结构混乱。对提纲的修改要求使材料的排列既能合乎客观事物的条理、人们思维的条理,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而且要能突出地表现主题。如果不下一番功夫修改调整,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

二、成文中发现问题的修改。

有了精密周到的构思,又列出了详尽的提纲,按理可以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了,但高考这样特殊的作文环境,什么样的问题都可能出现。文章写了一半,却发现偏离了主题,怎么办?推倒重来是不可能了,这时修改就体现在将错就错,大错化小,小错化了,要善于对已成的文字加以利用、挖掘,化“腐朽”为“神奇”,这是高考作文修改的技巧,也是文章修改的艺术,具体可采用:

1.纠偏归正法:如果考生在写作过半时,发现思路不清,没有始终以主题思想来统一材料,甚至偏离了主题,那么这时首先要做的是停下笔,理清思路。在保留现有文字的前提下,从已使用的材料中发掘与主题的联系,在原文中加入几句点题之笔,当然要力求衔接自然,切忌生硬粘贴。并尽量在后半篇中增补一些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用篇尾的强调主题思想的语句来扣题,人为地把“迷途的马车”拉回“正途”。

2.以偏为正法:相比前面的方法,以偏为正法更主动,没有斧凿的痕迹。所谓以偏为正,即将错就错。既然主题转了,那么顺其自然,从已成的文章中重新立意,变换主题,快速调整思路,另辟蹊径。同一个题目、同一个材料,往往有不同的角度,换一个角度或许会令人耳目一新,使文章顿然生色,在近年高考以话题作文为主要考查方式的情况下,这种方法尤为适用。

三、成文后的修改。

文章写成后,很多同学以为大功告成,为了保持文面的整洁,不敢轻易动笔修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面是形式,形式必须在内容正确的前提下才显得重要。所以,修改文章,使之主题鲜明、材料充分、文句顺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修改应是多就少改,尽量使已有的文字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

1.从已成文章的材料中发掘、概括主题,并用议论性的语言、抒情的文字来升华主题,点明题意,甚至可以 发掘新意,使普通文章升格。

2.书写正确,文从句顺,是写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力争消灭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是文章写成之后修改的重要组成部分,边默读边改,用语感来弥补阅读自己文章时所容易形成的心理定势,及时发现毛病,修改毛病。

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文章格式的规范是高考作文评分的一个方面,有些同学作文不注意使用标点,通篇都是小圆点,句逗不分。通过最后的修改,规范标点,调整格式,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4.成文之后的修改,带来最大的副作用就是破坏了文面的整洁,这样,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修改符号写得合乎习惯、清楚、美观,既便于阅卷老师理解你的修改意图,同时也避免了随意删改带来的文面凌乱、不整洁的毛病。

总之,高考作文的修改要本着变“治疗”为“预防”,化“腐朽”为“神奇”的原则,下笔前重构思修正,行文时及时补救,成文后多就少改,以期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

谈高考作文 篇4

如果说雏鹰腾飞苍穹要经历风雨的击打,那么那搏击长空的意气就是它那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奔驰于旷野要经历千万里奔跑的锤炼,那么那奔腾万里为夙愿的意气就是助其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看惯了凡人的庸庸碌碌,听厌了庸人的自怨自艾,一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使我们心中重燃建功立业的激情;听厌了对命运的感伤,想破了身世的无济,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使我们重生改变命运的豪气。舍我其谁,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重新树立起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舍我其谁的意气,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使我们为了自己身上所担负的重任而勇猛作战。——舍我其谁的意气,是人们腾飞的起点。

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凡人欲成大事者,皆需受尽千磨万砺。也许上天就是喜欢捉弄那矢志于成功的人们,他总是要为孜孜于辉煌的人们设置障碍。那障碍,可能是罗马宗教裁判所前的熊熊烈火,可能是哥伦布远航新[url=]大陆[/url]中连天风雷,可能是红军长征中的雪山草地。然而,幸运的人们呵,他们还有理想,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布鲁诺一般投身于火海,为捍卫真理而与烈火永生;他们在献身理想的意气指引下,如哥伦布一般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为探寻未知世界而披肝沥胆;在献身理想的意气的指引下,他们如红军[url=]战士[/url]一般豪气顿生征服千山万水为拯救民族而抗争,献身理想的意气,是成功的精神动力。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的规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佯于科学的无尽美妙。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望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凡成大事者,皆为意气风发,慷慨激越之人。让我们以舍我其谁的意气为帆,以献身理想的意气为指引,以勇于探索,勇于挑战的意气为浆,驾起人生的巨轮,向着成功的彼岸远航!

谈高考作文 篇5

每年的高考,网上最热评的高考作文试题,无论出什么样的题目,事逼的网爷都会有一番逼精,好歹是出题大人没与这类人一般见识,地照钟,自然蝲蛄照叫不断。很理解高考作文出题大人的难处,不信让事逼们试试。高考作文命题,最大的难点是千方百计规避中学语文教师的猜题押宝给考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其次是命题要积极向上,要给考生留有想象的空间,要贴近当下的社会热点又不能直接露底。要我说这是一件苦差、难差、吃力不讨好的鬼差。

题目是谈阅卷,为何拐到考题的命题上了呢?无非是咱们先理解出题人的难处,而后让阅卷老师理解考生的辛苦,这就叫换位思考。

要我说,高考作文,重点是考核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和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其次还有对不同文体结构的掌握程度的衡量。

对分析题目的能力问题的看法。咱是这样理解的,同一个题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考生的作答能够自圆其说,不妨阅卷老师思维开阔一些,甭管他意义积极与否,都应该给予放行。万不可一棒子打死,弄不好你这棒子就会扼杀了一位创新性的人才。我记着,在咱那个年代,曾有一篇阅读短文,自己命题的高考作文题。当时大部分的学生题解的意思都是“毁树容易种树难”可也有极个别的学生解读为“种树难毁树更难”也就是题解成了毁树也不易的意思。当年好像这类怪异题解绝大部分都被阅卷先生一棍子打入冷宫了。对命题作文的解题,可以用“横看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胸怀给予包容。

对中文的语言驾驭能力分析的建议。一般的考生,起码都是经过一十二年的中文教育,对中文母语的驾驭能力,应该问题不大,所差的就是书面语言的应用问题了。说白了语言的驾驭能力是考核学生,记叙、说明、议论的有机穿插能力,是考核学生联想类比能力。咱们想想,神经高度紧张的学子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要完成破题、构思、腹稿、动笔。这一系列动作,其难度不是那些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二百五先生所能理解的。当然文辞优美是更好不过了。但对绝大部分而言,我认为只要语句通顺,承转启合自然就应该放行,给个差不多的分值。在言语词汇上,更希望阅卷先生开放开放再开放,多一点包含当下的网络语言。

至于对不同文体结构的应用,我觉得该从严掌握,感觉绝大部分考生,在这方面问题不大。标点语言也是一个问题,不过绝大部分不错就可以。

二三十年前,我也是一位考生,所以很体会高考学生在考场的心情,更希望决定考生命运的阅卷老师能理解。顺便转引一篇,新锐人物蒋方舟开着空调、喝着茶,思想高度兴奋的狗刨子凫作文。对蒋方舟的这篇《猫中愤猫 》的戏水作 品,我是严重不看好,本想解析一番,但又不想让蒋的阴谋得逞,故而作罢。

谈高考作文 篇6

两位老师的观点都很新颖,也谈得很有道理,确实切中了目前高考作文中一些问题的要害。但我认为,高考作文自有其特殊性,我们应该从高考的角度来认识高考作文,而不能以自由的生活作文的眼光来看待高考作文。在此,我也想谈谈我对高考作文的一些思考和认识,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高考作文与科举取士

谈到高考作文,很容易让人想到古代的科举取士。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基本采用的是一文定终身。关于这种形式的好坏,在语文界一直有争论。有人认为这种形式好,能比较全面地检测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人认为因为存在着评分上的不公正性,不宜过多地夸大作文的选拔功能。到现在呢,又衍生成高考语文试卷中究竟该不该加大作文分数,更有甚者甚至引发了高考语文试卷中还要不要作文题的争论。《现代社会需要这样的高考写作吗》一文中就说到:“为什么不少发达国家因为(作文)缺少客观性的评价而不考作文,为什么我们的近邻——有浓郁中国文化底色的日本,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考场作文并不给予评分,在同等情况下翻出来以供参考,这恐怕是工业社会对写作内容、方式、数量的要求与农耕时代的要求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吧,老师笔记《漫谈高考作文》。”我认为,也不应该把高考作文一棍子打死,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之下,取消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高考作文自有其选拔功能,我们就拿走向极端的古代科举“一文定终身”来说,它不也选拔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吗?中国古代出名的文人里,多数还是通过这条路走出来的,你敢说他们就不是人才吗?当然,你完全可以说,是人才,无论采用哪种选拔方式都可以脱颖而出,既然这样,我们还要现在的高考干吗?我并不是替科举取士辩护,我们现在的高考也并非科举取士,我也并不是说现在的高考就没有问题,包括高考作文我也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作文,至少在目前,还自有其选拔功能,不宜完全否定。

客观辩证看待目前高考作文

应该说,恢复高考以来近三十年的高考作文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不断尝试的道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各领风骚好几年,发展到现在,应该说呈现出来的是百花齐放的局面。我认为,出题人也算绞尽了脑汁,每年出完题以后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批评和指责。而社会呢,也没有“辜负”他们的期待,因为只有批评和指责才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没有人云亦云,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我也并不认为高考作文题不可以批评和指责,我只是想说,不要动不动就采用全盘否定的手法,高考出题人对自己出的题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有他们的想法。

我认为,目前高考作文的症结还主要表现在命题的倾向性上,它直接剥夺了学生思维的权利。无论是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在作文题的原材料部分,几乎都有“明显”的审题倾向性,这很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水平。这也许才是造成《高考作文:你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一文中所说的“语言华丽、内容空洞的文章得高分”、“借历史故事说事的文章得高分”、“玩弄技巧、胡编乱造的文章得高分”的根本原因。因为学生根本就不再需要花太多的工夫去审题立意(材料里面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应该往哪方面写作),只需要“玩弄”点小技巧就可以轻松地得高分,他为什么不这么去做呢?可以这样说,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考作文题都在漠视对学生思维的考查,富有思辨、争论价值的作文题如凤毛麟角,学生只需要用一些小技巧、小花样,堆砌点历史的或现实的材料,去阐发一通出题人已然给出的思想,就可以赢得高分。这当然直接违背了作文考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