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精选6篇)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精选6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27K 次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精选6篇)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1

又是一年八月中秋,走在夜归的路上,一轮圆月高高的挂在深邃的天空中,旁边隐约可见几处散云在轻轻的浮动,或许是因为月光的分外皎洁,星星也不知躲到了哪里,就好像游子的愁儿无处寻觅,关于中秋的种种回忆似乎也早已淡忘,试着追忆却落得满地迷茫。

孩提时,九月一开学就开始盼望着中秋节的到来,中秋一到月饼也就有的吃了,依稀记得那时的月饼都是镇上自产自销的,没有华丽的包装,也没有今天的琳琅满目,更没有如今美其名曰“黄石港饼”,但那香甜的味道却甜蜜了整个美好的童年。

中秋节那天,家里就像过年一样,爸爸妈妈放下手中的农活,早早的准备了一桌好菜,我们兄妹几个于是就围在灶边转前转后,不亦乐乎,期待着美味的“中秋团圆饭”,哎!那时候哪里知道“团圆”是个啥,兄妹几个整天为了一点小小的“不公平”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打架,现在想来,也真是有趣!吃好晚饭,我们就早早的端好小桌摆好月饼,坐在门前的小院里,望着被晚霞染红的天空寻找月亮的身影,奶奶说了:“吃月饼前得先祭拜月亮,而且不能用手指月亮,还要请月亮公公一起吃月饼”。于是我们盼呀盼,月亮公公好像故意考验我们,迟迟不肯出来,害我们嘴巴馋的直流口水!等了好一阵子,天渐渐暗下来,月亮像一个巨大的圆盘隆重的升起啦!我们高兴地直跳起来,于是我们像参加仪式一样,手脚并齐,掌心夹住早已选好的芝麻大月饼,像月亮公公深深的鞠了几个大弯躬,嘴里默念着“月亮公公,吃月饼咯!月亮公公,来吃月饼吧!”仪式完毕,我们左手拿一个冰糖味月饼,右手拿一个果仁味月饼,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满嘴都是月饼渣,吃得满脸都是笑容。

猛一回首,离开家乡十多年一晃而过,家乡的“中秋味”也渐渐的消失在童年的回忆里,离开父母,作为他们的儿女,有了自己的生活,也有了自己的儿女。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更加感受到儿女绕膝的那份天伦之乐。世事变迁,儿女志在四方,为了学业、为了事业,为了不同的理想,独在异乡。虽人隔千里,却息息相通,不管走到哪里,只愿月光照得到的地方我们同在,只愿月光为我捎去远方的祝福:“中秋快乐,幸福安康”!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2

再过几天,就是中国人们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了,按照人们的惯例,一般都是全家人吃过晚饭后,围坐在窗前的茶几上,摆上精美的月饼、瓜果,一边品味,一边赏月。如果天公作美的话,皎洁的月亮高高的挂在遥远的天空中,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心情也会格外的清爽。

记得小时候,出身农村,家住平房,小孩子们对中秋节的期盼绝对不亚于过年,七十年代,正是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但母亲无论多么忙碌,总要在中秋的夜晚亲手为我们准备一顿“极其丰盛的晚餐”,那就是蒸一锅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出锅以后,在馒头上点上几个小红点,说是等晚上月亮出来以后,给嫦娥姐姐吃。后来,农村经济条件好了,不仅蒸馒头,还打月饼、炸丸子、配小菜、弄小酒,所有的这些精美食品摆放在圆圆的饭桌上,或形“圆”或意“圆”,总之就是要月圆人更圆,淡淡的月光下,苹果,西瓜,葡萄所有的吉祥、团圆都被母亲做出各种精美图案摆放在饭桌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父母亲每年都要给我们讲述中秋的来历和嫦娥的传说,让我们永远都难以忘怀。有时干脆就把几家人的餐桌合并到一起,再点上一堆干木材,既驱蚊,又取暖,红彤彤的火光映衬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孩子们桌前桌后,院里院外玩耍嘻戏,大人们谈古论今更是笑声朗朗,一种浓浓的节日气氛充溢在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那个年代的人们太容易知足了,没有广播,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几个家庭简简单单的自发组织一台纯天然的不需经过任何修饰,任何渲染的“中秋晚会”,没有伴奏带的独特的歌声听起来美妙动听,没有经过事先彩排的小品表演起来照样让人捧腹大笑,欢歌又笑语,丰盛又丰富。中秋的喜悦渲染着美丽的大地,月亮显得越发柔美,星空显的更加灿烂。以至于多少年后的每个中秋之夜我都会想起儿时在农村度过的中秋节,这是现代的孩子们永远都无法享受,无法体会的美妙绝伦之乐。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3

我是乡下人,儿时的中秋节,直到十六岁那年为止,都是在乡下过的。

那些年,总是早早地盼着过中秋节,为的是这一天能够吃饱饭,能够吃到月饼,也许还能吃到一点好菜。

中秋节到了,饭是吃饱了,但月饼很少,每人只能吃到一个或半个麻饼,好菜更少,就是一点猪肉,我们兄弟姐妹每人吃上一两块。在父母亲的“领导下”过中秋节,又有肉吃,又有鱼吃,在我的记忆里是不曾有过的。

我们固然没有多少东西吃,但是,父亲、母亲吃了没吃、吃了多少呢?我们兄弟姐妹们,谁也没有去留心,更没有谁能够想到父母亲辛辛苦苦因而自己不吃,把自己的一份让给父母亲吃。我们都很想吃,都没想到要让,都没有那么“优秀”。至于兄弟姐妹之间更是互不相让,当然也不争不抢,都各自津津有味地吃完母亲分给的“那一份”。“孔融让梨”的事情是没有发生过的,我们家没有“孔融”。

乡村过节,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吃”。由于中秋节只能吃到那么一点点东西,吃带来的快乐也就那么一点点。所以,我现在实在想不起来儿时中秋节有过什么吃的快乐。

是不是当时的中秋节就没有别的快乐的事情了呢?并不是。快乐的事情还是有的,而且非常非常的快乐。这就是“赏月”,因为这种“赏月”的方式非同一般。

那时候的月光特别特别的明亮,那时候乡村的空气、乡村的风特别特别的清新,既如宋人苏轼文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又如唐人李白诗中所称道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实在是妙不可言。

时至今日,那时的清风,那时的明月,已经不可再得。当年的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现如今,不论是谁,不论他拿出的钱有多少,却再也买不回当年的明月,当年的风了!

当然,说是“赏月”,其实既不登高,又不临水,也没谁说是“赏月”,而且还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叫做“守月”。所谓“守月”,就是守护月亮,保卫月亮,目的是防止“天狗吃月”。据说,到了中秋节的这个晚上,月亮面临危险,“天狗”很有可能要来吃它,所以需要人来守护。

为了“守月”,中秋之夜全村老少在家里吃罢了晚饭和月饼,带着各种各样的板凳、椅子,都坐在明晃晃的月光下,坐在晒谷坪上,听会讲故事的人讲古老的故事。在月光下讲故事,这种有味道的事情,平时也有,但是不常有,到了中秋节就非有不可了。因为“守月”的时间很长,自月出守到月落,若是没有很多好故事听,是熬不住的。

要是中秋之夜平安无事,“天狗”没有来“吃月”,小孩子和一部分大人往往听着一个一个的故事,守着守着慢慢就睡着了,而不知东方之既白。许多人睡到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都完全浑然不知。直到睁开眼睛看到红日杲杲生于东了,这才知道“守月”的任务已经完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已经过去,下一个中秋节又要再等三百六十五天了。

要是发生了“天狗吃月”,人们就一齐呼喊。那是声嘶力竭的呼喊,那是歇斯底里的呼喊,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为的是从“天狗口里”把月亮救出来。这时候晒谷坪上的气氛,不仅是很紧张,简直是很恐怖了。呼喊声中还会夹杂着哭泣声,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与软心肠的大婶大妈呼喊到后来便成哭喊,一边哭一边喊。如果“天狗”迟迟不把月亮“吐”出来,村里的大人们就会搬出响器来,一边敲锣打鼓,一边拼命呼喊,甚至于还会不断地朝天鸣放鸟铳,直到把月亮救出来为止。

我开始时觉得天狗实在厉害,月亮挂在天上,那么高,又那么大,它竟然能够把月亮给吃了!但再一想,又觉得天狗其实并不可怕。月亮虽然被它吃了,但只要人们一喊,它还得把吃进口里的月亮乖乖地吐出来,所以还是人最厉害。然而,“天狗吃月”之后,村里人用尽所有法子,一直折腾到天亮也没能把月亮从“天狗口里”救出来的事情,也是有的。到了这种时候,村里的大人们便会情绪低落,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虽然过后又看到月亮照样升起,照样明亮,却并不放心,总担心这个被“天狗”吃进去却没有吐出来、后来却又稀里糊涂地出来了的月亮,不知什么时候会给人带来灾难。

回想起来,儿时的中秋节,也有因下雨或者天阴根本看不见月亮的情况。这样的中秋节,没有“守月”活动,更不用担心“天狗吃月”,虽然省事又省心,却总觉得有些遗憾。在有月亮的中秋节中,发生“天狗吃月”的少,平安无事的多,但村里人“守月”从没有人认为“天狗不吃月”就是白守,从来没有人有什么怨言。相反,大家觉得“守月”而“天狗不吃月”是最好的事,不“守月”而被“天狗”吃掉了月亮才是糟糕透顶的事。甚至,还有人认为“天狗”之所以没有“吃月”,就是因为有人“守月”才不敢吃。若是不守,肯定吃了。

今天看来,这种执着,明显不免于蒙昧。然而,这样一种执着何以能够由古及今世代相传,却不是付之一笑可以了得,而是大有思索的必要。

孩提时的我,以为月亮之所以年年月月地照耀大地,不过是为了报答人类的救命之恩。人类一年一年地救它,它理所当然地要一年一年地来给人类照夜,这叫知恩图报。若是什么时候它偷懒了,不肯来给人照夜了,那么下一次“天狗”吃它的时候,我们就不管它了。

一直到读初中,我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天狗”。所谓“天狗吃月”,其实是月亮被一片乌云遮住了,月亮重新露脸,那是风吹云动的结果,绝不是人们的呐喊之声、钟鼓之声、枪铳之声吓得“天狗”把月亮从口里吐出来。而“天狗吃月”之后不肯吐出来,原来是乌云盖住月亮之后,风不吹云不飘,久久地盖住月亮没有散去。所以人类实未曾救过月亮,而月亮来照耀我们并不是为了来报什么“救命之恩”。

按说,这应该叫做觉悟,或者应该叫做活明白了。只可惜,觉悟了,明白了,并不等于快乐也随之增加了,事实上却是正好相反。

从十六岁开始,我少小离家,外出读书,自此再未能同父母亲一起过过中秋节。

虽然,我离开父母以后的中秋节,月饼与好菜是越来越多,过得越来越“豪华”。甚至,不缺美酒佳肴、月饼果品山积的月下盛宴,不缺被人前呼后拥的热闹,也有把酒问月的风雅,也有长啸狂吟的豪举,可说是足慰平生,应有尽有了。

方其时,人以为“四美具,二难并”,乐莫乐兮,乐莫大兮!

然而,乐则乐矣!又谁知,良辰美景奈何天?贫贱中儿时中秋节的那种快乐,已经不可再得?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4

远处飘来老歌《爷爷为我打月饼》,超市里各种琳琅满目月饼,在导购员声中传出:莲蓉蛋黄月饼五折,苏州正宗老婆饼六折,新鲜出炉的五仁月饼七折……仿佛把记忆中儿时的中秋重现,只是直觉告诉我,尽管今天的月饼品种繁多,却很难有儿时的月饼香浓。让人期盼!

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可以说改革春风吹拂每个人的脸上,给人生机勃勃。特别是当时在国营工厂上班的工人们,三八食堂、酱油厂、糖果厂、豆腐坊、草帽厂、皮鞋厂、农机厂……有点技术的工人更是跃跃欲试。在半死不活的工厂早已没有发展可说,自己出来做政策上又不允许,只好偷偷摸摸在自家做。隔了一条街的陈师傅家,从我打记忆起,每年的中秋节前从他家飘出的葱香味,让我时隔三十年的今天,还是记忆犹新的。陈师傅个子高高的,长得秀气的脸颊,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显得和蔼可亲的,一手做糕点的好手艺,在糖果厂是出了名糕点师傅,从选材、下料、蒸熟、印模、烘烤到出炉,几十年的.实践研磨,让他练就一双识别器一样的眼睛。有一次,父亲给他们拉了一次面粉,当时天气雨多潮湿,堆积在仓库里的面粉有点发潮发黑,我们一般人认为可以食用的,可是陈师傅坚持不让面粉师傅下料,说做出的月饼不是当时能吃完,这种面粉保质期不可信了。足足浪费千斤面粉,可是他笑眯眯的双眼告诉大家:食品安全第一,切不可做黑心手艺。正因为这种诚信,找他做月饼、糕点的邻里街坊越来越多。八月初,他接的订单估计超过百来户了。我们家离他家近,一般中秋前两天,母亲就会去陈师傅家定好椒葱味十个,豆沙味十个,那时候家境还不错的街坊四邻都有定做的习惯。母亲管着一家九口人的口粮,都要用粮票置换糕点的。记得有一年的中秋,母亲告诉我去陈师傅家取月饼,我高高兴兴哼着歌一路小跑去的,像一只欢快的小鹿,一脸的笑容满面,早已写在陈师傅家的月饼上。远远的一股葱香味袭来,赶紧停下做了个深呼吸,仿佛要把这股葱香味都吸入味觉里,直致渗透到身体的每个细胞。顺着葱香味,一排矮房子里传出哒哒哒的声音,心想:月饼不是做出来的,难道是打出来的吗?十岁女孩的害羞让我不禁惊慌起来,一手提着客家人常用的四方竹篮子,一面垫起脚跟晃着身体,向哒哒哒响声寻去。陈师傅家人在月饼模具下取月饼胚子。垂涎三尺的葱香味月饼终于现身眼前,从烤炉出来的月饼穿着光亮光亮的外衣,带着土黄色又有点焦灼色,摸着微烫微烫的,软软的脆脆的,就像是一层一层精美套子,我最爱的脱皮饼哦!心里那种美滋滋的甜蜜感,一下子就像掉入蜜罐里,从头酥到脚。让我从提回月饼就开始期盼八月十五中秋的到来。

八月的秋风有些凉意,父亲把买回来的月饼用一块干净纱布蒙上,挂在客厅的楼板上。每每吃过饭,在客厅时,姐妹几个会情不自禁抬头,驻步在月饼下,深呼吸,然后忍不住地说,真香啊!后一句都是在心里说,真想吃啊!期盼的日子过得真慢啊!母亲早早出门置办中秋晚宴:酿豆腐、糖醋鱼、鱼丝、板栗烧鸡、酱汁鸡爪、蝴蝶鱼、胡萝卜三丝、白斩鸡葱姜蒜、青菜等等。啊!一盘盘,一盆盆,红的黄的绿的,象征团圆的鱼丸汤,年年有余的糖醋鱼,美美满满的蝴蝶鱼,清清白白的酿豆腐,有滋有味的鸡爪,当季补气佳肴板栗鸡,都是和上中国传统团圆节而生出的象征美好愿望的菜肴,让我们饱腹之后还是最惦念楼板上挂着的圆圆月饼。月亮已经慢慢爬上来,仿佛和挂在楼板上月饼一样诱人。那颗期盼已久的心,在慢慢合着葱香味化着。父亲准备水果:杨桃切开,像一颗颗五角星摆在摆在盘子上;一颗颗黑紫黑紫的葡萄,盛在盆上,就像是一双双乌黑眼睛,在月光的衬托下显眼极了;一块块拨好皮的柚子,整整齐齐排在竹圆盘里,片片花开似得,让人养眼;父亲的巧手总是让我们心生佩服,父亲不紧不慢把楼板上的月饼取下,轻轻地揭开白沙布,就像是一个魔术师一样,给我们设下悬念。一个个光亮而香气四溢的月饼,在父亲手上划过,来到我们准备好的圆竹盘里,赶紧闻一闻,还是那种令人难忘的香味。小伙伴们手捧大大小小月饼早已等候在门口,姐妹几个高高兴兴出门去了。邻里小伙伴们有的拿着白色糯米做成月饼,有的捧着印有花好月圆的月饼,有的手捏纸袋子装着月饼,有的捧着香气扑鼻的老婆月饼,有的捧着豆沙馅料的月饼。洁白无瑕的月光下,一群快乐无限的孩子们,时而比比谁的月饼打,时而比比谁的月饼香,时而停停走走踩影子,时而吃吃手中月饼,像一群自由自在的鸟儿,在欢快追逐着;像一朵朵浪花,泛出海面,尽显天真可爱;像一颗颗挂着的风铃,把悦耳的声音传到街头巷尾。大人们早已习惯邻家孩子们的疯狂欢乐,尖叫呼喊,累了,就席地而坐,说说笑笑;想玩闹,就撒腿就跑,狂奔带跳;一会儿女孩嘻嘻哈哈,一会儿男孩打打闹闹,一会儿女孩尖叫,一会儿男孩高歌……尽显孩童的无畏无惧的本色。大人们也不会呼喊自家孩子回家洗漱睡觉,让自家孩子玩个够玩个尽兴的……

月亮越升越高,我刚刚到家,父亲就让我送个月饼给对门住的邻居。大伙儿都出来亮月光,怎么不见黄素琴呀!她父亲是个老兵,头脑灵活,在七十年代末,到浙江贩卖丝袜,最后运气不好,在政策不开放的年代,定了个投机倒把罪,判了十年刑,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就没落。她母亲只好炒些菜到隔壁学校去卖,一毛一毛的挣着全家人的生活开销。我端着圆竹盘,蹑手蹑脚推开素琴的家门,微弱的灯光下,一家人苦情的围坐,仿佛是没吃晚饭,我轻轻地叫着:素琴,出来一下。瘦弱的身子在月光下,显得干扁又狭长的。她迟疑不定的推却着,我用力一拽她的双手,让她稳稳当当地接着竹圆盘,我转身就走了……抬头望着明月,仿佛看见明月在对着我微笑,更像是明月在摸着自己的脸蛋……那么柔和、那么舒坦。

每年八月十五的月儿还是那么明亮那么圆润,只是长大了我们,各奔东西的邻居孩子们早已是在各自的世界赏月、吃月饼。令人难忘的儿时中秋月,总会在梦中萦绕,如昨天、似梦境,犹如清泉……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5

中秋已过去些时日,中秋月饼不知什么时候已然变味。

儿时的中秋没什么好吃的也没什么好玩的,我不知道那时候的出嫁的女儿回家带的是什么,但是娘家再穷也要做个刺巴来吃。刺巴做起来很诱人,炒点豆子磨成粉,往往炒一大碗磨出来就只有半碗,都让嘴馋的小孩子偷吃了;待糯米饭好了和上白糖用根木棍捣匀了,找个干净的盖子先平铺上一层炒菜豆粉,然后把糯米均匀地摊在上面,完了再铺一层豆粉,这时候的豆粉往往就会显得有点少了,小孩子自然免不了一顿骂,月亮出来的时候一家人再在院坝里边吃边赏月,中秋就这样在其乐融融中度过。

而今的中秋,可能没人再会做刺巴了,各色各式的月饼就够你眼花。漂亮的包装加上煸情的文字,价格高到三五百不等。我不知道这三五百的月饼和二三十的月饼到底亲情上有何亲疏厚薄,给你钱,拎起来就走,昂贵的月饼廉价了亲情;少了那种劳作,少了孩子们的迫不及待的等候,赏月变得少了许多情趣,辛勤劳作节俭一生的父辈不知道会不会像赏月一样把这月饼供起来,一口好几十哦,月亮的背后隐藏着阴影。

怀念儿时的刺巴,那是在外上学时父亲每次来看我必带的美食,母亲的刺巴永远是我心中最美味的月饼。

怀念儿时的中秋味散文 篇6

许多年前,我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那时不知道中秋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对这天总是很向往。每每想起那时的中秋,我总是陷入云里雾里不能自拔。

那时的农村远不如现在富裕,村里的乡亲也不买月饼,但家家都把中秋当个隆重的节日。这天正好是赶集,每家每户都准备中秋的物品,如粽子叶、混沌皮和新鲜猪肉。下午妇女忙着洗大锅淘米包粽子,男人忙着杀鸡宰鸭做饭菜,小孩子就到地里拔葱割韭菜。傍晚时分,家家屋里都飘着浓浓的香味。这个节日没有鬼神,也不祭祖,因而既不烧香化纸,更不放鞭炮。家里没有客人,小孩也不拘束。大人把热腾腾的菜摆上桌,不管大人小孩都满满地舀上一碗烧开的糯米酒,慢慢地吃喝。

吃完饭,父母给我们说一些关于中秋的遥远传说,我们听得津津有味,但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外面突然响起的脚步声或石头的敲打声。我的心砰砰跳得厉害,全身都痒痒的,恨不得大步往外走。母亲看出了我的异样,就说今天是中秋,可不要到外面鬼混。我口里应着“是”,但还是借着上厕所之机逃出家门,鬼鬼祟祟往老樟木树奔去了。

树下早已集合了七、八个如我般年纪大小的伙伴。几天前,我们已经做了今晚的约定,且已选定了晚上的目标。所谓目标,就是八月十五偷的目标。我们这里有个不成文的风俗:八月十五,各家各户园子里或田地里可生吃的果子是可以偷的,不仅可以偷,被偷的主人还不能骂,主人一骂,就预示着第二年的收成是空;偷摘果子,也局限于十来岁的小孩子,大人是决不去偷的。这个时节,桔子、橙子已经着了金黄的盛装像个即将出嫁的姑娘,柚子挺着个鼓鼓的大绿皮肚像个十月怀胎的孕妇,柿子则是油头粉面、红扑扑的脸上抹了一层细细的一,枣子变得油黑,板栗也开始列壳……这个季节里,遍地都是果实,遍地都是劳动者的快乐。

伙伴们都到齐了,我们按照事先商量的路线分头前进。

我和另一个伙伴的目标是一家院子里柚子树。在房屋和树影的掩护下,我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竹竿,乘着朦胧的月色,像电影里的游击队员,一会躲在某个拐弯的墙角,一会躲在某棵树的影子后面,一会又小心翼翼地躲在某个柴堆里。我们小心地观望,直到确信没人发现我们之后才继续前进。拐了几个弯,穿过几个胡同,就接近我们的目标了。院子周围圈有毛竹做的篱笆,柚子树很高,主人的大门正对着柚子树。虽说可以偷,但也不能那样大摇大摆地去摘呀,要么还算偷么?我选好时机跳进园子里,斜着身子以树干做掩护,眼睛则紧紧地盯着主人的那扇大门。我的伙伴很配合,看我的手势故意拨着旁边成捆的柴草发出“啪啦啦”的响声,并胡乱地扔着石头。主人知道有动静,咳嗽了一声,好像是暗示我们不要太放肆,接着就听到了趿拉着拖鞋的脚步声。

“让他们偿个鲜吧,准是老哥那边的孩子!”是个妇女的声音。

“我瞅瞅就回来!”男的说。

等男的一出来,我的伙伴故意撒腿就跑,而且踏得“嗒嗒”响。

男的似乎认出了刚才逃跑的那个小家伙就是他某个兄弟的孩子,朝着逃跑的方向喊着“小兔崽子!”

男人没听到什么动静,以为小兔崽子跑远了,他撑着门左右探了一探,就进屋了。

我的那个伙伴呢,转了个圈,悄无声息地又来到了刚才搞小动作的地方,配合我的行动给我放哨。

我捡起带铁勾的竹竿,挂住那个我注意了半年多的柚子,慢慢地翻转。这个时候是最紧张的,手握着竹竿轻轻地扭,尽量不发出声音,眼珠子不停地转,时时观望四周。这时也是最激动的,手握着竹竿带劲,那似乎不是在扭一个柚子,而是在实现一个孩子馋嘴的梦。我希望这个美好的梦不被打扰继续地做下去,又希望这个梦快点实现,及早地品尝胜利的果实。

我还沉醉在那个美好的梦里,突然手里的竹竿脱离了柚子朝一边倒去,接着听到了柚子掉下树来的“砰”的一声巨响,好像整个天地都摇晃了起来。我感觉那不是一个柚子掉在了地上,而是一个一爆炸了。这个巨响砸碎了那个美好的梦,砸醒了沉醉的梦中人。我管不了那么多了,捡起地上的柚子就往园外扔,伙伴抱着柚子就往老樟木树下跑。我呢,竹竿也不要了,连蹦带跳地拼命往外逃脱。这时,既有胜利时的喜悦,又有做坏事时的惊慌。

动静太大了,主人走出来了,在我们身后说着话:“小崽子们,风似的!”

我们气喘吁吁地来到老樟木树下,各路伙伴都带着胜利果实等候多时了,这些成果有桔子、橙子、板栗、枣子等,也有伙伴们在家里带来的花生、红瓜子,品类都很齐全。人到齐了,开始品尝胜利的果实,我们不贪多,什么都吃点。我们边吃边聊,讲刚才偷果子时的惊险,讲怎样躲过主人,说着说着又会讨论那个遥远的月亮,以及发生在月亮上的那些美丽传说。

透过密密的树叶仰望苍穹,此时碧空如洗,皓月当空,月光如水一泻千里,几片薄云袅娜飘荡。山风卷着山里的野蛮气息飒飒而来,冲撞着树叶发出金枪铁马般的响声。蟋蟀唧唧喳喳欢快的唱着它们的小夜曲,蝙蝠在树丛里追着蚊子“吱吱”地乱叫,偶尔也有猫头鹰“咕噜噜”的鸣叫声。我们侧耳倾听着这些最熟悉最动人的声音,心情开阔,有一种极亲极亲的感觉。

不知不觉,月亮西斜,夜已经很深了,我们打起精神,恋恋不舍地往家走去。

母亲见我回来,有些高兴又有些责备,忙忙从锅里捞出个热气腾腾的粽子让我尝尝。我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草草吞下就摸着床睡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