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问答 > 谁有2016年语文中考模拟题?

谁有2016年语文中考模拟题?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81K 次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8页。满分分值12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谁有2016年语文中考模拟题?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一、(16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绰刀(chuò) 嫣红(yān) 剽悍(piāo) 谙熟(ān)

B.哂笑(xī) 生肖(xiào) 祈祷(qí) 颈椎(jǐng)

C.狡黠(xiá) 埋怨(mán) 脊梁(jǐ) 炽痛(chì)

D.干涸(hé) 猝然(zú) 气氛(fēn) 伫立(chù)

2.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泯灭 缥渺 明察秋毫 繁弦急管 获益非浅

B.稽首 狼藉 遍籍群集 闲情逸志 人声鼎沸

C.荫庇 怅然 眼花瞭乱 迫不及待 毛骨悚然

D.呵责 绯闻 因地制宜 销声匿迹 中流砥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君与家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期日中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B.濯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C.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D.休祲(吉凶的征兆)降于天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4.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各地美食,丰富多彩,让人莫衷一是。

B.马可•波罗说卢沟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C.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出心裁。

D.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5.填入下列横线的几句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 。“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①月色窥窗。 ②天将破晓时。 ③周围死般寂静。 ④醒来听到鸡鸣。 ⑤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③⑤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①②④③

6.下面一句话的主语和谓语分别是( )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

A.诗、合唱、歌剧 呈现 B.两个小时 呈现

C.诗、合唱、歌剧 在眼前 D.半个世纪 呈现

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

A.弃其杖,化为桃林。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殷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衡亡。

8.下列句子引号的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级政府和学校需要认真研究,让务工人员子女在“有学上”之外,更要“上好学”。

B.我不知道中国企业转型的关键是什么?我一直在苦苦思索问题的答案。

C.“我挺好。”他真诚地说:“什么都不需要,真的。”

D.很快,他做出一个让全家人竭力反对的决定!离开证券公司,去巴黎学习绘画。

二、(10分,每小题2分)

阅读《谈生命》选文,回答问题。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他的叶子,由浓绿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9、选出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这里指清脆地鸣叫)

B、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指人死了以后再转生到世上来的那一辈子,这是迷信的说法。)

C、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芳香)

D、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自卑)

10、“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奋斗与努力,“又长成一棵小树”只能是梦想,所以作者“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B、“也许”一词表现了小树的再生是一个艰难的历程。

C、作者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他意识到这棵消融于大地的树能够再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才说“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D、既然“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在今生今世就要奋斗,要前进,让今生绽放光彩。

11、下面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生命比喻成一棵小树,以此揭示生命生长、壮大和衰老的历程。

B、“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表现了经过奋斗的人,在回顾生命的历程时,虽然没有遗憾,心境平和,但却有几分惆怅和虚无。

C、“破壳出来”“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消融了,归化了”这些语句喻示了人的生命历程。

D、作者告诉我们: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是相伴相生的,生命不止就应奋斗不息。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就使人感受到生命中充满艰难险阻和生命的顽强。

C、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使文章清新亮丽、摇曳生姿。

D、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13、本文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散文,下面诗句不属于哲理句的一句是( )

A、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三、(8分,每小题2分)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文,回答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4、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狼狈”,指菲利普为曾经阔绰的弟弟归来时却是穷愁潦倒而感到尴尬、失落,他在家人面前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而“神色很狼狈”。

B、第一个“狼狈”指菲利普“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于勒穷困到了极点。

C、第一个“狼狈”写出了菲利普“受窘的样子”,第二个“狼狈”指于勒在“我”面前感到很难堪。

D、第一个“狼狈”指菲利普在脾气暴躁的妻子面前的懦弱,第二个“狼狈”指于勒的处境让人同情。

15、“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想:这就是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他怎么变得如此贫困了呢?这些年他在外面一定受了很多的苦,我应该给他点帮助。

B、我想:这就是我的叔叔!爸爸妈妈可不希望这样的他回到我们身边,还是多给他点钱,把他打发了吧。

C、我想:眼前的人是我的叔叔,就是不是我的叔叔,作为消费者也应该给点小费吧?

D、我想:眼前的这个人穷愁潦倒,他需要我的帮助,爸爸妈妈一定也希望我这样做!

16、对于本段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对“我”的母亲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她的刻薄、冷酷、自私。

B、写菲利普主要运用了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的虚伪、自私、贪婪。

C、作者写“我”(即若瑟夫)综合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细腻地再现了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D、“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于勒处境艰难、生活窘迫。

17、“我”在文中起何作用?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是文中的线索人物,又是文中的主要人物,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B、“我”贯穿起了文中的故事情节,“我”是作者的代言人,作者借“我”表达对人物的爱憎。

C、以“我”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叙述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激起读者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的憎恨。

D、“我”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又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是菲利普夫妇丑恶灵魂的见证人,同时“我”的行为的“纯真”又衬托出了菲利普夫妇行为的“丑陋”。“我”起寄托作者感情和希望的作用。

四、(8分,每小题2分)

阅读《落日的幻觉》,回答问题。

落日的幻觉

①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③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④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⑤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⑥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⑦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8、对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日落时颜色深黄、殷红,与“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有关。

B、日落时,西方天空出现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所形成的。

C、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与光线反射原理有关。

19、“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对“这些奇异景象”指代意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B、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有灿烂的晚霞;天空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等等自然现象。

C、日落时天空现出的种种令人迷惑的幻觉。

D、和日出同样壮观的景象。

20、下面对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中“1871年……10倍以上”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B、“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此句运用作比较说明了日落时太阳深黄、殷红的原因。

C、“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采用列数字,说明了落日扁的程度。

D、“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一句运用了对比、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落日的样子。

21、下面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的前三段和后四段是递进关系。前三段主要写日落的壮观、绮丽的景象,并说明这些景象只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已;后四段具体分析产生每种幻觉景象的原理。

B、第②段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使说明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C、“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一句中“一般来讲”指通常情况下是这样,并非是指所有情况,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本文主要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五、(8分,每小题2分)

阅读《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2、句子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运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方法,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为下文具体写洞庭湖一阴一晴景象作伏笔。

B、“衔远山、吞长江”运用比拟、对偶的修辞手法,赋予洞庭湖以生命、以气势,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C、“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把一动一静时的光影色态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

D、“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是实写之景,渲染出一种悲凉凄惨的氛围,烘托了登楼者的伤感之情。

23、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B、作者写阴雨连绵和春和景明两个画面的不同景色和由此而引起的两种不同感情,其目的是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思想感情的影响之大。

C、“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是指重用人才、贤士的明君。

D、最后一段论述“古仁人之心”的目的,是表明自己内心的榜样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24、对文章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范仲淹与好友滕子京都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但他们壮志难酬,屡遭贬官,对此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内心的悲愤。

C、文中的“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作者所提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应和了“古仁人”拥有的坚定意志和不为外界所动摇的品格。

D、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好友的鼓励和安慰。

25、本文写作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洞庭湖胜景的描写,是为了从侧面来衬托岳阳楼。

B、本文写景动静相生,明暗相衬。

C、本文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叙事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D、这篇文章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第Ⅱ卷 表述题(共70分)

六、(1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注释]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lǚ):脊骨。 ③瘳(chōu):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2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义。(4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 )

(2)余因是思之( ) (3)及其既成也( )

27、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既三日,聚而如钱。

(2)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3)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28、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4分)

七、(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大地上的读书人

陈全忠

有人说,读书最好的年龄是十五六岁,那时记忆力好。但那时我却没有书。我生活的村庄离书店有几十公里,再说家里也没有钱。

我借书看。《西游记》的连环画、金庸和古龙的武侠、三毛的小说……抓紧分秒地读。假期在家里做农活,书随身带着,挑一担谷或柴草,歇息时就摸出来看几页,到家时天都黑了。

上中学是在镇上,来回几十里。放学时,同学们叽叽喳喳蹦蹦跳跳,我落在后面,图个清静,能够摸出书来看。

大地之上没有书桌,没有书房,只有无限的风景。我捏着方块字的纸,缓缓走在山间公路上,心情随文字一路铺陈。看累了,就眺望镶着金边的云,落日远远地挂在山头。我忍不住想奔跑,想歌唱,和我的书。天黑透了,这才拔足狂奔。

在贫乏的乡村,走在荒芜的山路上,有一本书在你面前打开,有不同世界的人和你作伴、对话,是一件多么甜蜜的事情。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但因此更加带着热腾腾的气息,可以拿到生活中掂量,可以在天地草木间寻找注解,可以以最强劲的频率和心灵发生共振。

几年前,我去了宜宾李庄,小镇偎依在长江边。风景恬静平淡,一如我成长的村庄。一大群白鸭在池塘里自由自在地凫水,觅食,抖翅膀,嘎嘎乱叫;再向远,是浓淡迤逦的一道道山岭一朵朵白云……

其实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小镇。

上个世纪抗战硝烟弥漫,中国似乎摆不下一张书桌。无数的文化单位开始西迁,迁向中国的腹地,迁向有深山大河屏障的僻远城乡。一大批赫赫有名的读书人如傅斯年、李济、董作宾、金岳霖、梁思成、林徽因等,选择了这个贫穷而偏僻的小镇蜗居,保存学术的薪火。

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人都寄居于庙宇、祠堂、农舍、仓库,空气潮湿,缺医少药,很多人因此染上沉疴。最要命的是,没有书,没有实验器材。唯一带有存书的机构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让读书人稍微得以慰藉。但是,要到这里殊不容易,我曾经在李庄镇外寻索,穿过一大段弯弯曲曲的田埂,还有一片树林,然后爬500多个台阶,才找到山峰顶部的一个山庄,这就是当年的史语所办公遗址,现在已改为学校。

就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我突然回到了少年时代。

不同时代的读书人,都是在大地上读书,天作幕,地做席,人立天地间,携一书,与千年的精神脉络相守。外面的风雨雷电都化作这一画面的背景,渐渐消隐,而在书间、在人间印证过的心灵之音却渐次成为主角。

这样的生活苦吗?我翻遍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在李庄留下的文字,看到的只有读书、研究、做学问的丰满记忆,更多的是对国运、天下事的远视,而不见对物质困苦的埋怨。

如果可以穿越,我说不定能看到这一幕:在如豆的煤油灯下,考古学家董作宾躬身简陋的斗室,手写考古史上开天辟地的煌煌巨著《殷历谱》,每写一句,三搁其笔,往返于古籍和甲骨文标本之间,核对求证;同济大学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和夫人、儿女以及学生,携带大盆小盆,兴致勃勃地到野外捕捉青蛙并收集蛙卵做实验。在李庄的田野沟渠间,人跑蛙跳,你追我赶,泥水四溅;中国营造社的梁思成兴致勃勃地画下李庄旧旧的东岳庙的建筑构式图,旁边是同济大学学子的琅琅书声……

在彼时的李庄,世界很喧哗,有人做了高官,有人发了国难财,也有读书人因此眼红,放弃书桌,奔向豪门之间。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在每一个时代,在每一个当下具体的境遇中,肯定有比读书更好的选择。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

29、在作者的笔下,“大地上的读书人”具有怎样的情怀?(3分)

30、“外面的风雨雷电都化作这一画面的背景,渐渐消隐,而在书间、在人间印证过的心灵之音却渐次成为主角。”有什么含义?(4分)

31、从下面任选一句,赏析加点词语。(3分)

(1)在田间山头、在匆匆的脚步度量中,书上的每一个字句都跳跃着进入视线……

(2)剩下的那一群读书人,面带菜色走在大地上,孜孜埋首于卷册笔墨之间,自得其乐。

32、结尾“历史会知道,什么才能真正留存”一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八、书写题(2分)

请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认真、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九、作文(40分)

“小时候妈妈常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我抬起头望着天空说,要把青春献给祖国。这些年努力地拼搏,坚强勇敢地生活,一步一步实现了自我,梦想依然在我心窝。我的中国梦,永远在我心中,任岁月匆匆带不走初衷;我的中国梦,把握每一分钟,国家的兴旺是我的光荣……”在2014年马年央视春晚上,香港著名歌手张明敏以这首《我的中国梦》,唱响了我们时代的主题曲——中国梦。现在,请你以“梦想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要求写真话,诉真情,抒写内心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