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35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3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12W 次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病隙碎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病隙碎笔读后感(通用35篇)

病隙碎笔读后感 1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他深深明白,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故而不论病痛如何折磨自己,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然后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也就有了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

他的一生,病痛接连不断,此病未去彼病又来。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并且积极对待生活。他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是啊,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鼻塞了,才了解鼻通时呼吸是多么顺畅……人总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尘世犹如浮云,人生弹指即过,是福是劫是祸?齐克果曾说:“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死亡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长路的尽头守候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们唯一的路,我们无法回避,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身后的路鲜花遍地插柳成荫。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只在乎过程本身,结果怎么样,那都是次要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感受我们一生应该感受的,经历应该经历的。在历史的洪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无中来,回无中去,谁也不是谁,就像在过100年谁又会记起我们呢?亲情、爱情、友情,才是我们在这短暂的行程中最真实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弦琴,一头连着希望,一头连着生命,两头绷紧了,人生才叮叮当当的充满生气。人的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阅读《病隙碎笔》就当成是一次灵魂的洗礼,生命的追问,虽然我对它认知浅薄。我想也许是我阅历不够,无法理解他的逻辑思想吧;也或许是我的那个灵魂的自我太局限,无法够及他的高度吧。

病隙碎笔读后感 2

一口气读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又一次被深深地教育了。这是一部充满人生体验的人生笔记。之所以是《病隙碎笔》,是因为他的透析从开始的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后来每隔一天一次。他身体里的血得从动脉管引出来,在透析机里过滤掉毒素,再从静脉流回体内,整个过程长达四个半小时,全身的血液都要被过滤几十遍。就是这样一个长年坐在轮椅上的人,穿过浩瀚的肉体之痛,带给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得到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生病的日子,怀念那些不生病的日子,病重了时,又怀想病轻的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人总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得到了还想得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心中的欲望不断地被各种欲望填满,压得喘不过气来,尽管很辛苦,但却欲罢不能,所以幸福的滋味一直可望不可及。

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幸运,这实在有失厚道。

幸福的底线其实就是不贪婪,不去做那些无谓的假设,也不去奢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妄想,在能爱的时候尽量去爱,做自己该做且能做到的事,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这就是幸福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3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 4

在接连不断的苦难之下,史铁生先生写下了这本《病隙碎笔》,这是一本充满信仰的书,这本属给予了我很大的触动和激励。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对于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生死,但在史铁生看来,那便是对生死最好的诠释,是句再好不过的墓志铭。轻轻地走,正如轻轻地来,扫尽尘嚣,用渺小的生命改变一段岁月,让世界因自己的存在而有一点点不一样,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史铁生没有在病痛中度日如年,而是用受病折麽和与病搏斗的空隙来思考人生。生命不仅没有使他一蹶不振,反而让他更懂珍惜和满足。人们常有一种习惯:记得住霉运,记不住走运。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有可能加个“更”字。而现在的我,既没有疾病缠身,也没有身苦患难,理应满足于当下生活,给自己的前行以无限动力。

人在苦难中总该有个信仰,史铁生对“佛”的见解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对待信仰的正确态度。当有人劝他去佛堂烧柱高香以乞健康时,他总是犹豫,这并非因为不愿朝拜,而是保持了对佛的尊敬。满腹功利的'“祈祷”确实是污了佛法。佛门清净,唯应当求一份智慧,以醒贪迷。信仰是精神的支点,尊重这份信仰,是为了对人生更高的境界的参透。

“以苦难去做人生的投资,以圣洁赢取尘世的荣耀”。只有成功者才有资格谈苦难,在苦难中不断的增强信心,方能成就人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 5

翻开《病隙碎笔》静默的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朴质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有的语句很幽默,但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感悟很多,并深深震慑于铁生精神。

曾有记着问史铁生职业是什么?史铁生说“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作。”的确,在他短暂却辉煌的人生里,他有48年在病中,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最饱满而健全的思想,他体验到了生活的苦难,却用最光辉的文字述说存在的快乐与明朗。它照亮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得到信仰与梦想。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说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

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各种其他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拥有着不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身体的残缺却令他的心灵闪现着最神圣的`完美。

浪是水,浪消失了,水还在。浪是水的形式,水的消息,是水的欲望和表达。浪活着,是水;浪死了,还是水。水是浪的根据,浪的归宿,水是浪的无穷与永恒。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6

作家总是需要在文字里隐含什么东西,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显得很方便,因为他们往往可以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或者可以让人以为他们对生命有更多的感悟。史铁生对生命世界和各种深刻问题的认识,不是他依靠自己的特殊身份哗众取宠的工具,而是他与生俱来的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头脑带给他的弥补内心伤痕的礼物。他很难有机会拥抱自然,接触社会,这使得他能拥有这种层次的思想境界显得更为可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并不是因残疾而生。如果没有身体上的缺陷,史铁生也许不会从事作家这个行业,但他对世界的认识依然可以获得我们的认可。

可以认为史铁生的人生是悲惨的,连生命最后的一些作品也要在疾病的缝隙里完成。到了末日前夕的史铁生饱尝病痛的折磨,每三天就要去医院作一次透析,而剩余的日子里状态也不可能很好。但是我们不一定要同情他。毕竟人在临终前大都是悲惨的,在花丛里含笑而逝的大概只是少数。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悲惨的自己。我们会因为一些一时的惨剧而同情某个人,但那种同情是不可能恒久的。我们最终同情的还是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7

此书虽无与其另一作品《我与地坛》那般,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但仍在2002年时,获得了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且被文艺评论家誉为“史铁生最具灵性的生命笔记”,可歌可贺。本书乃是在作者身处艰难困境中,对神性和人生终极意义所做的一次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追问和眺望。在书中,史铁生从生命的困惑与痛苦出发,对所处的世界和时代进行审视,对人生意义和精神寄托不断追问。

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写作与生命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的“写作之夜”,他经历着生命的苦难,却表达着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作者一生如此多灾多难,“铁生”二字似乎又暗含着坚韧长寿的意蕴,作者自想,可能是前世有什么不好的记录,所以此生便活得较为长久,以此作为补偿,将功补过。作者还曾想借此前世的罪过与今世的补偿,来警戒正在腐败的官员们,可还是想想作罢,认为那些官员们会无动于衷。由此可见,腐败官员的影响是多么地恶劣,欲挽回其过错,又担心白费力气,对其丧失了很多信心。即便作者对其无所作为,可难道这不该引起官员们的深刻反省吗?个人犯错,损人又不利己,还没意识到要赶紧悬崖勒马吗?回头是岸。

没有谁天生坚强,史铁生也一样。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他也曾迷茫、绝望,甚至想要放弃生命。还好,作者及时醒悟了: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吗?要是没有了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会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乍一看,他的观点似乎有些偏颇,但却不无道理,世界本来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矛盾组合而成的啊。此外,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安慰吧。

在他对生命的叩问中,我读到了一种坚韧、奋发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凌驾苦难,超越生死。情绪低落时,徜徉在他的文字世界里,我感觉,自己悲凉的心在被一点点捂暖。

作者曾说过:对他而言,职业是残疾,业余是写作。本书的书名,无意间印证了此话,可谓有相得益彰之妙。

本书虽为病隙闲散的随笔,但依然充满了浓重的哲学气息,闪烁着智慧与哲理的光芒,关于生命,关于信仰,关于爱情,关于自然规律……时时处处引人深思。

或许,因为自身的残疾,进一步丰富了人生经历,所见增多,所感增多,便期盼自身能得到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从而改善现在的处境,可又左右迷茫,想找条路,又不能用腿,于是便用笔去找。然而,太渴望之下,身心俱疲,又会走进残疾。似乎在作者看来,残疾与写作有着隐含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但真的一定是这样吗?不一定吧,残疾之下,想要改善现有处境,如何选择,人各有异,只不过作者选的是写作这条路罢了。此外,过于渴望,也可能创造出身心愉悦,精神焕发,从而更快地恢复健康的奇迹呢。

“人可以走向天堂,但不能走到天堂”,对此,我的理解是,天堂,是精神的归途,虚幻而非真实存在,只不过是作为人类的一个信仰,一个精神的支撑,从而促使人类不断地向善,向好的方面发展。我想,作者有时应该也很苦闷吧,他以笔代腿,想要到往天堂,却无奈,天堂之路太遥远,怕是无法到达,便感叹:天堂是精神的恒途,不能走到,只能走向。似乎合理,但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些许的妥协。作者认为,天堂,若是可以走到,那便意味着信仰的终结,意即天堂是人类灵魂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我认为不然,为什么天堂就一定是终点站呢?有什么证据或理由可以证明呢?如果不能证明,那么可能还会存在更高的阶梯,引导我们不断朝着新的方向前进。

静读此书,我感受到一种涤荡心灵的力量。“发烧了,才体会到不发烧时的日子是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时的嗓子多么的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得天昏地暗。直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时,才意识到端坐时的日子是多么晴朗。终于醒悟,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苦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幸福本就是相对而言的,如果无法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境吧。

生活不会总是顺心如意,不可避免的尴尬或许会让人难堪,但这尴尬,也是一种可贵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与思想的初萌。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最好不要逃避,不如由着它日日夜夜的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进退维谷之日可能也是别有洞天之时。史老的处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尴尬,值得欣慰的是,他能够坦然直视,找出根因,不断完善。

通过文字,我的思想也和史老一起,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徜徉。史老说,“我们太看重白昼,又太忽视黑夜”,此言,我深表赞同。处在喧嚣纷杂的社会中,我们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只有黑夜时,我们才能更多地静静冥想。西方推崇忏悔,可东方人却总是不肯反思,或者说很少进行真正深刻而有效的反思。我们在黑夜里过着所谓的夜生活,以致白天总是处于昏昏噩噩的迷茫之中。史老此言,算是对我们的一个提醒吧,黑夜和白天同等重要,我们理应合理安排。

读书,读的不只是书,更是自己的内心,个人反思也好,与书中之人亦或作者交流也罢,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种提升,这种与己与人的交流习惯,值得我们一直保持下去。

病隙碎笔读后感 8

过年无聊,翻翻旧书找找事,一本带着薄薄灰尘的病隙碎笔掉了出来。

我不喜欢闲着,我喜欢忙碌的生活,人一闲下来,难免会胡思乱想,多愁善感,变得悲观起来,我不认为这是好事。但是作者因为身体原因却不得不“闲着”,不过还好,他从胡思乱想中走了出来,变得不再胡思乱想,他从客观上辩证的看待一些争论性的观点,然后引入自己的观点,令他所写的文字拥有他的思想。我喜欢他的文字。

灵魂在人死后到底还有没有?人对神灵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生活中的苦难到底给了我们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谈论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其实我有一大爱好——发呆。在发呆的时候我会放空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到什么是什么,至于文章中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其实我都想到过,但是却从没有想到那么深。

人不论是看待灵魂的有无还是对待神灵的态度,都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功利。相信灵魂存在的人会认为现在所吃的亏是来世要补偿的,但是却从不安抚自己说是还前世的债,好像确信自己前世是好人,现在吃苦是为来世享福做准备的。其实这样也好,为了来世享福,现在吃苦,这样社会就和谐了,因为总还有一部分人是要现在享福的。其实对于福祸,我没什么太深的概念,我没有遇到过太大的福事或太大的祸事,我的生活挺安详,挺平静,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我不向生活祈求什么,因为我认为我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就算是没有,我也不求,因为什么都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施予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不信佛,不信教,不去烧香拜佛做礼拜,我所信奉的.只有自己的良心,做事平心而论,不愧对自己的良心,足矣。至于神灵,总有许多人是相信有,然后有很多人相信没有,接着就此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谁也不能证实或者证伪,所以就一直争论到现在,而且我相信将会争论到很遥远的将来。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是相信有神灵的,但是他不祈求什么,甚至还为自己以前偶尔的一次祈求而羞愧,他不认为神灵欠他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大的财富——希望,这是谁都夺不走的,虽然它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或者健康,但是它却能让你活着,坚强的活着。活着的人都应该感恩,因为“活着”是一个人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为神秘,最令人憧憬的莫过于爱情了。爱情究竟是什么?“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这是作者的观点,我看的很明白,虽然不一定能做好……可是与此同时,这世上该有多少痴男怨女看不透这道理,还有多少人是在玩弄这高尚的感情,我很疑惑,很迷茫……爱情是多大的缘分,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不珍惜,不爱护?可惜,爱情来得不挑人,不是你在乎、珍惜就来找你的。

人生阅历实在有限,所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了,再深的实在想不到了。所以文章到此为止了,至于思想,就继续蔓延下去吧。

病隙碎笔读后感 9

时时堆成月月、月月度成年年、年年成就此生的华年。人的一生由无数个瞬间堆砌而显得漫长。缺失亦或是改变了哪个瞬间,都不能算是一个人。“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写下这段文字的史铁生正拖着残缺的身躯在苦渡时光,他又在经由人生的哪个阶段呢?

命运不断地给史铁生施加苦难——十八岁延安插队、二十一岁瘫痪、之后是“褥疮”、而后是尿毒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在传统的思想中,“苦难”似乎成为了交换功名与成就的“工具”。可史铁生认为“不断的苦难”,是不断努力的原因、是信心的原则。他借用《圣经》中约伯的故事来阐述他所认为的“苦难”:经历了苦难并不意味着成功。苦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人需要去经历那些挫折,去承受苦难,尽管这会让一部人放弃但并不与之后的成功挂钩。苦难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躲避、无法逃离的。

“人不可逃避苦难,亦不可放弃希望。”因为残疾而消沉的史铁生在荒芜的院子中获得了生命的感悟。“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还好,史铁生不仅记住了自己所承受的苦难,同样,他也记住了自己拥有的幸福。他获得人生真谛的经历我无法切身感受,只能从他的文字中推测些许。也许,这份让史铁生悟彻的人生真谛便是“遭遇痛苦”、“超越局限”而后“感受幸福”。

“苦难把我推到了悬崖边上,它就让我在这里坐下来,欣赏这岸边的云兴霞蔚,唱支歌给你听。”不知晓,史铁生是否也如这般豁达呢。

从牙牙学语到晚年秉烛,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可时间的流转,不仅埋葬了过去也创造了新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在史铁生的'观念中,死,似乎并不是一件可怖的事。相反,他认为这是所有生命必然的结果。“谁说我没死过?出生以前,太阳已无数次起落,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又以我生日的名义卷土从来。”

生命总是脆弱而又坚韧的。脆弱到一场雨,便可以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无限接近死亡;坚韧到可以在这般黑暗的世界朝着仅存的希望活着。史铁生曾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才写点东西。他这句话看似打趣,可也透露出无限的心酸。史先生饱满而完整的精神已经超越了肉体带给他的局限。

病隙碎笔读后感 10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 11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你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可以在高山田野间感受自然的味道……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有喜有悲,但要在病痛中寻找积极乐观的人生,却实属不易。

在这个寒假前,对于史铁生我无一了解。而看完《病隙碎笔》后,我对他便有了新的认识,对他心生敬仰。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也许是天妒英才,不幸的事接踵而来,但这并没能击垮他,反而使他在痛苦中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史铁生而言,《病隙碎笔》不仅仅是一部属于自己的作品,也是一部充满生活体验的人生笔记。这本书是他在生病治疗间隙写下的片段随笔。篇幅很长,语言精简易懂,主要涉及到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面没有繁琐的考证,推理和判断,只有作者在那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从文字间可看出他对生活的坦然豁达,“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面对命运的玩笑,他是那样理智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了,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史铁生以一种调侃的口吻说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或胜或蒜的意向,别开生面的游历。”他以一种平静的心态面对病魔,并为自己的生病观上另一种名称“生活体验”。

史铁生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热爱,苦难于他是一种折磨,而是一种生命的馈赠,让他体会出了生命更深层的意义,生命似乎正如他书中所说的,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12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写下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被病魔所纠缠,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是史铁生——一个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便是他明媚的笑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乐观向上,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将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话虽幽默,却让人惋惜难过。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却不嫌多啊”。是啊,我们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而厄运却不该到来,人往往只会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这样也只能天天哀叹,为何不乐观一点?人生一世短暂如梦,生死离合已是常态,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人什么都可以躲过,唯有死不逃脱,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我最爱这句话,三言两语道清人的心理,他将生死描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生命会不断重复,但总有一天太阳会黯淡,地球会老去,甚至宇宙都会不复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与人类不同,史铁生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是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许多细胞互相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于其他生命)的空间复杂。人性却有种种丑恶,肉身也有种种限制,唯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这世界有一天会没有你,要知道这世界曾经也没有你。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那么这就成为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其他各种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拥有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当你有了缺点,才会看见别人的完美,你也变得完美了,你的残缺确定,你的心灵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13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了作业,其中包括了要看书写读后感,我就去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就叫做《病隙碎笔》。

这《病隙碎笔》的作者就是史铁生,以前我从未听到过,直到学过了他的课文我才知到有这么一位身残志坚的文学家。

在刚开始读《病隙碎笔》的时候,我总觉得很拗口,很难令人理解,总觉得史铁生在天马行空的写一些怪怪的,令人听不懂的。但我也被作者那神奇的笔尖所征服,作者正在而立之年瘫痪,根本没有多少时间去接触世界,但却可以写出那么多事情,得出许多令人震惊的'道理。

史铁生在生病中也领悟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原来史铁生与其他作家也一样,只不过他不是在写平时我常看的记叙文,而是有感而发,这必须得常想到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心境去写的。例如最后一章,虽然是每一个例子都不同,但是从中都流露出了史铁生对当今社会制度的不满,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有待改进,应该让每一个人都满意。(这一点我也认同)

读到这儿我才觉得《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史铁生用它那神奇的笔尖,写出了一件件自己从小时候到瘫痪前的种种事例,这并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也不是瘫痪了才能做到的,而史铁生却做到了。他不仅不埋怨上帝为什么对他这么不公平,而是去感谢上帝:虽然上帝把他的门关了,但是上帝在临走前也不忘将他的窗打开了。

读完了全书,有时我就在想:我到底从中学到了或是读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思考了很久很久。终于在一次我想通了:我从中并不是要学到什么知识,而是应从作家的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就像史铁生一样,虽然瘫痪了,

但却一直坚持写作,身残志坚,不放弃,不退缩。

当我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咽了一口口水,仿佛全书的精华都被我吸收了一般……

病隙碎笔读后感 14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

病隙碎笔读后感 15

每次到放学回家的时候总有一种矛盾的心情,好好放松和好好学习,而每次我都会放不过自己地选择了前者。尽管知道会欠下很多作业,但在脚踏进回程的车的那一刻,我就不顾一切了。

下车的第一步,是水泥路面,水泥路面下,是不断发酵的浓厚的泥土,然而,浓郁的泥土气息却被坚硬的混凝土隔离。我嗅不到,嗅不到,你为什么将我的黄泥埋没?为什么?

加快脚步,我要脱离背后的污垢,回旧屋。我要见我的爷爷奶奶,我要抚摸旧屋的残垣断墙,我要伫立在小房间里望着四周贴满NBA海报的墙,我要骑着单车奔驰在大街小巷,我要登上大伯的新房子俯视农村大地,我要抓起小篮球往门前的篮筐猛砸,投出绝杀……

到了该回家时,亲切地跟爷爷奶奶道别,感动的接受到奶奶的一路顺风学业进步,我钻进了爸的车。后排右坐,不变的位置,不变地撑着脸靠在窗边,望着无尽的黑暗被缤纷的`华灯无情的撕破,想起七堇年在大地之灯里面的一句话:“一盏盏稀疏的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此时的情景,跟包车回来时相似,只是那时天还很亮,西斜的落日光芒柔和地照射皮肤,刺进深深地瞳孔,暖和全身。身边的同伴有说有笑,我不时插进去,享受短暂的欢悦,转头又望出窗外:东莞的马路永远繁忙的运载着一辆辆车,也正因如此,东莞的马路是最凉爽的,一嗖嗖凉风随时从你身边刮过。你看不到风,你只看到在你前方的飞车一路向北,迷失了方向。伸手捕捉缕缕柔光和风,任凭它们沿着分明的脉络,跑满全身。如今眼前的黑夜,车依旧来回流动,我只是沿着一定的回家路线,穿梭在华灯之间,不时和爸爸妈妈说说笑笑,谈谈学校生活,或者痴痴地听着音乐望着窗外,看着新莞人快活地三五成群游逛。他们为了生存来到这里,我们却为了享受回到他们的家乡,何等笑话!

回到家中,换上鞋子,放下行李,打开电脑,怀着万种风情认真地阅览身边朋友同学的生活点滴。他们个个都是伟大的作家,他们写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开辟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的文字是他们最美的篇章,只属于他们的就已足够。像我这样的读者能做的只是认真地阅读,收获一段经历,一份情感,给出最中肯的忠告,或者最有用的沉默。还是那句话:成长必然充斥着生命的创痛,我们还可以肩并肩寻找幸福就已足够。

想起自己写的文章,有人说我没自己风格,有人说我太多景物描写,有人说很虚,更有人说像郭敬明。听到最后那个评价我就想笑,怎么会像郭的文字呢。我可没那种高度,更不会喜欢那种忧伤的表达,我是喜欢严肃文学的。而当我睡觉前想起朋友的这句评价时,我发现我从笑那一刻,就是郭式的忧伤。不管怎样,我是不会追求那种文字的。

夜又深了。我想起我的网络文学社“锋芒三十七度”。还记得那句文学社宣言:我们要做21世纪最闪亮的那些星星。可我已经2个多月没在上面发文了,不是没时间,而是难以下笔。想起周绍锋社长,想起他的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一等奖文章,想起意外地被他破格收入文学社的那个晚上,再想起一个个社员因学习而退出,一个个新社员的加入后颗粒未出,想起周绍锋社长几个月未出现,想起即将高三的我……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还能走多远,那些星星何时才会发光发亮,或者说,最靠近的高考上空何时会架起一道彩虹。

最近读到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魔幻的世界里看到了博尔赫斯老人对中国的钟情,是否真的有那部迷宫式的小说,不得而知。中国大地总是充满未知,我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将自己的脚印布满中国古老的大地,无论是汉家寨般荒凉的戈壁,还是敦煌般神秘的古洞。

睡觉前握起毛笔,写下了一个字“静”。虽然因为少练生疏而不甚漂亮,但,足以让我安静一夜。

病隙碎笔读后感 16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己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后感 17

史铁生先生说过:“有一回记者问到我的职业,我说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这不是调侃,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成群结队好像相中我这身体是一处乐园。”

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我们体会到史铁生先生面对病痛打击最初的迷茫,他的脾气变得喜怒无常,他一定是痛苦的。但在《病隙碎笔》中完全感受不到,亦或说是他看清了什么,明白了现实,从而使“他孱弱的心渐渐强壮了些的时候”他才写下了《病隙碎笔》。

他不再像《秋天的怀念》中去抱怨生病。

他认为生病也是一种游历:“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不生病的时候总是挑嘴,什么都不愿意吃,一旦发了烧,歪倒在床上,一碗白米的粥都是清甜美味的。

遇到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谁不会抱怨呢?一些啰嗦的.小事,不然就是像史铁生先生一样生病的大事。但是史铁生先生幡然醒悟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有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所以他抱未来以希望。在约伯的信心面前,没有福乐做引诱,有的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在真正的信心面前,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但在最后上帝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都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他说:“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书中提到过他已故的好友周郿英先生。同样是恶病缠身、高烧不断。但他就这么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用一分一分拼接出来的三年,谁人不为之赞叹他的坚强?虽然他满怀信心,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这也不是对信心的嘲弄。史铁生先生认为,信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才可以领受。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想起故人的经历,或是自己也正在经历着差不多困苦的过程,史铁生先生在后面的随笔中提到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我明白他不想纸醉金迷的活着,他也认为所谓死亡并不是消散于宇宙的虚无。它让我想到了庄周。庄周亦是认为死亡并不是离开和消失,而是回归了自然成为了气、飘在天空的云、花草树木和四季的风。可能庄周更逍遥些,他擦淡了生与死的界限。

“所以一切尘世之名都可以磨灭,而"我"不死。”这是史铁生先生最后给出的答案。

《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写出的是一本真正的救赎,也确确实实能看到史铁生先生生命的光亮,他有一个滚烫的炙诚的灵魂,并将永远饱含希望。

天地间的热情不会寂灭,轰轰烈烈的消息也总要传达,人是这热情的载体,永远存在。

病隙碎笔读后感 18

生一炉火,择一本书,品其中之精华。 ——题记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段碎笔,篇幅很长,但语言通俗易懂,仿佛在和我们面对面的交流,用长者的身份教导我们怎样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信仰,道义,字字珠玑,平易又精辟,朴实又鲜活跳动,充满智慧与哲理。史铁生有严重的残疾,但他坚持写作,在三天一次透析的痛苦煎熬中,他完成了著作。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史铁生在开始就谈到了命运,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要让一出戏剧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间的冲突,矛盾和冲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异,乃至天壤之异。他将生命比作一场戏剧,而我们都是其中的演员,每一个人的角色都不一样,命运不一样。

在书中,史铁生认为当人无法被改变时,我们应该寻求爱,爱是一个神圣的词。爱之永恒的能量,在于人之间永恒的隔膜。爱之永恒在于激越,在于每一个“我都是孤独”。爱也许只是某一刻莫名的思念,也许只是远远观望,默默陪伴。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痛苦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而减少,对别人不尊重,只是乐观的活下去,勇敢的面对这世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能够看出他对生的意志力很强,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而表现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他用理性的文笔,显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战,对生的意志,对死的无畏。

这部书是对人的灵魂洗礼,改变了生命的追求,《病隙碎笔》这部著作是史老先生在病痛中写作,写出的却是欢乐与充实,品《病隙碎笔》,解人生迷津!

病隙碎笔读后感 19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的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所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也是有喜有悲,但在悲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却是十分不易的。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但这还没有结束,不幸的事依然在发生着,但病痛的折磨却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失去双腿的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母亲也是为他而白了头,早早的就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万幸的是,他在这段悲惨的记忆中走了出来,从他的《病隙碎笔》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病隙碎笔》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经历病痛的他体会到残破的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愈发减少,所以不论病痛怎样折磨着他的身躯,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这些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就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史铁生没有回避与躲闪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淋漓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对写作热爱的心,坚持着对活下去的希望,他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了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他说“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说法是对他的惩罚,但我却认为这是让他能在病痛中活下来的宝物,让他在危难中能够保持本心。连被病魔缠身多年之久的史铁生都这样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不幸”,我又怎么能期期艾艾的过活呢。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你是否有像史铁生一样对生命的态度。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得到借鉴,那我们就能跟客观深刻的看待我们的生活,得到更深的心灵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20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21

早就听说史铁生,仅仅知道他是一名残疾作家,我想一定是和张海迪、海伦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吧,却从来没有想过非要看他的作品不可。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窦老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那是第一次为教学实录而感动落泪——此前,我只是把名师的教学实录当作经典教案,为赛课、开课而临时抱佛脚罢了。因此,我便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暑假看了一遍,只觉得文字不多,但很深沉!有些地方生涩难懂,因此只是半半拉拉读了。

开学之后,一直忙于教学,也少有闲情读那本书了。

再读《病隙碎笔》是在快过半学期之后,因心情极糟糕无法排解,所以随便拿本书看看,没想到却让我读懂了自信——我当时最不能摆正的心态。很清楚地记得那段日子我活得稀里糊涂,整天昏昏然,像被烟雾笼罩,看不清楚前面的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停在何处,上课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学生跳动的心,感觉书本离我好远好远。我不再相信自己,我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我看见学生认真专心地听课,我依旧觉得他们是差生!我不再相信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激情四溢也是粗枝大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那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活着是多么得可怜、可悲。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个老师很用感情地教一个看不见任何希望的班级是多么的痛苦!最好的解脱方法该是麻木吧。我很迷惘!

可史铁生说得好: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惟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终于,我读懂了什么是自信?就是绝望彻底依旧微笑面对!曾经以为只因有收获,才要自信努力地前行,那种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才明白不是任何努力都有价值,纵使今天你走的这条路是死路,也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圆满啊!

感谢这本书,感谢史铁生,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22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

人生如戏,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剧情。每个人都是这场戏的主角,人生的起初、经过,乃至结果,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亲朋好友,远亲近邻,以及陌生人,就如同这场戏的观众,从始至终,都在关注着你的表现。酸、甜、苦、辣、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这场戏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史铁生的这出戏剧里,他所饰演的,就是他自己,展现的,是他经历人生的无比艰辛。他把身体比作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但他仍坚强走过。躺在在透析室里,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地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那是,仿佛出现了飞机在天上挣扎的声音……

《病隙碎笔》不只是史铁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他生命体验的记录。史铁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写作的时间将不断减少。所以他对于病痛不畏惧,努力留出时间对人生意义等去进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对“成长”、“生病”、“爱情”、“道义”等的感悟。

人的一生,不知道要遇到多少坎坷和磨难。很多事情都是在无法预料中发生。面对困难,还是选择坚强地走下去吧。因为很多时候不是世界拒绝了人的热情,而是我们误解了岁月的考验;不是幸运之神不肯垂青于你,而是当不幸降到你面前时,你拒绝了重新开始的准备;不是诱人的辉煌从不光顾你,而是你不愿以平凡的脚印放飞你的理想……坚强,最终会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

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后会垂头丧气,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当清醒时,仔细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会我们的往往比成功时获取的更多。坎坷让我们更加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坎坷让我们更执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实,我们每一刻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前面都可能加上一个‘更’字。”史铁生这样说。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强者。一个两条腿、两个肾脏均出现故障,要靠透析器来维持生命的人,在我看来,这样一个几乎已经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旧很平静。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细细寻找身边每一处的快乐和美丽。在史铁生这样的巨人面前,有时觉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时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声叹气,甚至停滞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这叹息声中错过了更多。回头想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每天可以自由惬意地做着想做的事,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赋予的特别经历,好好珍惜每一天,这才是最重要的。

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

对于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往往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因此我们对沿途的风景常常忽视。其实,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都是在途中,活着是为了经历,经历就是修行,也许它是平凡的、琐碎的、漫长的,要学会安于途中。

空旷的天空下,看得见的是白云,看不见的是清风,一群大雁由南向北远迂,飞来飞去还是人字形,几声哀鸣偶尔划过天际,跌落心头,我仿佛听见一种回音:人在旅途。况且,人生就如一场旅行,既是旅行,就应活的快乐,活得精彩,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病隙碎笔读后感 23

《病隙碎笔》中有许多对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一句点睛的话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仰望。"人的精神性有两种姿态。当它登高俯察尘世时,它看到限制的`必然,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这是智慧。当它站在尘世仰望天空时,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因肉身的限制而寻求超越,这便是信仰了。完满不可一日而达到,超越永无止境,彼岸永远存在,如此信仰才得以延续。所以,史铁生说:"皈依并不在一个处所,皈依是在路上。"这条路没有一个终于能够到达的目的地,但并非没有目标,走在路上本身即是目标存在的证明,而且是惟一可能和惟一有效的证明。物质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要用外在的可见的事实来证明,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只能是内在的心灵境界。所以,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对于"职业是患病,业余才写作"的史铁生,如果说这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和疾病斗争,我想他一定赢了。

命若琴弦,终成绝响。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史铁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病隙碎笔读后感 24

最早知道史铁生这个名字,源于中学语文课本里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那时候只知道老师要求背诵某些文字非常优美的段落,背诵的过程中自己会把那段描写立体化,在脑海中编织一个个唯美的画面,还能惊叹作者在悲惨的境地下对于生活的观察竟那般细微。但无法体会一个命运多舛的人要写出如此轻盈、唯美的文字需要多大的勇气,内心做了多少挣扎与叹息,才能化悲痛为文字的力量。

再次接触史铁生,这个断腿又罹患尿毒症的残疾人,在病中对生命的思考格外深刻,把这些思考集结成书,就是《病隙碎笔》。其文字流畅,感情真实不做作,好像在写个体命运的悲惨,又处处透露着抽象的'终极关怀,因为人人都会生病,感冒发烧、小病小痛之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所以一个健康人依然能对一个残疾人写出来的文字“感同身受”,这大概就是文字之美吧。

在这篇随笔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上帝的思考,作者一定是看过《圣经》的,所幸自己已将《圣经》粗浅读过一遍,能够理解他说的那句话:“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上帝因为“魔鬼”撒旦的挑拨,想要试探下他眼中的义人约伯对自己的忠诚度,结果用个各种方式降灾给约伯,折磨他的肉体、剥夺他的财产、离散他的子女,这个过程中还有约伯的三个好友不断的劝说约伯,叫约伯离开他的上帝,别再信仰上帝,约伯却一一回绝了,依然对上帝不离不弃,依然虔诚的信仰上帝。这些行为上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撒旦只好悄悄隐退,原来上帝看上的义人果然名副其实。上帝一高兴,就把那些原本属于约伯的幸福统统恢复。

带着病体,史铁生看到了世间的苦痛凶险并不因为自己虔诚祈祷而减少,对别人也一样,这样想过之后他就可以释怀了。这句话扩展到普通人身上也一样,不要对自己不好的遭遇自怨自艾,因为上帝给每个人的关爱或灾祸是无法回避的。但这好像又有宿命论的嫌疑,且透着极度的悲观。史铁生以这个例子来安抚心灵,是在唤醒自己对生活的勇气。在这个意义上,他又是乐观的,尽管这种乐观充溢着悲剧色彩。史铁生也能对生活抱有希望,我们这个健康人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但史铁生只看到上帝降灾给约伯,却没有看到上帝恢复约伯幸福的一幕,可见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选民”,有些人注定是上帝的“弃民”,作为上帝的选民,即使会“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但这是上帝有意“降大任于斯人也”,终会“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结局总归是好的。而一旦成为“弃民”,则无论如何努力进取,如何虔敬的祈祷,都无法摆脱被上帝抛弃的命运。由此我又要说,上帝其实是不公平的。史铁生只看到上帝公平的一面,是要正视自己的遭际,要安抚受伤的躯体与心灵,可为什么他没有看到上帝不公平的一面?是无意,还是无奈?真的存在上帝吗?作文

病隙碎笔读后感 25

这个冬季似乎有些懒散,而且无聊。不想写作毕业论文,也不想看书。但,什么都不做是绝对不行的,打起精神把毕业论文初稿撰写完成后,就随便看了两本从学校带回的书,其中一本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先生的《病隙碎笔》。

史铁生的笔墨让我无地自容。要知道,我是一个健全的人,一个什么大风大浪都没有经历的年轻人,与那个二十来岁就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相比,不知道要幸运多少倍了。可是有时候,就是我这样一个健全的人,却感觉自己在某种时候某个方面竟然是如此的不健全——我懒散、懈怠、不知进取、自以为是……史铁生在重病之下还写了《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死、爱情、苦难、信仰、写作、艺术等重要的人生问题,显示出他那顽强的生命和高尚的品质,他的生命,在他孜孜不倦的与残缺与病魔斗争的过程中怒放着。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四年来用生命写就的唯一一部新作。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探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已知和未知的道理:人生、爱情、命运、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为六大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读来使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无限感慨。的确,人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做珍惜,只有到真正失去之时,才感觉后悔。史铁生能够在重病之下写出如此的文字,在透析之余还努力地耕耘,那么我们有何理由不去努力呢?也许我们还来得及,而且一定可以让自己不后悔。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写道:“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漂流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史铁生对于人之生老病死,已是习以为常,达到了一种禅的彻悟境界。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史铁生面对死亡却能够真正做到与心灵对话,用心灵写作,以宁静来呈现那种平实中的非凡,从而为活着找寻理由。没有做作的文字成就了没有做作的人生。这是一个可敬的人,一个可以与之心灵对话的朋友,一个给你以生命教悔的长者,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令人尊敬的平凡的勇者。

《病隙碎笔》这部透视着一个健康的灵魂对人生基本命题的哲学思考与辩析,对生命做出了生动诠释的著作,我们细细品味其中每一小节的内容——甚或说是人生的哲学,都无不受益匪浅。通过对史铁生《病隙碎笔》的品味,或许能够改变我目前的'这种无序状态,这种对大学毕业后盲目无所适从的恐惧,这种毫无斗志精神的病态的生活,从而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而且,我想,人读了《病隙碎笔》这部“生命的哲学”,一定会有的体味和心得,扪心自问,自我反省,从而成为一个生活中的强者——至少,是一个心灵的强者。

无疑,史铁生用他半生的领悟,以其怒放的生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事业不断去奋斗,力争成为一个灵魂上健全且成功的人。

我想,对于人而言,犹如卷柏,尽管平凡,但未有其怒放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病隙碎笔读后感 26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 27

最初听到史铁生这个名字来自于语文课本《我与地坛》,依稀记得老师的介绍,钢铁般的意志、坚强、与病魔抗争等等。但是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最真实的史铁生,走进他的内心,体会他的“笑看人生”。

翻开书本就是就能看到满脸慈爱,眼神炙热,微笑看着前方的史铁生,寄语“你能够与我一同笑看”。心中不禁对老先生心生敬意,这样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先生与我脑海中的完全不同,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欢乐和充实,脸上的笑容代表内心的阳光与洒脱,这让我忍不住想走进他的内心,触摸他的文字。目录将文章分为六部分,表达自己对生命、对世界、对生活的的看法,是一本记录自己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

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心酸与无奈、挣扎与无助、恐惧与坚强、无望与期盼……但更多的是在黑夜中自己冷静的思考,心中执着的信仰。难以想象史老先生能将自己的生病风趣地称为生活体验之一,从他一开始的怨天尤人,饱受病痛的折磨,人生的不如意让他喘不过气来,到后开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冷静下来的思考进行细腻的剖析。在作者看来名字中的“铁生”二字,是自己病不死的保佑,正是他内心的坚强与不屈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的普通人对病魔的抗争。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文字“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祥。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的'确每个人都要学会享受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现在,无论在哪里身处何种处境,我们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永远相信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能看到旭日东升自己是幸运的;能与爱人看浪漫晚霞自己是幸运的;能感受山谷的清风自己是幸运的;能与家人一起吃饭闲聊自己是幸运的……这样想来我们不用羡慕不用攀比,自己已经就是最幸福的了,其实幸福是什么,它没有答案,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回到文章中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与智慧,坦诚与豁达。“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畏、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于无知无能的地位。”史铁生教会我们接纳这个苦难的世界,自己追求的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在病痛中作者找到了生存的真谛,只要生活的希望不灭就有机会化解苦难。

最后我也希望每一位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与我一同笑看!

病隙碎笔读后感 28

谈及史铁生先生,我想大部分人涌上心头的是敬佩与怜惜之情。或许是天妒英才使他命运多舛,但毋庸置疑的是史先生仍是我国文坛中难以逾越的存在,接下来要谈论的便是他的《病隙碎笔》一书。

《病隙碎笔》顾名思义是为在与疾病抗争的闲隙中所写下的零碎笔触。书中记录着他是如何看待两个自己一个被疾病缠身,一个拥有自由灵魂,也流露出作者以犹在另一个世界的角度对生活、人生的理解与思考。不得不惊服,非同寻常的生活阅历给了他卓越而深远的感悟与见解。

书的开始便谈及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约伯的信心前面没有福乐作引诱,有的倒是接连不断的苦难,其中的约伯何尝不是史先生呢?他将自己生命的不幸,乐观地表述为追求约伯的'信心。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苦难与福乐都是我们要接受的全部,不能仅活在被拿掉苦难的世界。

人不是苟死苟活的物类,不是以过程的漫长为自豪,而是以过程的精彩、尊贵和独具爱愿为骄傲的,哪怕身陷囹圄,史先生也要努力地表达内心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向上的生存向度的追求。

史铁生的伟大不单在于他个人的文学建树,更在于他热衷于以身试教向普罗大众发出号召。他以自己身临其境所特有的说服力去拯救那些迂腐以及死掉的思想。他所展现的不单是自己对命运的反抗,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救赎。

当然,囿于见识有限,想要完全读懂史先生对人生的参透还言过尚早,但哪怕我们所能读出的仅是皮毛,也已是极大的受益匪浅了。

史先生在书中对生命这样解读,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试问,有多少人能像他这般淡化苦难并且超然物外。大多数人缺少这份透彻地看待生活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走了弯路,甚至渐行渐远。

在这个越发倾向于自我的时代,人们越发扩大地去捍卫自己的利益,没有人愿意去吃亏,于是不免沦落得更加物欲化,不免遗忘丢失掉幸福的真谛。

我们要仰望星空,但我们也得脚踏实地,适当地放慢步伐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去扪心自问初心何在。是我们改变世界而不是世界改变我们,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些急功近利,会让我们的人生路清晰很多。

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是超越文字的力量,是相见恨晚的领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29

“生病”这个行为最终会走向两个结局,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

可能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其他地方无法活动,所以思想就能变得格外活跃。当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维会开始挣扎。在《病隙碎笔》中作者以非常常见的事物引出两面的思考。

很显然思考的问题都是由“死亡”引申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尽管听起来很悲观。我怕鬼,胆子小,却也看过不少鬼神题材或是无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剧情需要,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和传达的都是“死”不是尽头,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吗?不一定。但把握当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有才识的。”第二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会富贵的。”等到最后一个村民,祝福的话都被说完了,他说:“这个孩子以后是会死的。”后来他被赶了出去。他说的不是实话吗?只是人都不愿意听罢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谁又愿意去面对几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须去面对,比如史铁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输液这些都是看着画面、听着名字都会很痛的。或许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能够活着,尽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对死亡这道坎。我认为史铁生是怕死的,怕疼的,仅管他依旧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成书,语气似是平淡。我愿意将其理解为说服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一个人的心里是贪还是无欲,作的善还是恶,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30

当我翻开《病隙碎笔》时,那位与病魔作战的勇士,又出现在我眼前。

“所谓命运,就是说,这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都是自己的人生戏剧中的主角,我们不能随意更换自己在人间戏剧的角色,所以,我们要尽力扮演好我自己的角色,虽然不能做到最好,但至少要努力做到更好!人们所以需要戏剧,是需要一处自由的时空,需要一回新魂的酣畅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戏剧,而我们同时又在别人的戏剧中扮演着或轻或重的角色,加油吧,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当然,它里面还有对信心的理解。“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虽然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但是现在我面临着高考,对于信心我有自己的理解吧,信心是在我面对困难停滞不前的`勇气,是我彷徨时的引路灯,是我失败时激励我前进的动力!

我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在那些漂亮的女生的光环下,确实有点自卑,但是,这本书中“自卑,历来送给人间两样东西:爱的期盼,与怨愤的积累。”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险,或者转身,在爱的路途迎候解放。所以,我选择解放。这本书,我会永远珍藏的!好好研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 31

散文给人美感,诗歌助人畅想,而哲思类的文字往往更能够启迪心智、引人深思。《病隙碎笔》作为史铁生为数不多的思想随笔集,显然是沉重而深刻的。“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要了解一本书,首先要从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开始。1972年,在延安插队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98年病情转为尿毒症,《病隙碎笔》是2008年出版的长篇哲思抒情散文随笔集,被称为史铁生“最具灵性光辉的生命笔记”。之所以叫做“碎笔”,是因为本书是在史铁生生病治疗期间写成的片段随笔,总共243则,写作过程长达三年。一个人在肉体和精神饱受摧残的同时,却坚持让思想一步步行走,去追寻关于生命的各种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文字背后强大的信念和坚毅的精神。虽然史铁生无法行走,但他却是思想的行者,是敢于与命运作斗争的勇士。他在书中自嘲地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兴趣爱好是写作。在他二十多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老天爷夺去了他的双腿,理想被残疾取代,生活被苦难填充。在往后的日子里,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每次把浑身的血都弄出来洗,洗干净了再装回去”。他一定不止一次地问命运,究竟跟他“什么仇、什么怨”,就像他在《秋天的怀念》里写的那样:“望着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史铁生仍然没有放弃,他选择了写作,选择了与灵魂对话,用一支笔支撑起自己的生命,字里行间传达出他对爱情、对信仰、对命运的思考。史铁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面对挫折和打击,自暴自弃、哀怨惆怅都无济于事,只有调整心态、自我解救,才是生命正确的“打开方式”。

本书的篇幅很长,但语言平易朴实,仿佛在和作者面对面地交流。他用一位长者的身份,坦诚地剖析自己、冷静地描述世界,把如何面对人生、苦难、命运、爱情、金钱和信仰等逐一进行阐述,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哲理。第5部分着重探讨了生命的意义,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段话:“一棵树上落着一群鸟儿,把树砍了,鸟儿也就没了吗?不,树上的鸟儿没了,但它们在别处。同样,此一肉身,栖居过一些思想、情感和心绪,这肉身火化了,那思想、情感和心绪也就没了吗?不,他们在别处。倘人间的困苦从未消失,人间的消息从未减损,人间的爱愿从未放弃,他们就必定还在。”

我想起了我的外婆,今年已经80多岁高龄,她有几十年的支气管炎病史,每当换季或冷热交替就会咳嗽发烧,早年因为意外摔跤,右手臂粉碎性骨折,去年又因为肿瘤动了一次大手术……看着病痛缠身的外婆,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见不到她了,我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让我感到抑郁、痛惜。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了史铁生的这段话,我忽然想到:外婆的肉身确实会消失,可是她的音容笑貌,甚至生活习惯、言谈举止,已经渗入到我们每个后辈的记忆里以及日常的琐事细节里——看见饭桌上香喷喷的赤豆粽,就会想到外婆的厨艺;穿着厚实暖和的大棉鞋,就会想到外婆的手艺;电视里播放中国女排的比赛,就好像外婆就坐在我身边,跟我一起喊着“加油”……外婆的爱好、口味、习惯等等,会一直存在于我们心中,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里,这不就是另一种形式的长伴长存吗?

人们常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病隙碎笔》正是一本“灯塔”类的好书。“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能被打败”,也许,这就是史铁生本人及其著作被无数读者敬畏、推崇的原因吧。(张瑜)

病隙碎笔读后感 32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33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 34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这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新看法。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写于生病治疗间隙的片断随笔,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没有特别精彩优美的语段,只有作者于病痛的折磨中记录下的文字和思考,是简要的、是朴实无华的。

他在病中,领悟出了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体验生活的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他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的醒悟引人深思:生在世上,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不遇到困难;但我们也是幸运的,我们的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人们都认为他是不幸的,但即使不幸,他也用他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不卑不亢地在路上前行着。

当我们在抱怨命运的时候,他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一句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是其中之一,不可随意调换。”史铁生先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天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的不公。在他看来,老天为你关上了一扇窗,就一定会为你开启一扇门。他也说过,“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梦境存在,那么这就成为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想差不多,没那么多实际的好处,他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他始终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句子就是我开篇所提到的,他虽然被病痛折磨着,却也幸福着。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将自己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他一直呼唤着光明的到来,不断地探索生命的意义。

他这个人充满着自信,充满着阳光。他的文章给人以动力,让我们不再畏惧苦难。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的经历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解到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和美好。

病隙碎笔读后感 35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