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手抄报 > 高中感恩教育手抄报内容

高中感恩教育手抄报内容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6K 次

  高中感恩教育相关内容:中国感恩传统之孝顺父母

高中感恩教育手抄报内容

中国传统感恩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所极力推崇和倡导的孝顺父母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的理论基础“仁爱论”。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仁”是内在的品德修养,“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论语》中有105次出现“仁”字。“仁”的集中体现就是孝敬父母。孔子特别强调发自内心的孝敬之情。《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对孝德作了详细的阐述:《孝经•三才章》:“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在《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告诉曾参:“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现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认为,孝德的本质是子女对父母亲养育之恩的回报。例如,《论语•阳货》孔子回答弟子宰我君子居三年之丧的缘由时指出:“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孝行无疑是子女感恩情怀的自然流露。

曾参认为,“孝”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道德真理,并提出了孝行的标准:“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嘉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感恩教育手抄报图片

孟子认为,孝的美德应是终身具备的,不仅体现在三年服丧的礼俗:“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其实,感恩父母的观念由来已久,《诗经•小雅•蓼莪》即充分表现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诗云:“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缾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糓,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糓,我独不卒。”

汉代以孝治天下,例如,皇帝谥号均加孝字,如孝文帝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曾发生过“焚书坑儒”悲剧的秦朝,统治集团依然将不孝视作违法犯罪的行为,从法律上加以惩处。《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免老告人以为不孝,谒杀,当三环之不?不当环,亟执勿失。” 《封诊式》:“告子。爰书:某里士五(伍)甲告曰:‘甲亲子同里士五(伍)丙不孝,谒杀,敢告。’即令令史己往执。令史己爰书:与牢隶臣某执丙,得某室。丞某讯丙,辞曰:‘甲亲子,诚不孝甲所,毋(无)它坐罪。’” 这说明,儒家学派倡导的孝敬父母之德,也得到法家思想当道的秦王朝的接受和认可,并进入了国家法律体系。汉承秦制,因为有秦法褒扬孝道的基础,汉朝对孝道加以继承和发展,亦不足为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