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方法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6W 次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语文我认为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最大的必要是积累,学习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1.如何学习语文: 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个步骤,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学“大语文”。

1)多读书:也不一定要看鲁迅、矛盾的小说,并不一定会有效果的。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整个高中期间,“我”都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协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4)语文的习题训练: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具体可归纳为“三步曲”(理解—识记—运用)

一理解:

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但是有些同学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进中学默写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 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我想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识记: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前学后忘,学期刚开始教的内容到中途就忘却了,时过境迁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没有用心去读用心去记,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背颂外必要的还要做笔记,好记心不及烂笔头,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 一原因,这是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三运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积累的多少和运用的好坏,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现在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是学归学,写归写,把学与写绝然分开,不会模仿名篇的构思布局,学了那么多优美的词语不会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与用是相辅相存的,常用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而学又为写提供了源头活水。

学语文难,难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积累,难在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理解、识记、运用”的方法,坚持多看、多思、多写,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会逐步提高的。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术语及表达技巧清单

一、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2016年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琵琶行

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高考频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看一些文言文范文,扩大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下面请看正文: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指导

【摘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是学好高中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奠定,是为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做准备的工作。所以小编在此为您收集了此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指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本文题目: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指导: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另外五个专题:

①关键语句的理解和分析②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提取③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④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⑤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二、讨论分析课前练习,归纳概括解题方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第三大题)铜奔马正名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叔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神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名,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之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2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库提要》虽然比《三才图会》晚出,却是一部权威性的著作B、高诱、王逸、洪兴祖三人都是我国古代学问渊博的注释家C、在汉代画像石中,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不属于神话故事D、在体会古人创意这一点上,“飞廉铜马”和“紫燕骝”两个命名是相似的(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2)教师明确: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答案是C。 (3)理由:与C项推断有关的原文语句是:“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神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这段话表达了很丰富的意思,其中隐含着这样一个信息:汉代画像石中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且作者并没有说神兽和马分别出现在两种图案中;更没有说凡是有人骑马形象的图案,就没有神兽、神龙的形象,不属于神话故事,超出原文所给信息的范围。本题C项推断说所有这样的图案都不属于神话故事,此全称判断当是推断错误。(4)小结:根据关键词句来进行推断和想象。

(二)从高考测试的角度来看,这一类型并非从未有过,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没有明确提出而已,本题就是2000年高考科技文阅读第三题。几个月前,来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员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缓慢速度通过一堆冰冷的的钠原子的过程。但是把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要使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能够变为现实,需要采用简单一些的方法。得克萨斯州农业机械大学的韦尔奇博士意识到,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它包括把一个装有固体铷金属的特殊透明容器(称为“小室”)加热到大约100摄氏度,然后把两束经过细微调节、波长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即使穿过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会略微降低,因为光会与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影响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强这种影响的试图都会导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这种方法把铷原子置于一种非常微妙的量子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铷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时,两束光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另外一束波长很长的光,这束光的传播速度比原先两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降低光速能获得诸如非线性等其他一些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光的行为是线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强度增加一倍,穿过玻璃的光的强度也会增加一倍。但是,非线性意味着入射光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透射光的巨大改变。正是这种性质使光学开关的设计者们兴奋不已。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工程师阿塔奇认为,人们在通过光缆传送光脉冲时,常常需要把某个用来与其他信号作对比的信号延迟一段时间。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个脉冲沿着为此目的而专门建造的很多光纤发送出去,而采用一个大小为1升,装满高温铷气的小室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韦尔奇小组的成员卡什说,装满铷气的小室在改变激光束以产生难以获得的波长方面极其有效。他们已在考虑运用这个原理制造一个廉价、高效的紫外线源,由于紫外线波长短,因此可以用来读取刻录在光盘等媒介上的形状更小、排列更紧密的数据。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小于利用铷气B、光通过高温铷气时,其传播的速度也会降低C、紫外线的波长短,所以传播的速度比较慢D、目前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2)教师明确:本题实际上也是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理由:根据文中的信息,把钠原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是非常困难的”,“用热的铷原子做实验要简单得多”;物理学告诉我们,绝对零度是很难达到的;且根据常理,一件事情做起来困难,代价要大一些,做起来简单,代价要小一些,由此可以推断,利用钠原子降低光速的代价要大于利用铷气,因此A项是错的。再看B项,文中说“在冰冷的钠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热的铷原子中也同样适用”,并且说“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韦尔奇博士通过小室做到了这一点”,可见B项是正确的。至于C项,根据我们所掌握的物理方面的知识可知,光速在真空中每秒约30万公里,光的波长长短和它的速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在介质中才会有快、慢之分,所以C项是错误的。D项呢,文中提供的信息表明,降低光速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还不能说“以慢光为基础的应用已经成为现实”。(4)小结:调动课外知识来帮助推断和想象。 (补注:科技类文章阅读常讲“客观性原则”,即“阅读的过程就得心无旁骛,专心于阅读文本本身”;但如在文本中找不到依据,就要根据文意和知识积淀进行合理的推断。对于我们同学来说平时要多练习、多积累,做题时要讲究整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大胆推断,融会贯通)(目前看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这一考点仅出现在社会科学类文章或自然科学类文章中,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且偏重于推断;但阅读文学作品更需要推断和想象,尤其偏重于想象。明年高考第四大题很可能就会有此种类型试题及相应要求,估计会以文字表述题形式出现。下面我们对此作出相应的探讨)(四)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在最后的空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要与前面的内容吻合。空袋子看见周围的伙伴们都鼓鼓囊囊地站着,自己瘪塌塌地躺在地上,心里羡慕极了。“我也要站起来,”它鼓足气,用力向上一窜,问他的同伴道:“伙伴们,你们看,我站起来了吗?”“没有。”“现在呢?”空袋子又用力往上一窜。“也没有。”“那么,这回呢?你们再仔细看看,这回总站起来了吧?”空袋子用力狠劲往上窜。“没有,没有,你根本就没有站起来啊。”“真奇怪,”空袋子软瘫在地上,叹道:“为什么大伙站着,倒是毫不费劲;我用了最大的力气,反而站不起来呢?”同伙回答: (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2)教师明确:空袋子站不起来是不争的事实,除非它改变自己,具备站起来的条件。文中的空袋子渴望站的结果,但它只是一味地“窜”,殊不知充实自己才是站起来的首要因素,也是根本因素。因此,当莫名其妙的空袋子叹息时,鼓鼓囊囊的同伙会告诉它:“因为你肚中空空,怎么能站得起来呢?”(3)小结:根据逻辑关系来进行推断和想象。本题属于因果关系推断,还有条件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等推断。(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试题:殷商时期是一个宗教意识极为浓厚的时代,原始的神学观念在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的地位。在殷人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是至高无上的,一切都要听命于神的安排,人还没有从神的绝对无上的权威下剥离出来,而完全是神的附庸,受神的支配。从已有的文献资料记载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殷人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神学政治体系,殷人最重要的神事活动就是祭礼典礼,即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神之大节也”。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有的日常活动。人对神的祭祀活动,表明了人类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对大自然无法作出合理解释而具有的畏惧和崇拜心理,希望借助神灵的伟力来消除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及乞求神灵赐予福祉的愿望。殷代卜辞记录的史实充分证明了殷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无不采用占卜的形式以决疑惑。《尚书洪范篇》作为追述殷商官方政治文化方面的原始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殷人一切都要通过占卜预决吉凶的事实。在国君、卿士、庶人、卜、筮五方面因素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卜、筮的意见。但也毋庸讳言,尽管原始神学思想成为殷商时期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但我们从流存下来的记载殷商文化的历史文献中,还是可以窥视一丝殷商时期极其微弱的反神意识的苗头。在《尚书高宗肜日篇》中,记叙了一位上层统治阶层人士的话语:天神监视着下民的一切活动,下民中若有不顺“德”、不听从天神惩罚的,上天便会降旨予以纠正,而下民们却反诘道:“上天又能把我怎么样?”这下民的一声细微的诘问,在当时宗教迷信充斥一切的社会里,无疑是打开了一道小小的缺口,为民意留下了一块小小的地盘。因此,我们在探讨殷商时期的原始神学思想时,应当认识到,在殷商时期确立的神人关系系统中,神虽然具有最终决定性作用,但同时也透露出了一些人们力求以卜筮为媒介,通过祭享的`方式去影响至上神并建构以人为中心的神人关系的讯息,这一讯息对以后的儒家人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或多或少地产生了一些影响。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想象,选出与课文相符的一项:A、上天连续干旱不雨,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商朝君臣共商度过危难之策。大臣偃辛奏道:“大王不必过虑,天行有常,久旱之后必有大雨。况我有数十万丁壮,掘西江之水足可解旱情。”商王道:“爱卿言之有理。命汝引二十万丁壮三日内引来西江之水,不得有误!”B、周人大举攻商,纣王正与妲己戏于鹿台,纣王曰:“寡人受命于天,周人能奈我何?”依然纵酒歌舞不休。C、夏桀行为苛虐,荒淫无道,商汤王起兵征伐夏桀。两军对阵,商汤王说:“你荒淫无道,大失民心!我为民伐罪,替百姓造福,是堂堂正正的事业,识相的,快快投降乃是上策!” D、商帝盘庚时,想把都城由黄河以北迁至黄河以南。开始时,众人都不太愿意,并搬出黄河断流作为上天示警的证据。盘庚说:“黄河断流是自然现象,上天示警不可信。况且一味迷信上天鬼神,国家就会衰亡。”(1)同学回答,并阐明理由。(2)教师明确:B (A、不合商朝“神性至尊”的思想。天久旱无雨,商人必先祭天祈雨。 C、商汤王强调的是“民意”,而不是“天意”,所以与本文主旨不一致。 D、殷商时的盘庚帝不可能说出那种触犯神灵的话来。)

轻松识记多音字

一、据意定音法

分辨多音多义字读音的最好办法,是从音义对应关系入手据意定音。多音多义字的各种读音,分别代表不同的意义,在具体的词汇里只能使用一种意义。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什么读音一定与什么意义对应的规律,知道了所使用的具体的意义,也就不难确定相对应的读音了。如“禅”有和两种读音,但凡与“帝王”有关的词汇就读,而凡与“佛教”有关的词汇就读,根据这种音义关系,我们就不会读错禅让、禅师、禅宗等词语。再如“攒”,表示积累的意义时读,如积攒;表示聚集的意义时读,如攒射。“泊”、“鲜”、“槛”、“参”等这样的多音字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复习记忆。

二、据性定音法

性,指词性。有的多音字一身兼有多个词性,其词性与其读音也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词性不同,读音便不同,即“音随词转”。对于这种多音字,我们可以借助它的词性来确定它的读音,如“劲”字,当它是名词时,读,当它是形容词时读,所以,“干劲”应念,“劲拔”应念。“盛”字作形容词时读,如丰盛、茂盛;作动词时读,如盛饭。“还”用作动词时读,如还书,归还;用作副词时读,如还有、还剩等等。掌握“长”、“处”、“屏”、“好”等这样的多音字可用此法。

三、据域定音法

多音字中的多音同义字虽然不多(《审音表》只收35个),但造成误读的比率却挺高,由于搞不清文白两读的分别而误读的现象经常见到。分辨多音同义字的办法,可从音、域对应关系入手据域定音。这里所谓的“域”,就是“适用领域”。如“薄”字,口语读音为,一般单用;比如:这种纸非常薄。书面语读音为,一般出现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薄弱、淡薄、日薄西山、薄海同欢。“血”字,口语读音为,一般单用;书面读音为,一般用在复音词及成语中。例如:“血()债要用血()来偿”。如“单”,一般用法读作,如“单元”“单杠”等;用作姓氏、地名时,读作,如“单县”(在山东省)、“姓单”;用作称古代匈奴族的首领时,读作,如“单于”“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又如“仇”,一般用法读作,如“仇视”“疾恶如仇”等;用作姓氏时读qiú。掌握了每种读音在适用领域上的分别,多音同义字的误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记少余多法

有些字的几种读音所对应的义项多寡不一,某读音的用处较窄,所对应的意义较少;另外的读音用处较宽,所对应的意义较多,又难以概括为几类。这类多音字很复杂,我们只要抓住关键,记住它极少数、特殊的音义就可以了。如“载”有两个读音,我们只要记住作“年”和“记载”解时念,如一年半载、登载;其余的情况全都读,如怨声载道、载歌载舞、装载。再如“埋”也有两个读音,但它只在“埋怨”这个词中念,在其他任何一词中都念。用这种方法可掌握如下多音字:巷、冠、胖、靡、柏等。学生在归纳整理时可采用如下格式:

巷(1):巷道(2):其他所有词语

五、一线穿珠法

如果把多音多义字分别连缀成既能概括它们不同的读音,同时又比较有意义的精短语句或语段,采用“一线穿珠”的方式来学习、识记,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零乱散珠一线穿”,古人就常作此法,清代一位塾师曾用这样一句话来帮助学生正音:孙行者修德行、觅道行,路过太行山,行行(勇健的样子)如也。现在我们将“丧”的两个读音编成一句话:穿着丧服的他,为丧葬费发愁,垂头丧气,神情沮丧。再比如:解jiě放军战士小解xiè押解jiè俘虏。当然如果某个多音字的读音较多,那么也可以编成一个情节,一个故事。

六、自编口诀法

学生可以用编写口诀的方法来帮助自己记忆多音字,这里笔者以“着”、“和”为例做简易的示范:

1.着火着陆莫着慌想着zhe着数别着忙。

2.打牌和了,下棋和了。稀泥和了,面粉和了。

(王长富)

《登高》特色鉴赏

《登高》是杜甫很有名的七言律诗,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它有三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遣词造句,极为精巧。先看遣词,以首联为例,写天,用“高”字,时当深秋,天高云淡,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迢迢无极;写风,用“急”字,因为台高,又值峡谷,故愈觉风大;写猿,用“哀”字,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写渚,用“清”字,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写沙,用“白”字,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写鸟,用“回”字,风大水急则水鸟低飞盘旋。用字遣词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哀”“鸟飞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再说造句,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其中天、风,沙、渚 高三,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渚”对“沙”,“清”对“白”,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如“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比兴互用,意境深远。诗首先以“风急天高”的意象,“兴”起自己的感触。天地虽然宽广,自己却在风急的情境下而无容身之处,只好自比为“猿”,而猿的哀啸,又是何等的沉重!第一句由“兴”而“比”。第二句由“渚清沙白”的意象又兴起自己的感慨,诗人多想自比为“鸟”,自由自在地飞回在生命的长河中,但多病及仕途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展翅高飞,又是由‘兴’而“比”。三、四两句藉由雄浑宽阔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兴”起自己身世悲苦之慨。天地如此宽广、宇宙何等辽阔、自己又是如何的渺小,藉由雄浑的意象兴起对自我人生的检讨,将一生艰难困苦归因于自己的年老多病,而无任何怨怼。三、四句兴起后四句的人生感触,整首诗比兴互陈,一唱三叹,传达了诗人浓厚的思想情感,也紧紧拉住了读者的心绪,令人低回不已。

三是拔山扛鼎,气势雄浑。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首联开头十四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所展示的境界,雄浑高远。颔联放眼四周,群山落叶纷纷,无穷无际,大江滚滚滔滔,无始无终。“无边”、“不尽”正是对浩瀚广漠的空间的感慨;“萧萧下”、“滚滚来”正有时光流转,逝者如斯之叹,和首联两句共同构成了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秋景图。就抒情而言,从横向空间着笔,有“万里悲秋常作客”,从纵向时间着笔,有“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和“百年”传达出了空间的寥廓和时间的绵亘,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苍凉,表现得沉郁而悲壮。尾联写出了人世的种种“艰难苦恨”全由他一肩挑起,那种撼人的悲壮,浑厚的苍凉,令人肃然起敬。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萧涤非在《杜诗选注》中评:“虽是一首悲歌,却是拔山扛鼎似的悲剧。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哀,而是悲壮;不是消沉,而是激动;不是眼光狭小,而是心胸阔大。”

2016年高考作文提分技巧 自然流畅的语言

2011年提分技巧 自然流畅的语言

如果以上关于语言创新的三法是“浓妆”,此法则为“淡抹”或叫“淡扫蛾眉”了,语言也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

如果行文语言能像《古诗十九首》,像谢灵运、陶渊明、白居易的诗歌那样追求浅近流畅,也应曲水流觞般让人油然而生兴致的。

自然流畅的语言常常表现为:

1.顺其自然,思路清晰。语言自然流畅的关键是有清晰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或随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从早到晚;或按空间方位,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按事理逻辑,从主到次,由浅入深……如果我们对表达的内容,所阐述的见解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没有一个畅通的思想,不管你语言基本功如何,都是无法达到文从句顺的境界的。

《陈奂生上城》中写道:

“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这里以时间为序,蝉联而下,一气呵成。

描写陈奂生在招待所睡的条件:

“再看床上,垫的是花床单,盖的是新被子,雪白的被底,崭新的绸面,刮刮叫三层新。”

这里只引了三十多个字,在写法上既守规矩,又有些变化。由垫的写到盖的,从下到上;略写床单而详写被子,详略得当;分写被底和被面,合写“三层新”,也算是开合自如,而这种既井然有序又略有变化的文字,读起来就有自然流畅的感觉。

2.顺其自然,浅近贴切。如顺口说来,又如道家常,没有刻意雕琢的华丽词句,浅近而不浅薄,通俗而不庸俗,仿佛山泉流淌,十分自然流畅。

【例文借鉴】

弃婴

婴儿哇哇的哭声在清冷的午夜听起来特别的凄惨。

木门“吱——”地开了,一个男人探出头来,看见了脚前的婴儿。他眉头一皱,呆了几分钟,然后下定决心似的“砰”地关上了门。

屋里的灯亮了,女人支着身子坐了起来,小声地询问:

“怎么了?”

“门口有个娃娃……”

“娃娃?”

她迅速披上衣服走出门去。再进来时,那婴儿已在她手中抱着。

“你咋把她抱进来了?呵,还是个女娃。”

“外面天冷,娃娃会冻着。”

“抱了咱就得养她啊!”男人有些不情愿。

女人沉默。她不是不知道家里穷,何况女孩又“不中用”。她矛盾着,并不出声,只低头逗着孩子,孩子咯咯地笑了。女人抬起头:“咱养她,行不?”

“咱家没钱,你又不是不知道!”男人烦躁地搓着双手。

“没钱就可以让娃娃死掉?”女人激动起来。

一个“死”字令男人震撼了。好一会儿,他才喃喃地说:“看这娃挺乖巧,我也心疼,可咱拿什么养她?我也知道这是条人命,可这年头,哪都有人扔娃娃,咱总不能都抱了来吧!咱连自己也喂不饱呢!”

“我不管,总之这娃儿碰了我,我就要养她!”女人反常地坚持。

男人叹了一口气,从女人手里接过婴儿,摸摸她红红的脸蛋,又叹了口气。

“算了,养就养,最多咱再苦点,反正也苦惯了。怎么说这是一条命啊!只是这娃跟了我们,苦了她了!”

女人放下心来,笑了。

长夜就这样过去……

那个女娃儿,就是我。我已经不在乎亲生父母是谁,养父母以他们心灵的选择赐予了我生命,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他们!他们是我一生一世的爹娘!

文章以本人他化法来叙述一个婴儿经历的事情,无疑是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高明的。文章对贫困夫妇捡到弃婴最终决定收养的“心灵的选择”热情讴歌,表达了 “我”对朴实而伟大的养父母的深深爱戴。作者将故事的情节集中在极短的时间,不枝不蔓,用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塑造人物形象。本文语言风格质朴纯正,没有多余的修饰形容,却在词语和句式上狠下功夫,用词准确,洗练,熟练地运用着多种对话句式,使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惟妙惟肖地展示出这对夫妇内心的矛盾和选择。结尾交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直抒胸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学习民间语言,提炼民间口语,我们也隐约看到了选入中学课本的鲁迅、孙犁等的现代小说对话描写的影子。

3.顺其自然,清新灵动。好像信手拈来,没有错彩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清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