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语录 > 曾国藩名人警句说说汇总100句精选

曾国藩名人警句说说汇总100句精选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23W 次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以下这篇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曾国藩名人警句说说,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名人警句说说汇总100句精选

1、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2、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3、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5、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6、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7、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蓄其气而长其智。

8、天下无容易的境况,天下无困难的境况;终身有快乐之处,终身有忧愁之处。

9、想起天道有三恶外,又觉得好表现太精明而不能含浑,也是天道所恶的。

10、若是遇到棘手的时候,请从耐烦两个字上痛下功夫。

11、君子不依恃千万人的阿谀颂扬,而畏惧一二个有识者的暗自讥笑。

12、精神要常常保持在治事上有剩余,这样才能体气充沛而心思不散漫。

13、危险紧急的时候,不要依靠别人,专门依靠自己,才是稳当的做法。

14、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曾国藩书信》。

15、位愈高则言日增,箴言日寡;望愈重则责之者多,恕之者少。——《曾国藩书信》。

16、拣选将材,必求智略深之入。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选。——《曾国藩书信》。

17、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曾国藩书信》。

18、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曾国藩书信》。

19、善战,其得诀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弟以类求之可也。——《曾国藩书信》。

20、人必中虚,不著一物,而后能真实无妄。盖实者,不欺之谓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别著一物,心中别有私见,不敢告人,而后造伪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自欺者,亦以心中别著私物也。——《曾国藩家书》

2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家书》

22、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日长傲,日多言。——《曾国藩家书》

23、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曾国藩家书》

24、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曾国藩家书》

25、用工不可拘苦,须探讨些趣味出来。——《曾国藩家书》

26、尔欲稍有至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曾国藩家书》

27、意尽则止,辞足则止。——《曾国藩家书》

28、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曾国藩家书》

29、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之强,必须多出贤子弟。——《曾国藩家书》

30、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传长远之家规;不待一二入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曾国藩家书》

31、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傲字。——《曾国藩家书》

32、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曾国藩家书》

33、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曾国藩家书》。

34、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曾国藩家书》。

35、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曾国藩家书》。

36、坚忍支撑,可建非常之业。——《曾国藩日记》。

37、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曾国藩自箴联》。

38、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曾国藩家书》。

39、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日记》。

40、家中无论老少男妇,总的习勤劳为第一义,谦谨为第二义。劳则不佚,谦者不傲,万善皆从此生矣。

41、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清·曾国藩

42、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曾国藩

43、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曾国藩

44、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曾国藩

45、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曾国藩

46、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曾国藩

47、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曾国藩

48、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曾国藩

49、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曾国藩

50、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曾国藩

51、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曾国藩

52、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曾国藩

53、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曾国藩

54、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曾国藩

55、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56、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57、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

58、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节。——曾国藩

59、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60、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61、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62、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63、勤俭节约,未有不兴。 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64、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65、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66、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67、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68、"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

69、天下事当于大处著眼,小处下手。

70、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曾国藩

71、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曾国藩

72、广其识则天下大。——曾国藩

73、"吾近于官场,颇厌其繁俗而无补于国计民生。惟势之所处,求退不能。

74、欲成天下之大事须夺天下之人心。

75、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76、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77、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78、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

79、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曾国藩

80、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

81、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曾国藩

82、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83、雅量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以养之唯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深矣。

84、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85、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86、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家书》

87、曾国藩的"善用人"还体现在有效的奖惩机制上,他针对不同的人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使得皆大欢喜,军心一统。幕府为曾国藩出谋划策,筹备粮饷,办理文案,处理军机,兴办军工,出尽了力效尽了劳,可以说曾国藩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幕僚们的支持与帮助,于此同时曾国藩也成就了许多人的一生。

88、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曾国藩

89、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

90、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91、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92、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93、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了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94、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曾国藩

95、清高过分则伤仁,温顺过分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96、自得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驱使,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戴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驱使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许?哀哉!

97、利可共而不行独,谋可寡而不行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98、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审慎罢了。

99、一身精力,具乎两目。

100、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行恭然自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