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游三陵台记散文

游三陵台记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56K 次

重阳节,去了趟三陵台,二十几年前曾经路过,此行算是了却了我多年的夙愿。

游三陵台记散文

据《商丘县志》(清康熙四十四年编)记载:“三陵台,在城西北十八里,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是西周宋国戴、武、宣三公的王陵。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建梁园,在三陵台建了许多亭台楼榭,使之成为梁园中的胜景之一,客居梁园的文人雅士常和梁孝王一起到这里消遣饮酒,吟诗作赋。汉代以后,这里一直是中原名胜,为文人雅士游览的好去处。2000年10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前的那次路过,没有进去探访,一直以来对三陵台的印象很模糊,对它的来历却不清楚,以为憾事,今天的寻访,让我收获颇多。

由于前几天阴雨,今天气晴好,沿路有人在晾晒新收获的玉米。约莫4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三陵台。门前一片空地,貌似广场,只是野草遍地,大门前两侧立有一对高大华表,华表前各有一座石亭,南边的是“三才亭”,北边的是“三路亭”,古朴谈不上,感觉有点多余。

三陵台大门是按秦汉风格用青石建造而成的门阕,一个六柱五门的牌坊式大门,古朴典雅。门阕上方正中匾额刻有“三陵台”三个大字,是刘炳森的墨宝。背面的“永怀祖德”是由国家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从右侧的小门进去,首先入眼的是神道,两侧有是石狮、石象、石马等石像生,感觉像是新做的。前行不远是雕梁画栋、黄琉璃瓦顶的三公殿。大殿前有两棵茂盛的柏树。据了解,大殿建于2008年,高16米,宽17。9米,东西长33。6米,走廊,立柱,飞檐,整个建筑古朴典雅,气势雄伟,富丽堂皇。大殿东西还建有钟楼和鼓楼。进入大殿,正中立有三个巨大雕塑,分别是戴公、宣公、武公,须仰视才见,庄严肃穆。香案摆有五供,大殿东墙挂有书法作品,内容为世界戴氏癸巳年祭祖大典祭文:维公元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三日,癸巳年九月初九,世界戴氏宗亲总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戴伟民,偕海内外戴氏宗亲700人,聚首三公殿前,公祭于始祖宋戴公撝、宋武公司空、宋宣公力之王陵。曰:

周宋古都,戴氏家邦,三陵耸翠,殿宇堂皇。梁园逶迤秋意浓,三公殿前香火旺。日月昭昭,江河汤汤,撝公圣祖,德被四方,仁爱传家三千载,中华戴氏血脉长。

天涯羁旅,山高水长,千秋万代,祖训不忘。忠厚勤勉兴百业,事事顺逐家兴旺。南海珠玑,毫谯郡望,瓯城显贵,海外巨商。戴氏宗亲常联谊,互通音讯情意长。

云淡天高,金风送爽,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关山险河万里赴,告慰祖先不敢忘。缕缕香火,扶摇直上,三公圣殿,画栋雕梁。三陵松柏根叶茂,暮鼓晨钟声悠长。

欣逢盛世,国运隆昌,百川归海,齐聚故乡。拜谒始祖烛烨烨,秉承祖德意煌煌。三生供奉,花果添香,伏惟尚飨。祖陵风生并水起,荫庇子孙万世昌。

字体隽永,下面陈列柜里有世界各地及历代的戴氏宗谱,宋、戴、武、宣、牛、皇甫等20多个姓氏发源于此,是中原姓氏的发源地。期间,有个中年男人在烧香祭祖,一脸的虔诚,估计是戴氏的后人了,旁边有人在敲磬,余音绕梁。绕过雕像,便从后门出来了。

下了台阶,继续沿神道前行,道路两旁林立着戴氏、宋氏、牛氏等姓氏宗亲拜谒王陵后留题的石碑。前行不远,左手方向,有一破旧的大门,同游人说,这是原来的大门。大门前有一颗松树,十分茂盛,下面立有一块长方形汉白玉石碑,碑的正面刻有:三陵台遗址,不过,上面又书写有红色的字:三陵台,好像是后写的。背面镌刻有《三陵台记》:“三陵台坐落在王楼乡宋大庄西北,古宋河南岸。微子启封宋,都睢阳(今商丘),历26世,34君,755年。戴公撝乃启弟微仲衍8世孙,公元前799年即位,在位34年,传子武公司空,武公在位18年,传其子宣公力,宣公在位19年,传其弟穆公和,戴、武、宣均葬此,因三陵并峙,故名三陵台。”再往前,神道直通三座陵墓中间那座最大的'陵墓——宋戴公陵墓。三座陵墓自东向西依次为宋宣公、宋戴公、宋武公,整个王陵为典型的“携子抱孙”的传统墓葬形式,虽历经2700多年的风雨剥蚀仍基本保持了原貌。三座陵墓高出地表16米,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10米。据史书记载:宋戴公名撝(hui),是宋氏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的第8世孙。公元前799年,宋戴公被周宣王封为周士卿大夫、宋国的第10代国君,在位34年,于公元前766年去世。因他一生仁信爱民、德高望重,深受百姓爱戴。周宣王念其有功于国,就赐谥号“戴”,封戴邑侯,其子孙中有一支便以谥为姓,尊宋戴公为戴姓始祖。在松柏映衬下,陵墓前有一赑屃驮的高大石碑,上镌刻有:“宋戴撝公陵”五个大字,书法家张海的字,石碑正前方摆放有四足长形双耳铜香炉,上有篆书:“慎终追远”四个字。两侧的宋武公、宋宣公陵前的石碑皆是书法家唐玉润的字,浑厚刚健,碑前也各有三足立耳铜鼎香炉。被称为“千年神柏”的古柏在宋宣公陵墓前,被石栏杆围着,据说是三陵台内最古老的一棵柏树。树上挂满了红布条,是附近青年男女祈福姻缘时所留,俗称挂袍,树下香炉内清烟袅袅,这是人们祭拜“蟒仙爷”的地方,以祈福消灾。树下,立有一石碑,正面刻有草书“龙”字,背面刻有当地史学者尚起兴撰写的有关“蟒仙爷”的故事,大意是:过去这里有一条巨蟒,身有多长谁也说不清楚,曾有人在黎明时分看见它,头伸往1里外的古宋河里饮水,而尾巴却盘在三陵台前的宋氏祠堂上。头似篓斗,目若星辰,据说它后来成了仙,白天就隐于这棵最大的柏树上,人们称它为“蟒仙爷”。当时附近的村民都很贫穷,每逢婚丧嫁娶需用餐具、桌凳,只要求到“蟒仙爷”,是有求必应。头天晚上到此燃上一炷香,给它老人家讲明缘由、说清所需物品数量,天明必定如数摆在台前。后来个别人家借后不还或者少还,几次之后,“蟒仙爷”一气之下便不再帮人了,有求也不应了。当然,这只是美丽的传说了,为三陵台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在戴公陵的前方还有一座规模较小的陵墓,墓碑上刻有:明吏部尚书宋公讳纁之墓。宋纁,是睢阳人(1522—1591),字伯敬,号粟庵,嘉靖壬子科举人。在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曾担任御史、巡按、巡抚、侍郎、户部、吏部尚书等重要职务,肩比包拯、海瑞。宋纁自幼聪颖,注重孝道,在家乡名声很好。出仕后,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得到皇帝信任。《明史·宋纁传》说他:“绝请寄,奖廉抑贪,罪黠吏百余人,于执政一无所关白。”1591年病逝于京邸,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庄敏。《三陵台记》载:“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蒙皇恩,谕祭谕葬于三陵之阳”。

环顾整个墓区,满眼是枝繁叶茂的古柏。当地人说台上及周围有古柏420多棵,品种有圆柏、龙柏、侧柏,经考证鉴定,树龄在1800年至1850年左右。仰视古柏有的如擎天巨伞,有的如夫妻连理,有的如龙腾,有的似凤舞,苍劲挺拔、遮天蔽日。沿着砖铺步道,在这远离喧闹的所在,思古之情,油然而生,让人留恋。听说,三陵台将开发建成为集寻根问祖、休闲旅游为一体西郊公园。望着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碑一陵,观今怀古,感慨十分,回想来时路过的梁园产业聚集区厂房林立的壮观,遂作打油诗一首,道是:

重阳何处去

寻访三陵台

古柏含苍翠

野花处处开

抚碑思千古

追远念宋戴

秋风正浩荡

梁园放异彩

返回时,在草丛间我无意间捡到了一个残破的瓦当,上有简单的花纹,也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瓦当,虽说如此,我还是郑重地擦去了尘土,放进了衣兜里,当作游访三陵台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