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中学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汇编

中学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汇编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67K 次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中学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汇编

  一、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描写人物的方法。

2、重点学习文言实虚词及特殊句式。

3、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树立为祖国“四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

 二、课前准备:

1、找同学在黑板上画一幅“愚公移山”图,营造氛围。

2、准备VCD播放歌手江涛演唱的歌曲《愚公移山》。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认真倾听,看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歌曲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二)找一位同学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三)读课文

1、根据同学们课前的预习情况,指名一位同学示范朗读课文。

2、正音,指出重点字词的读音。如“荷担者、箕畚、始龀、亡以应、一厝朔东”等。

3、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小组内四人分工合作学习,由小组长记录疑问,讨论交流。

2、指名四位同学分别翻译课文,对于各段重点文言知识做好梳理,板书记录。

  (五)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反”通“返”;“惠”同“慧”;“亡”通“无”;“厝”通“措”;“陇”通“垄”。

2、词类活用:惩、面、险、箕畚。

3、古今义不同:室、曾、何苦。

4、一字多义:且、焉、之、其。

5、特殊句式:省略句、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

 (六)讨论探究:(小组活动,全班交流)

1、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2、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你认为这样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3、在高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要不要学习愚公精神?

  (七)分析人物形象:(小组讨论交流)

如何评价愚公、智叟及愚公之妻、京城氏之子等人物?后三者对刻画愚公形象起什么作用?

 (八)辩论:愚公该不该移山?

(正反方同学相继发表自己的观点:可在课前提前安排辩题,让同学们有所准备,这样辩论起来会更充分、更精彩一些。)

 (九)课堂小结: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辉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惊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三段。

2、小练笔:《愚公移山之后》,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字数在500字左右。

( 赵红香 岳小莉)

 《愚公移山》教后反思

本节公开课是由我班岳小莉同学来组织同学们学习的。之所以这样安排,基于两个原因:一是这次公开课以“演讲”为主要形式,考虑到初三教学进度问题,在符合活动主题又不影响进度的前提下,由学生来执教这堂课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二是岳小莉同学是我班演讲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曾经在八年级有过登台执教的经历,各方面素质都非常高,是大家所公认的。在她的带动和示范下,会有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这也为我校的演讲活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在讲课之前,岳小莉同学进行了精心的备课,在我的指导和点拨下,对课堂的组织和安排有了初步的设想。讲课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和岳小莉同学的课堂驾驭能力,听课的老师们对这堂课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当然,对于一位学生来说,能有机会登台讲课,这是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高的最好方式。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相信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促进。而对于我来说,能让学生代替自己来执教公开课,首先是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会还你一个精彩的世界。由此也在不断提醒我,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你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你怎样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放给学生,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幕后策划,总导演,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当然,对于本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辩论环节的处理上,时间有些把握不好,还需要更紧凑一些。辩论完之后,缺少有亮点的点评。对于文言知识的学习有些流于表面,没有深入下去,用时也比较少,学生掌握不扎实。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使课堂变得更加成熟,更加有味。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二

  【设计简说】

教学文言文,往往教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忙于圈点批注,结果收效甚微,本课继续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利用注释,查阅工具书,反复阅读课文等)疏通文意,完成自学检测题,课堂上不搞“字字落实”,但课中或课后抓实检查督促工作,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这个故事浅显易懂,学生又很感兴趣,因此有必要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使课堂的气氛活泼生动。以训练活性思维和语言表达,同时,学生在研讨中明辨事理,进一步认识愚公的形象,加深对课文的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趣激兴

滚滚东逝的长江号称“天堑”,可在今天,“天堑”处处变“通途”:仅南京、武汉两大城市就架起了近十座长江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宁波到上海的时间缩短到2个小时;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使北京到天津只需半个小时……中国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那么,一家人要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奇闻笑谈呢?请看古代寓言名篇——《愚公移山》。

 二、发自学检测题,测试疏通文意情况

要想较好地把握愚公形象,领会愚公精神的实质,首先须疏通文意,排除文字障碍。这篇寓言故事注解较详细,文字也浅显易懂,反复自读课文,掌握故事大意,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检测内容主要是注音、释义、断句、译句等,题目略)。学愚公见行动,愚公敢移山,我们一定有能力排除文字障碍。(学生当堂完成“自学检测题”,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检测题情况,并着重对学困生进行点拨、辅导,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或纠正)

  三、教师朗读,学生齐诵

1、教师朗读,学生对照课文认真听读(检查自己刚才在做注音、朗读停顿等练习中是否有误,同时欢迎学生指出老师朗读中可能出现的误读。)

2、学生齐诵课文(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理解文句含义)。

 四、简析人物形象

(边分析边板书,分析略)。板书设计如下:

烘托

智叟迂愚

笑而止之

残年余力

不自量力

亡以应答

高万仞

方七百里

太行王屋二山

愚公慧智

叩石垦壤

毕力平险

子子孙孙

无 穷 匮

挖山不止

对 比

 五、学生复述 “愚公移山”的故事

  六、课堂研讨

1.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2.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这个人物有什么意图?(“始龀”即“跳往助之”,这可能吗?)

3.文中“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4.愚公最终仍是靠神力才搬走了二山,这不是说明他并不能完成此任了吗?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愚公形象?故事的神话结尾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自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并不时地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谨防泛化。)

 七、教师小结

(着重阐述这篇寓言的思想意义)

愚公移山成功,是古人借神力对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和坚强意志的讴歌。愚公就是一个克难奋进,改造环境,不畏艰难险阻,争取胜利的英雄形象。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器具简陋,却要下定决心,搬走二山,在智叟看来,愚公实在是愚不可及。可在愚公的雄辩驳斥面前,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诘问下,智叟之迂愚和愚公之慧智,便显而易见了。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甚至无法预测的艰难险阻,会有一座又一座的太行山、王屋山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只有发扬愚公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成功。

当然要具体分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搬”与“移”的辩证关系:红军长征,进行战略大转移,可视为搬家,但这是暂时的,这次“搬”到新开辟的根据地,恰是为了彻底挖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如果凡遇事都搬家或绕道走,确实是害怕困难、屈服自然、回避矛盾的表现。否则,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即是,也不必“严防死守”了;汶川大地震后,灾民全部迁出灾区即可。这篇寓言在于借愚公形象,传愚公勇于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若凡遇事退却,那么在大兵倾轧的日本铁蹄下,中国人也只能做亡国奴苟且偷生了。我们今天学《愚公移山》,重在寓意领会,重在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智慧加汗水,万事就迎刃而解了。

八、听《愚公移山》歌曲,进一步领会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

附歌词: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太行与王屋,凭的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