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苏教版初一上册《秋颂》优质说课稿

苏教版初一上册《秋颂》优质说课稿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6W 次

  《秋颂》说课稿

苏教版初一上册《秋颂》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秋颂》,它是初一年级的课外配套阅读篇目,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读本》七年级上册第七篇。本单元所选的十篇课外阅读文章除一篇现代诗以外,其它均为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2、文章特点:《秋颂》系台湾女作家罗兰的抒情散文,体现出这位文人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罗兰在《秋颂》中,抓住秋的特征铺展文章,用飒爽秀逸的姿态美,凄楚的情感美勾画了一幅明澈的秋美图。《秋颂》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秀逸”、“飒爽”、“洒脱”、“孤傲”、“清寂”、“明澈”“淡淡然”、“悠悠然”,“可望而不可即”。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文章把秋天人格化、个性化了:闲云“淡淡”“悠悠”,“远离尘间”;秋风“纯净”“不带一点修饰”;秋水没有“忧心”“紧张”“执著”。文章既写景又写人,刻画旷达与淡然的态度,透彻与洒脱的思绪,突出其内在美,呼应秋“闲”、“逸”的本色。文章由写景构成一幅幅秋景图,但图中却透溢着作者饱满的赞颂是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罗兰是在用她的情感描绘出这样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的。郁达夫曾经说过:“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罗兰此文正是此话的良好典范。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文章语言与句式是诗化了的,作者运用灵巧的结构,巧妙的联想,多变的视角,饱含深情地赞美秋,描绘秋,渲染了秋之美的极致与底蕴。

3、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课内阅读篇目的总体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

要求,现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语文活动,学习抓住特征来选材、写景的方法。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

4、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在“景”中所寄寓的“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饿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以及学生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我的教育对象是普通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一般,但尽管如此,他们对散文这种文体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语文课本上第四单元就已经精读过三篇名家散文,一般学生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饿、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说策略:

新《课程标准》坚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原则,提倡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秋颂》是课外阅读篇目,是对本单元课文的拓展延伸,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倾向是把它当成一篇文学欣赏课来上,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构思:1、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自渎。以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创设课文阅读情境:①本文的重点就是能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创设一个“超市购物”情境来实现的,让学生找出本文所涉及的秋的“特产”,并为它们各自设定价值,根据其价值给这些特殊商品“明码标价”。然后让其他同学听完他

们的发言后,自由选购“商品”。②本文的难点是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在“景”中所寄寓的“情”。主要通过“从文入画”、“由画寻情”、“将情附画”三个环节来完成。3、小组合作、讨论:全班共分为12个学习小组,每组都有一份学案,同学可以根据此份学案完成小组学习,其间由合作小组组长做好组织记录工作。

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了,达到了通过活动,获得学习方法的目的。

  四、说程序:

1、 导入:

古诗有言——“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下加心就是愁,秋天不见人字形的大雁飞过,也不知道夏虫何时阴身而去,只觉得莫名其妙的寂寥,逃不掉凄楚的印象。“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也是这种心情很好的印证,但为何后面还有一句却说“我言秋日胜春朝”呢?看来秋也自有它的惹人之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台湾女作家罗兰为何也要颂秋。

2、 初读初赏:

放声诵读全文,教师播放轻音乐,作为学生诵读的背景音乐,在放声诵读中体会本文的音韵美。读完后,再默读全文一遍,并使用勾画圈点法,解决阅读本文的一些最基本问题,同桌之间交换意见。

重点字词——△ 重点段落——☆ 段内层次——∥

精彩语句——﹌ 有疑问处——? 段落序号——○

3、 情境创设一

有一首有关与秋天的散文写道:曾经在古城南京住了一些日子,那时在一座旧楼里生活。楼前楼后尽是树木。到了秋凉的季节,楼下便有清洁工人在沙沙声中打扫着一夜的落叶。扫完以后,把秋叶垛成一垛一垛的;不多时,便有一股浓浓淡淡的轻烟袅袅升起,散漫开来,就像清晨里的秋雾那样轻笼住我住的旧楼,那时秋叶焚烧的轻烟,弥漫着一种浓香。

我给起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焚秋。虽然一晃十余年了,但“焚秋”这个词让我久久难忘。(1)正如我刚才讲的那篇文章那样,有特色的东西才会令人久久难忘,正如在刚才的作者心中“焚秋”同学们来完成这样一个活动。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现在“秋天超市”要进一批货,这些货物必须是秋天的“特产”,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可以代表秋天的东西(景物、情感、精神),并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给它们明码标价,并说出你的根据:

(2)假如你是一位顾客,根据刚才同学所列出的商品“进货单”和“价格”,你会选购哪一样或哪几样商品。

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就是对前面发言的同学的一个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相对于那种用好或不好来作出的简单的判断式评价,有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在回答问题中不知不觉就已评价了刚才的回答,避免了评价中的“不敢言、言不尽”现象。

(3)作为店主,你认为你们店里最贵的商品是哪一件?

这个问题,其实是要问学生,在本文中最能代表秋的性格的是什么。如果学生能领会,那么文章中所要表现的“淡泊”的主题就能通过此题揭示出来。

4、情境创设二

①从文入画:通过诵读、默读,大家已经初步感受到了本文的“诗情”,接下来,我们大家就来欣赏一下本文的“画意”。通过文字,你能读到图画吗?请用以下句式回答:

通过文中的“ ”这句话,我读出了一幅 图。 ②由画寻情:验证一下,刚才大家所说的那些图画,是否能体现“淡泊”?是如何体现的?③将情附画:这个环节,由课内向课外作了一定程度的延伸,大家在学习本课的抓住特征写景的基础上,对教师所发的一幅国画风景图,进行几句话的描述。注意先仔细观察,再描述,也可用一句恰当的诗概括画面内容。

5、思考题:

本文要颂的是秋的闲逸、淡泊,那么文题中的“颂”字是否符合秋的这种淡泊呢?请为本文重拟一个符合秋意的题目。

此题看上去是一般性的重新拟题式的题目,但却有一定的用意,学生要在理解秋意的基础上才能拟出恰当的题目。可以说这是对所学内容最快的一个反馈方式。而且不求同意答案,只求紧扣文本,言之有理,与现在的中考题趋势相吻合,且适合于全体学生,基础好的同学可能拟题更有深意,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通过引用原文词语的方法把它做出来,能够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6、课外作业:

学校行政楼二楼转弯处有这样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可能你会更进一步了解“淡泊”这个词语的内涵。

此题主要是联系学生的身边事,激发他们对“淡泊”一词的探究欲,做到课内外相连,学以致用。

五、说评价反思:

这是一篇诗情、画意、哲理集于一身的散文,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如果说要他们概括出文中的秋天象征的是哪一类人,那他们可能根据文章的提示,很容易就说出“淡泊”二字,但就他们现有的生活体验,是很难体会其中的真意的,即使是教师,对于这个问题,都是无从下手,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同学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与感悟生活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此类文学欣赏课有别于精读课,课内可以更广泛地进行课内外联系,使学生“厚积博发”,这类课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性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学到有效的阅读方法。而这个目的就全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