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7W 次

  《云雀的心愿》课后反思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0课,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森林被砍伐后,有的地方变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河水泛滥成灾,心里很难过。听了妈妈的话,小云雀懂得了保护“森林水库”的重要。课文以拟人化的手法,以描写人物对话为主要形式,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通俗流畅,好读易懂。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4、感受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所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在教学设计上,我打破了传统的老师一问、学生一答这种理解课文、分析课文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泛泛的讲解课文,而是让学生从生活大环境入手,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学定教,教师只起引导点拨作用,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人文性,让课文成为例子,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究的兴趣,体现“生活处处学语文”的思想。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模拟展示课文中一些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现象,了解课文,从而起到深化情感的作用。下面我就针对本节课的实际教学情况谈一下我对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 谈话导入

课前利用谈话的形式导入课文,先出示以小鸟的啼叫为背景音乐的森林背景,接着让曾经去过森林的学生说说自己在森林当中的感受,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老师以人们的心愿引出小鸟的心愿,从而揭示课题。把课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充分调动起学习的已有经验参与学文,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学习课文。从课堂来看,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调动了起来。

二、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有目的的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分段。”这时,学生通过读文,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知道了课文中的主要线索是小云雀跟着妈妈从居住的森林飞到了沙漠、大河上空的所见所感。同时,在读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本环节,达到了设计意图,也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2个要求,排除了学文的障碍,并理请了理解课文的思路,为下一环节做了良好的铺垫。这时,根据课题提出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直接切入到课文的中心问题。

三、 自主交流,理解感悟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是我用问题牵着学生理解课文,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的主动性,用一个探究性的大问题“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小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划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简短的话写在相关的句段旁边。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参与学习与讨论的热情比较高,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比较到位。有的回答了乱砍滥伐造成的危害,有的回答了森林的作用。在这一环节,以学生学的情况再确定教师的教,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了解的内容谈具体,并引导他们把自己体会到的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思路相机出示了关于土地沙漠化与洪水的录象资料,让文本内容与学生贴的更近,加深学生学习课文的感受。交流汇报的最后,再次出示小云雀的愿望,这样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回归。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还认识到了森林的重要性,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3、4个要求。但是这一环节,我由于紧张,并且对课堂的调控能力不够,致使学生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再进一步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深入探讨,所以这一环节展示的比较浮。

四、 回读课文,加深认识。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深化认识,进一步感受课文蕴涵的道理,让学生带着刚才学习课文的感受把课文再完整的回读一遍,进一步感受森林的重要性。然后联系本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请学生谈一谈各自的心愿,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指导自己的实践,是语文学习更注重生活化,更注重教材对学习的范例作用,目的是想借这篇文章的学习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总之,本节课的学习,落实了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思想,注重了学生学习背景的生活化,实实在在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能力,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 生活大环境下学习语文。

二、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三、 重拓展性学习、探究,使课文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的兴趣。

四、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进行教学。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我搜集关于本课的各种各样的资料时原本是想把沙漠、洪水还有森林的录象都添加到课件当中去的,录象资料都找到了,但是到最后,我还是决定把介绍森林景色的录象去掉了,因为我这个课件除录象以外的所有内容都是以漂亮的森林为背景,从上课一开始,就刻意的'营造了身处美丽森林的大环境,如果再插上一段关于森林的录象就有点重复了,我认为使用课件的原则是要让课件为我所用,而不能为课件所累。

当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我一直在追求实实在在课堂,可是在这堂课上,我因为太重视别人对我的评价,太重视课堂设计的展示,太重视课件的添色作用,以至于忽略了把教学引向深入,扎扎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的初衷,在教材的深度、广度的处理上把握的不够到位,这是我这节课的失误所在,也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云雀的心愿》教后反思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课时是山腰,第三课时是山顶。由此可见,第一课时确确实实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只有在第一课时绽放出精彩,学生才会有仰视山腰的欲望,攀上山顶的决心。现就《云雀的心愿》第一课时的设计,谈谈自己教后的感想。

一、疏密合理的课时划分,突出课时意识

《云雀的心愿》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长,生字多,学生不易读通读顺,结合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这一课时分为五个板块:①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②初读,反馈自学情况 ③再读,理清课文脉络 ④默读,把握课文大意 ⑤描红,突出例字指导。最后带着“其实云雀的心愿是我的心愿,你的心愿,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心愿。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学生的理解感悟,自然是水到渠成,循序渐进,从而使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一脉相承。

二、体现年段的教学特点,强化词语教学

怎样在第一课时处理字词教学,这既是第一课时的必要内容,也是第一课时绽放精彩的关键,从特级教师薛法根使用词串教学,于永正随文识字词,再结合自己对词语教学的摸索,深切感受到只有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变得灵动起来。

教学中,我是分三大板块来进行字词教学,从字音的朗读到字形的记忆再到字的规范书写,从词义的理解到感悟朗读再到词的再现表达,都做了精心的预设,字词的教学没有停留在音、形、义的教学上,而是注重了对学生识字的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一举多得,追求的是有效教学。

比如对“泛滥成灾”这一词的理解,怎样使学生的认知从无到有,从认知的有到表达的欲,这是一难点,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后再通过洪水泛滥成灾的课件演示,加上老师若有若无的解说,融情于词语,让学生透过词语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意境,使原本冰冷的词语变得有温度。因此当学生再读“泛滥成灾”这一词时,很明显就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情感。

再比如对“树冠”这一词的理解。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出“树干”、“土壤”直观形象,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多元理解对词语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感知:大树顶部所有枝叶部分是树冠,树冠下面挺直的部分是树干,树干下那坚韧有力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学生从词语的表面走进了词语的内涵,再读时,学生的感觉就不同了,读出了“树冠的繁茂”“树干的挺拔”。这也为第二课时研读“从上到下的顺序介绍森林的蓄水本领”作了一个铺垫。

课堂上学生惊异的表情,灿烂的微笑,自信的动作,清脆的朗读,无不向我们彰显着孩子们在字词学习中久违的欢乐!

三、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整体把握课文

书不读熟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如何有效地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好,仍然是看课的一个重点。

课始是通过质疑引起阅读期待,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读得入情入境;再者是理解了“乱砍滥伐”、“泛滥成灾”、“树冠”、“土壤”等词语,植根于文本,读含有这些词的重点句,学生读得入情入味,越读越好;最后的师生合作读,默读也都是入情入味。一遍又一遍地读词语、读句子、读段落、读课文,这不是简单的平移推进,而是扎扎实实地以有效的朗读贯穿始终,在层层引领中递进,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为第二课时研读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这一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彰显主体的教学训练以及教学生成的处理,都能使自己满意。但总感觉这一节课如果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学习空间,那么这节课将会更加自然圆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常态与现代的结合点上多研究多探索,力争使课堂更加常态,教学更加有效,收获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