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课文 > ”张骞乘槎“典故的由来

”张骞乘槎“典故的由来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7W 次

张骞,汉代著名外交家。汉代,今甘肃玉门关以西的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称西域,在广大的区域内散布着大小三十六国。在当时的北方即今蒙古草原上生活着匈奴族(蒙古族的祖先)。匈奴属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善骑射,性格剽悍,常南下骚扰,并控制着西域的`部分小国。西域小国惧怕匈奴的威胁,不得不与其结盟。

”张骞乘槎“典故的由来

西汉武帝时,国力鼎盛,一面派李广等名将出击匈奴,一面派使者出使西域,以削弱匈奴在西域的影响。武帝派张骞出使鄯善、高昌、楼兰等国。张骞在极其艰苦危险的环境里,计杀匈奴使者。他在西域活动三十余年,为加强西域诸国与汉王朝的联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张骞回汉后,因为有功,被封为博望侯。

张骞因为出使西域,建立殊功,以致后人对他予以神化。传说武帝派张骞去寻黄河源头,张骞乘槎(木筏)溯水而上,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穿过荒无人烟的地带,到达一座人烟稠密的集镇,男耕女织,秩序井然。他走进一户人家,见这家的女主人正在织布,其丈夫牵牛饮水。张骞很诧异,向他们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呢?”

男主人指着牛正饮的河流说:“这是天河。”女主人把支撑织机的一块石头送给张骞,张骞带回后,被见多识广的东方朔认出,说这是天上织女织机下的填石。

后来,“张骞乘槎”这一典故,用来比喻出使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