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练习阅读习题(通用11篇)

练习阅读习题(通用11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9W 次

快要考试了,不如做做题测一测自己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语文阅读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

练习阅读习题(通用11篇)

练习阅读习题 篇1

非洲沙漠的边沿地区有一种蚂蚁,以善于作窝著称。它们的窝作在地面上,高达三米,甚至更高,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座小金字塔。这种蚂蚁便称为塔蚁,它们的窝就叫蚁塔。也许古代非洲人正是从塔蚁那里学会了建造金字塔。

塔蚁使用的建筑材料最为奇特,它们用自己的唾液拌和一种面粉似的物质粘合而成,干了就成为坚实的塔壁,塔里面洞房密布,巷道四通八达。特别奇妙的是这些建材还可以吃。碰上恶劣的气候,如久雨沉绵,无法外出采集食物而贮藏的食品又已告馨,塔蚁们就吃掉一部分建筑,待气候好转时再行补葺,真是妙不可言。

塔蚁世界是一个封建社会,里面阶级分明,建造蚁塔采集食物,全是工蚁们的事。公蚁和母蚁负责生育。特别是那些公蚁们,只一味享受现成,是决不参预劳动的。

当公蚁的数量还少于工蚁的时候,塔蚁王国的生存就维持发展。公蚁孳生很快,经过几年时间,就大大超过工蚁的数量。公蚁们把库存的食物全部吃光以后,就疯狂地啮食蚁塔本身,慢慢地把里面全部蛀空。一旦发生突然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比喻突受暴风骤雨的袭击,蚁塔就会立即崩塌,瞬息之间整个建筑就成了塔蚁王国的坟墓。残存的塔蚁四散奔逃,再重新组合,慢慢地寻找地方建设新的蚁塔。

1.短文第()自然段说明了“塔蚁”名字的由来。

2.“蚁塔”的最大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蚁主要负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向我们介绍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

2. 住、吃

3.建造蚁塔、采集食物

4.介绍塔蚁的由来和塔蚁的奇妙建筑以及塔蚁的生存方式。

5.①举例子 ② 列数字 ③ 打比方

练习阅读习题 篇2

熊召政

(1)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2)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3)还是让我们先来欣赏镜泊湖的黄昏吧!

(4)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的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座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5)既是牡丹江的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最窄处只有300余米。惟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生动的景色……

(6)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地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7)游船入浦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8)大凡美的东西,莫不都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9)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这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10)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蓦然发现: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18、你怎样理解第(2)段加点词语“禅机”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内容说明。(4分)

19、请结合文章概括第(5)段中“别致生动的景色”的内容。(6分)

20、阮籍和李商隐的诗句具有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各选一个词语概括。作者为何要引用他们的诗句?(6分)

21、最后一句“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在文章中有何作用?(4分)

练习阅读习题 篇3

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田野上十有八 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说:“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被馨香浸透。

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急切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地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不都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而她们自己也放心不下婆家的事啊!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阅读题: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看麦熟”是文中所描写的民间风俗,它展现出关中婆娘的万种风情,也是文章叙事、写人、抒情的线索。

B.作者笔下的人物多姿多彩,婆娘们热情洋溢、充满活力,丈夫、公婆通情达理,娘温和善良,爹严厉无情。

C.文中所引《诗经》的内容,表达念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情感,作者借此含蓄揭示了“看麦熟”这一风俗的内涵。

D.本文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表达了作者对关中大地丰收景象的无限喜悦之情,从而鲜明地突出了歌唱丰收的主题。

E.关中婆娘看麦熟的情景,宛如一幅生动鲜活的风俗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7.文中反复描写了关中大地麦熟的景象,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18.文章结尾说,“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5分)

19.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请概括本文“看麦熟”这一民间风俗的特点,并联系你的阅读积累或生活见闻,谈谈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

练习阅读习题 篇4

(1)这一次的旅行使我更了解一个名词的意义,这个名词就是:朋友。

(2)七八天以前我曾对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说:“在朋友们面前我只感到惭愧。你们待我太好了,我简直没法报答你们。”这并不是谦虚的客气话,这是事实。说过这些话,我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朋友,并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看见他。但是他给我的那一点点温暖至今还使我的心颤动。

(3)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罢。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和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4)世间有不少的人为了家庭抛弃朋友,至少也会在家庭和朋友之间划一个界限,把家庭看得比朋友重过若干倍。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也曾亲眼看见一些人结婚以后就离开朋友,离开事业……

(5)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在好些人的行为里我发现了这个信条。这个信条在我实在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我,要是没有朋友,我现在会变成怎样可怜的东西,我自己也不知道。

(6)然而朋友们把我救了。他们给了我家庭所不能给的东西。他们的友爱,他们的帮助,他们的鼓励,几次把我从深渊的边沿救回来。他们对我表示了无限的慷慨。

(7)我的生活曾经是悲苦的,黑暗的。然而朋友们把多量的同情,多量的爱,多量的欢乐,多量的眼泪分了给我,这些东西都是生存所必需的。这些不要报答的慷慨的施舍,使我的生活里也有了温暖,有了幸福。我默默地接受了<它们>。我并不曾说过一句感激的话,我也没有做过一件报答的行为。但是朋友们却不把自私的形容词加到我的身上。对于我,他们太慷慨了。

(8)这一次我走了许多新地方,看见了许多新朋友。我的生活是忙碌的:忙着看,忙着听,忙着说,忙着走。但是我不曾遇到一点困难,朋友们给我准备好了一切,使我不会缺少甚么。我每走到一个新地方,我就像回到我那个在上海被日本兵毁掉的旧居一样。

(9)每一个朋友,不管他自己的生活是怎样苦,怎样简单,也要慷慨地分一些东西给我,虽然明知道我不能够报答他。有些朋友,连他们的名字我以前也不知道,他们却关心我的健康,处处打听我的“病况”,直到他们看见了我那被日光晒黑了的脸和膀子,他们才放心地微笑了。这种情形的确值得人掉眼泪。

(10)有人相信我不写文章就不能够生活。两个月以前,一个同情我的上海朋友寄稿到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说了许多关于我的生活的话。他也说我一天不写文章第二天就没有饭吃。这是不确实的。这次旅行就给我证明:即使我不再写一个字,朋友们也不肯让我冻馁。世间还有许多慷慨的人,他们并不把自己个人和家庭看得异常重要,超过一切。靠了他们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我还要活下去。

(11)朋友们给我的东西是太多、太多了。我将怎样报答他们呢?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不需要报答的。

(12)近来我偶尔读朋友的书,看见了这样的话“消费乃是生命的一个条件......世间有一种不能跟生存分开的慷慨,要是没有了它,我们就会死,就会从内部干枯。我们必须开花。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的花。”

(13)在我的眼前开放着这么多的人生的花朵了。我的生命要到甚么时候才会开花?难道我已经是“内部干枯”了么?

(14)一个朋友说过:“我若是灯,我就要用我的光明来照彻黑暗。”

(15) 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朋友阅读题目: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谦逊( ) ②颤( )动

③冻馁( ) ④施与( )

2.给文中拼音处填上适当的汉字。

① cánkuì( ) ② mèi( )了良心

③ wán( )救 ④ 真zhì( )

3.文中第⑶段,把“友情”比作“明灯”,“明灯”的作用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第⑺段中,加点的词“它们”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5.第⑸段中写到:“朋友是暂时的,家庭是永久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6.如何理解第⑽段中“靠了他们我才能够生活到现在,而且靠了他们还要生活下去”一句的含义?

7.第⑾段中作者说“朋友们给我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然而“他们是不需要我报答的”,这是怎样一种友情,表现了朋友怎样的思想境界?《朋友》阅读答案

8.结合本文谈谈对“道德,无私心就是人生之花”一句的理解。

9.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不配做一盏明灯,那么就让我来做一块木柴罢”?

10.读完此文,结合自己的认识,用一组排比句描述你对“朋友”的理解。

11.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然而巴金的朋友“常常显露了大量的慷慨”,又不需要报答。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观的认识。

练习阅读习题 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粉丝”这个概念对公众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不太可能拥有自己的“粉丝”,更多的情况下是别人的“粉丝”。但是,在微博世界中,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都会有“粉丝”,甚至有大量的“粉丝”。一名微博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会被自己的“粉丝”直接看到,也会收到来自“粉丝”的回复与评论,还有可能被“粉丝”转发,这都给了普通用户一种“明星”般的体验。另外,对于那些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而言,他们则需要将自己的知名度以及受关注度继续在微博世界中延展。

微博“粉丝”具有非专一性。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崇拜或迷恋的对象往往数量不多,但是在微博中,用户常常会成为很多人的“粉丝”。在现实世界中,当A与B两位公众人物之间出现竞争、不和或是对立关系时,A的“粉丝”群体与B的“粉丝”群体的态度、选择往往是泾渭分明的。而在微博世界中,A、B的“粉丝”群体成员则很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同时成为对方偶像的“粉丝”。

微博“粉丝”具有非崇拜性。既然“粉丝”是“迷”的意思,那么一般而言必然带有对对方的崇拜,但是微博“粉丝”在这一点上恰恰不同。在微博上,一位用户成为另一位用户的“粉丝”,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的崇拜,但也有可能并非如此。登录微博之后,显示出的页面几乎都是你所关注的用户发布的微博信息,因此,如果你想知道某一个人发布的信息,就要首先成为他的“粉丝”,这是由微博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要想知道一个人发布的信息、状态,与对一个人表示崇拜、迷恋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而这两种情况在微博中却天然地合二为一了。概言之,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微博“粉丝”对关注对象也具有攻击性。在微博上,不少用户都受到过自己“粉丝”的攻击。心理学家把“攻击性”定义为想要给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倾向。微博“粉丝”呈现出的攻击性。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其攻击范围有时包括“关注”对象,这是微博“粉丝”与普通“粉丝”之间较为明显的区别。一般而言,“粉丝”是不会对自己的偶像进行指责、攻击的。既然“粉丝”带有“迷恋”的含义,那么他们就不但不会批评偶像的缺点,甚至会对偶像的不足、过失视而不见并加以袒护。但是,微博“粉丝”表现出来的有时就不是单纯的迷恋,有的用户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才对其“关注”,以便在第一时间了解其言行,进而做出快速的指责。从盲目崇拜到盲目攻击,微博“粉丝”群体使我们对“粉丝”的理解多了一层含义。换言之,从微博“粉丝”开始,某个“粉丝”群体内部不再是铁板一块的同一阵营,而开始出现了相互对立的分化。

(摘编自靖鸣、王瑞《微博“粉丝”:虚拟公共领域的舆论新军》)

6、.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有何不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实中的粉丝往往只迷恋或崇拜一个或少数的几个人,但微博粉丝却往往是很多博主的粉丝。

B、微博“粉丝”与现实生活中的“粉丝”,虽然都叫“粉丝”,但内涵不同。微博“粉丝”不一定是微博用户的迷恋者,而现实生活中的则一定是。

C、现实中的粉丝之所以会成为粉丝往往是出于对关注对象的崇拜,而微博粉丝不是出于对博主的崇拜,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为了攻击对方。

D.微博“粉丝”对博主发布的信息,往往进行回复、评论或转发,这使得博主得到一种“明星”般的体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微博“粉丝”成为某一博主的粉丝后,也可能成为与该博主存在对立关系的其他博主的“粉丝”。他们一般不把自己固定成某一博主的“粉丝”。

B.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有“粉丝”,但微博世界的博主,必定个个有“粉丝”。只要博主发出信息,他的“粉丝”们就能看到并且作出反应。

C.微博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公众人物拥有粉丝的情况不同。微博世界中,他们即使有对立关系,也可能拥有相同的粉丝,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D.微博“粉丝”虽然叫“粉丝”,但不一定是博主的崇拜者,有些“粉丝”仅仅是因为需要了解某个博主发布的信息、状态,才成为他的“粉丝”。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微博世界,对于博主的崇拜、迷恋和对于博主发布的信息的关注可以天然地合二为一。而有时候,成为某人的“粉丝”也是情非所愿,只是为了解其信息。

B.微博的普通用户有自己的“粉丝”,甚至大量“粉丝”;现实生活中的公众人物,更可以借助微博延伸其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扩大其知名度和受关注度。

C.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想要了解明星的一举一动,常常寄希望于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但到了微博时代,普通人可以通过微博与明星进行“近距离接触”。

D.有的微博“粉丝”在自己的关注对象发布信息后快速作出指责,主观上是恶意的,他们对该关注对象不再“迷恋”,可以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参考答案:

6、【答案】C 【解析】“微博粉丝不是出于对博主的崇拜,而是出于好奇,甚至是为了攻击对方 ”不对,微博“粉丝”的关注行为并不一定出于崇拜心理,有时仅仅出于好奇而已。

7、【答案】C 【解析】“这在现实世界中则不可能” 绝对化,原文是“往往是泾渭分明的”。

8、【答案】D 【解析】“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理解不当。微薄的“粉丝”有时不是单纯的迷恋,恰恰是为了对一些人进行攻击,所以无所谓两个极端。)

练习阅读习题 篇6

《陋室铭》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鸿儒( ) 6.白丁( )

7.无丝竹之乱耳( )( ) 8.调素琴(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阅金经( )

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 ,字 ,是 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 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 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 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 B.忘路之远近( ) C.渔人甚异之( )D.具答之( )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F.君之病在肌肤( )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 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这这篇短文采用了 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阅读习题 篇7

《五柳先生传》《马说》练习题

一、阅读《五柳先生传》,完成文后各题:

1、填空:

(1)本文是一篇 (体裁),作者 ,字 ,号 ,世称靖节先生, (朝代)著名诗人,我们在上学期曾学过他的散文《 》。

(2)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赞美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嗜( )酒 辄( )尽 吝( )情 短褐( )

晏( )如 箪( )瓢( )屡( )空 黔( )娄( ) 汲( )兹( )俦( ) 觞( ) 欤(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何许( )人 造( )饮辄( )尽

亲旧( ) 俦( ) 不详( )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好读书,不求甚解。

(2)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5、选择题:

(1)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兹若人之俦乎? B.或置酒而招之。 C.无怀氏之民欤? D.葛天氏之民欤?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译文: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

B或置酒而招之。译文:有时就摆了酒叫他来喝。

C造饮辄尽,期在必醉。译文:他去了就要喝得尽兴,约定一定喝醉。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译文: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心领神会) B环堵萧然(空寂)

C曾不吝情去留(舍不得) D衔觞赋诗(酒杯)

6、“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7、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生活?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8、怎样理解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句话?

9、“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什么?先生与“亲旧”的关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0、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二、阅读《马说》,完成文后各题:

12、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 家;被后人誉为 “ ”之首

(2)文章借用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运用 的手法,食马者喻指 ,千里马喻指 ,伯乐喻指 , 抨击了 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 之情,作者希望统治者

13、用原文填空。

(1)、《马说》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

(13)、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

(1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

(15)、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16)、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_____ _________。

(17)、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不外见( ) 食( )马者

槽( )枥( )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15、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祗( ) 骈死( ) 策( )之不以其道( )

执策( )而临( )之

1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

通 ,含义: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含义: ; 通 ,含义:

④其真无马邪

通 ,含义: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

⑴ ⑵

19、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0、选择正确的答案:

(1)才美不外见 ( )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连线中考:

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第三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③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④本文作者托物寓意,讽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自己痛感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二、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下列句子中“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A 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4.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5.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6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7.《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用问号结束。请根据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马 说》答题:

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2分)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4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 (节选自韩愈《马说》)

1.对上文第二段的4个“食”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1和2读音相同,意义不同。B.1和4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C.2和 3读音相同,含义也相同。

D.3和4读音相同,含义不同。

2.《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3.〈〈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或: 食: 等: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3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19.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

1、(1)传记(自传) 陶渊明 元亮 五柳先生 东晋 《桃花源记》

(2)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 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2、shì zhé lìn hè yàn dān piáo lǚ qián lóu jí zī chóu shāng yú

3、处所 到,往 就 亲戚朋友 同类,辈 详细地知道

4、(1)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 (2)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从这话看来,他该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4)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之若素。

5、(1)B (2)C (3) A

6、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7、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写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描绘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通过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8、这是一种读书方法,即读书不死抠字句,而要求真谛。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也说明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不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9、“此”指代的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五柳先生与亲旧的关系甚为密切,从他们常置酒招待五柳先生,五柳先生解怀畅饮不讲客套可以看出来。

10、不仅写出陶渊明安于贫困,而且含蓄地说明作者以古贤颜回自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可谓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非常含蓄。

11、喜欢。因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率真自然,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

不喜欢。虽然五柳先生对当时混乱、丑恶的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但他却选择了逃避,借酒消愁,安于现状。

12、(1)韩愈 唐 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2)托物寓意 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人才 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

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13、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千里马”指 人才; “伯乐”指 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食马者” 愚妄无知,平庸浅薄封建的统治者 。 6.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

14、zhǐ pián xiàn sì cáo lì shí sù dàn

15、只是 并列而死 鞭打 正确的方法 鞭子 面对

16、(1)“见”通“现”,表现。(2)“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3)“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17、(1)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2)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3)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8、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仰人翻 马革裹尸 马失前蹄 马首是瞻

1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0、(1)A(2)B(3)B

21、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22、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

23、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24、最需要的是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25、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练习阅读习题 篇8

《烟》阅读答案

[明]孟洋

湘流落口外,沙炯暮生烟。

杳杳千峰失,霏霏万壑连。

鹊翻知浦树,人语辨江船。

暗里猿声断,愁深搅夜眠。

(1)诗中的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对其艺术效果作简要赏析。(4分)

(1)(2分)示例:描写了湘江流水、迷蒙烟雾、似乎消失了的群峰、云雾下的深谷,描绘了一幅幽静迷蒙的湘江烟雨图。

(共2分。写出景物1分,描绘画面1分。)

(2)(4分)示例:动静结合。如前两联写了江水流动、浓雾升起和在烟雾笼罩下的群峰以及连成一片的深谷的景象,由动入静,动静相衬,营造了幽静迷蒙的氛围,触动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手法1分,举例1分,赏析2分。如果从缘景生情、情景交融、远近结合等角度赏析,言之成理亦可。)

练习阅读习题 篇9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迤西( ) ②酬和( ) ③譬喻( ) ④即物起兴( )

⑤熹微( ) ⑥淳朴( ) ⑦龙吟凤哕(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①用诗词应答。 ( )

②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 )

③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

④形容阳光不强。 ( )

3.填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_。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4.修改下列病句。

①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②我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5.根据上下文,填写关联词语。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____________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____________唱什么,____________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6.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7.“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8.“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10.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二)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12.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1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14.第④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15.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

16.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7.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18.利用星期天,到乡间进行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内容包括: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征,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向班上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参考答案

一、1.①yǐ ②chóuhè ③pì ④xìnɡ ⑤xī ⑥chún ⑦huì

2.①酬和 ②即物起兴 ③引经据典 ④熹微

3.散文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唱歌人 唱歌的环境 唱歌的场面

4.①将“改善”改为“提高”。②把“整整齐齐”去掉。

5.可是 不论 都

二、(一)6.描绘了山野对歌的场面。

7.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8.“多”在文中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与“也唱其他故事”照应。因此,此处一个“多”字用得准确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9.肖像描写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场景。

10.①“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的方式。

②“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的方式。

(二)11.四次: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的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12.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总后分。

13.让我至今怀想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我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14.与课文中描绘的山野对歌的场面相似。

15.闽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

16.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

17.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想与赞美。

三、18.提示:材料要确凿,条理清晰,语言表述要流畅、自然。

练习阅读习题 篇10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词语。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此独以跛之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逃跑 慰问 带领 因为

2、靠近边塞一带的人,十分之九的人都战死了。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得失无常,福祸相倚,坏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可以变为坏事。(意思对即可)

练习阅读习题 篇11

康乃馨

仲禾

①在花丛里,我的情绪一直提不起来。下岗一年多了,好不容易开了这间花店,生意却平平淡淡,真不想干了。

②店里冷冷清清的,门外的法桐发出一阵阵“哗哗”的声响,初冬的风像威严的队列,啸叫着一拨拨地过去,已经变得稀有的阳光从玻璃窗无力地钻进来,我独自一人瞪着天花板出神。

③“吱嘎”响了一下,我连忙直起身,这是今天第一位顾客。门只开了一小半,钻进来一个五六岁样子的小女孩,头上梳着两个小翘辫,笑脸红扑扑的。走进来,小女孩的双手紧握在胸前,紧盯着一株深红色的康乃馨。

④“小朋友,你要买花吗?”我问道。

⑤“阿姨,”小女孩仰起脸,小手伸到我面前,“我想买一束康乃馨。”她手里只有几张皱巴巴的小钞票。

⑥“你喜欢花是吗?康乃馨挺贵的。” 我有些意外。

⑦“钱不够吗?”她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似乎要着急起来。

⑧我摇摇头:“你买花送给谁?”

⑨“嗯,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⑩“那他们怎么不来呢?”不知怎的,我开始喜欢起这个孩子来了。

小女孩抬起头看着我说:“嗯,他们不知道,他们……下岗了。”我微笑着对着她,“你怎么知道的,妈妈告诉你的吗?”

“不是,是我自己发现的。原来都是姥姥来接我放学,现在不是爸爸,就是妈妈来接我。他们没告诉我,可我能看出来,他们一到晚上,就窃窃私语。”听着她的诉说,我笑了,半蹲在她的面前。

“昨天晚上,妈妈哭了,还叹气,爸爸不叹气,也不哭。他们以为我睡着了,其实,我还没真睡着呢。”小女孩笑出了两个浅浅的酒窝儿,小辫子一颤一颤的。

“他们说明天一早就去姥姥家,我知道姥姥家有一辆崭新的小推车,上面还写了字,我认识是‘早点’两个字,我们幼儿园大班的王老师教过我们。”她的大眼睛忽闪了几下,表情严肃起来,

“明天很早很早他们就去卖早点豆浆去了,天多冷啊!”她的嫩小的肩膀禁不住缩了一下,“我要好好上学,不能帮他们了。老师说,康乃馨代表爱,我想买一束漂亮的康乃馨,放在门口,明天一早他们出门时一定能看到啦,他们把花插在小推车上,那多漂亮啊,是吗,阿姨?”

望着她稚嫩的小脸,我嗓子眼里堵塞了,说不出话来,眼眶里突然潮湿了。一年多来,我一直以为自己早已是个枯燥至极了的人了。

○16 “这是我攒的零花钱,妈妈也不知道呢。够了吗,阿姨?”

○17 “够了,够了孩子。”我从水银样的池水里拿起一束康乃馨,又配上白玉般的百合,火焰似的非洲菊,乳白色的丁香,淡白浓紫相间的三色堇。

○18 “孩子,非洲菊代表坚强和勇气,百合花代表纯洁美好,三色堇代表活泼可爱……”我把花儿用缀满蓝星星的塑料纸包好,系上一根浅绿色丝带,然后轻轻从她手里拿了一张小票,我知道——这样孩子才会收下这花束。

○19 在辅满金黄色落叶的人行道上,小女孩蹦跳着走着,那束花儿在女孩的肩上和她的小辫儿一起在风中轻轻舞动。目送着这个小人儿,我仿佛看到:冬日清冷的早晨,街角上会有一对动作还很生疏的卖豆浆的夫妇,他们崭新的小推车上,插着一束花香沁人、花枝明媚可人的花儿,在寒风中陪伴着他们忙忙碌碌,陪伴着他们一起迎接渐渐升起的胭红的朝阳。

○20 望着小女孩的背影,一股新鲜纯洁、美好坚定的情绪在我的心里慢慢升起,渐渐充溢了全身,仿佛那束康乃馨,在这冬季里悄悄地绽放着,绽放着。

14.依据小女孩为父母买花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故事情节

我的心理感受

小女孩前来给爸爸妈妈买花

感动

赞赏

我目送小女孩离去

15.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4分)

答:

16.文中的小女孩是怎样感染“我”的,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不超过150字)(7分)

(一)阅读《康乃馨》,完成第 14—16 题。(共 15 分)

14. 答案:

①喜欢②小姑娘讲述买花的原因③我为小姑娘选花、包花、送花④祝愿

评分:本题 4 分。每空 1 分。

15. 答案示例:用虚写(想象)的方法描绘了小女孩的父母在寒风中卖豆浆的情形(如从照应和

象征来谈亦可);寄托了“我”对小女孩父母再就业的美好祝愿。

评分:本题 4 分。写法 2 分;内容 2 分。

16.答案示例(一):

小女孩为父母买花,引起我的好感。描述卖花原因,我感受到她是一个聪明懂事、充满爱心的小女孩。她的行为令我感动,使我的内心不再枯燥,并主动为小女孩选花、送花。

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坚强、勇气、纯洁、美好。小女孩美好的心灵给予我“美好坚定的情绪”,给下岗后,生意冷清的我以希望和勇气,重新点燃我生活的热情。

答案示例(二):

小女孩用零花钱送父母康乃馨,引起我的好感。“天多冷啊”“缩”等语言、动作,让我感到小女孩的懂事,体谅父母,令我感动。 “亮晶晶的大眼睛”“浅浅的酒窝儿,小辫子一颤一颤的”等神态,我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活泼、可爱。正是小女孩美好的心灵给予我“新鲜纯洁、美好坚定的情绪”,给下岗后,生意冷清的我以希望和勇气。

评分:本题 7 分。内容 2 分;性格特点 2 分;对我的影响 2 分;语言 1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