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圆通寺记行散文

圆通寺记行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4W 次

秋日的一天,我们乘车从罗田县城西门的万密斋医院后面绕过,沿着水泥山路盘旋而上数百米,便到了圆通寺。

圆通寺记行散文

圆通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它位于县城党家山上,东瞰县城,南接义水,西倚峻岭,北枕凤山。周围山峦起伏跌宕,势若骏马奔腾。松茂林丰,常年碧绿,春则花草满径,夏则百鸟和鸣,秋日红叶烂漫,冬来清幽肃穆。

据圆通寺原碑刻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辽、金不断向南扩张,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祈求国泰民安,于是,便在城西的麒麟岗,建起了麒麟庵。

相传,麒麟庵建成后,诸神显灵,只要虔诚祈祷,所愿立成。恰巧庵堂附近居住一少妇,婚后多年未育,公婆抱孙心切,怨媳无嗣,媳终日寡欢。一日,少妇沐浴斋戒后,到庵焚香膜拜,虔诚祈告,后果得一子。家人大喜,后承愿烧香,捐功德斋僧。此后,灵验传遍乡里,庙堂香火更加旺盛。又传,有几次偶获机缘的人们,见一全身放光的金色麒麟,晨曦时腾空而起,日落又倏忽降临山岗,即为祥瑞之兆。奇闻遍传,为麒麟庵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至徽宗宣和年间,有一党姓高官,遭同僚弹劾,全家遭戮。唯有一小女在外,幸免于难。由一好心人带回老家麒麟岗背,并经时任罗田知县的友人将该女安置在庙内侍奉香火,夜里寄居在党氏老家后花园。数年后,党女遵其父嘱,将家产、田地、山林、特产捐于麒麟庵。从此,寺内尼僧农禅并修,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僧尼感激党氏恩德遂将庵改名为“党家山寺”。党女成人,嫁于黄姓青年,从此,党家山便成了黄姓家庙。

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近千年之变,寺几经兴废,寺内僧尼仍过着农禅并修的生活。至清代,大部分房屋被烧坍塌,只存佛殿。解放时依然清冷。解放初,因时代变迁,寺内香火愈来愈少,大部分僧尼返俗还乡务农生息。1951至1952年,寺被拆毁,砖瓦运往县城建银行和粮食仓库。而唯一尼师送往福利院居住。从此,寺院成为废墟,庙产收为国有,后划给蔬菜村,最后划给罗田蚕桑场,辟成桑园基地至今。

1993年,法持师与印昭师来党家山买下岗背三大间民房,并倚汪仲仪等众居士,建起了上殿、寮房、厨房和厕所,开辟了大雄宝殿的基础。内供西方三圣、韦驮、化主菩萨、关圣帝,改名为圆通寺。

1999年建成了观音堂,2000年建成了念佛堂,总面积336平方米。后又建起了斋堂、厨房、库房、寮房。2003年建成了净修楼960平方米。2005年,由释法团、法来、印准共同经手建起了中华民族万姓先祖纪念堂,面积756平方米。

我们来到殿堂,只见气势磅礴,布局有序,堂皇别致,式样典雅,白壁红瓦,内陈列着中华始祖炎黄五帝等万姓先祖的牌位,庄严肃穆,令人敬仰。大门两侧,有省书协会员王哲斌先生撰写的“万姓同此寻根,源出炎黄同一脉;八方齐心协力,振兴华夏足千秋”的楹联,还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楹联:“万姓同承一脉;千秋共此殊荣”。字迹庄严大方,古朴典雅,更增加了先祖万姓纪念堂的厚重和价值。

先祖万姓纪念堂的启建,弘扬了中华美德,为缅怀先祖,发扬先祖的人道精神,共创国家繁荣昌盛,祈保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团结,为振兴中华起到积极作用,是一项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壮举。

寺里住持印悟师告诉我们,这里,每年前来拜祖的'各姓后裔和香客络绎不绝,寺内终日佛号悠扬,香火旺盛。

我们走出山门,看到左侧山峦僧塔及僧尼坟冢累累,历经千年岁月,时代变迁,无法考证,遂成为荒冢。印悟师说,基于这种情况,2004年,圆通寺兴建了海会塔,陈放僧尼及净修居士的骨灰盒,从此,圆寂僧尼、居士往生后有了圆满的归宿。

“慈悲济世”是佛教的主旨,也是佛教信众的情怀。2010年3月,县佛协在全省率先于圆通寺创建了罗田县佛教福利院,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念佛室、居住综合楼、厨房、卫生间等基础设施,目前,现有床位30余张,可供养对象25人。是鄂东山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所佛教养老福利机构。

福利院的创建,解决了70岁以上无依靠、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的佛教僧尼、居士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自福利院成立以来,先后16位年老僧师入住福利院,使他们安心念佛修行,颐养天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我们不胜感叹,这也是为政府分了忧,解决了部分僧尼的社会养老问题啊,真乃功德无量。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