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遍地金黄散文

遍地金黄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5W 次

周六上午,到县城东南几个村庄骑行。

遍地金黄散文

其实,今年我骑行的目的地多半是别人看不上眼的村庄。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骑行嘛,大都是选择视野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村庄破破烂烂的有什么好看。但我却不这样认为,说真的,每个人往上数三代,说不准都是农村人,真正城市血统的少之又少。用句家乡的老话讲“红薯干子馍才不吃几天?”,所以说没必要把自己搞得太高大上了。可以说,村庄有儿时的牵挂,难忘的记忆。同时,行走乡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想看看那些散落在村庄里的庙宇,搜集一些家户大门上的匾额,并了解一下风土人情。我觉得乡土文化还是比较接地气的。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这次寻访主要是洼村、东长位、西长位。于是,出县城,经习村往西南,开始了我的寻访之旅。“山田望稔秋收近”,眼下,正值农忙时节,村人忙着收秋,杀芝麻、掰玉米、出花生、摘棉花,翻地、施肥,这眼前的一幕幕,让人感觉很亲切。当然,现在机械化比较普及,劳动量相应减少许多。一路上,发现这里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大豆,棉花、谷子不多。地里的麦茬花生仍一派生机,大豆没有收割,估计还要等些时日。

在我看来,走进秋天,就接近了成熟。秋天乡村的调子以黄色为主,像金黄的玉米、绛黄的玉米秸秆、褐黄的大地、由绿变黄的树叶以及路两边杏黄色的禁烧警示旗子,一片片、一块块、一点点,斑驳交错,像油画布上浓重的笔触,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然,黄色是暖色,让人感到自己眼前晃动着金黄的太阳、跳跃的火焰,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看吧,乡间公路上摊满了黄澄澄的玉米粒,占了半幅路面,用“金光大道”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村里家家户户门前摊的、堆的也是刚收获的玉米,有的还未来得及撕下包衣。秋忙无闲人,村里人有的在田地里劳作;有的坐着小板凳,在家门口剥玉米。由于是周末,村子里不时见到小孩子雀跃的身影,他们和家里的大人一样,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是呵,春华秋实,这喜庆丰硕的场景,让人知足。

边走边看,见了心仪的匾额,我会掏出手机拍照。由于路况不熟,在路边问一个在自家门外空隙地里种蒜的老婆婆,才知我一路瞎走乱撞竟到了段屯,不在我的计划之内。问清路后,继续西行。刚出段屯不远,前面看到一个黄琉璃瓦的建筑,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是个寺庙。到了跟前,还真验证了我的猜测。只见寺庙的山门前铺满了一大片金黄的玉米,不知是谁家看上了这块风水宝地。抬头见山门上有一匾额:玉皇宫。于是,推车进入庙内。院内还算宽敞,面南背北一大殿矗立在眼前----灵霄宝殿,感觉是新建的。殿前台阶右侧,立有六块高低不等的石碑,凑上去看了看,分别是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三十七年、嘉庆四年、道光八年、同治四年、民国辛亥年的。数道光八年的碑文清晰:“怀庆府修武县正南,段家屯定交屯中间,旧有玉皇庙一所、广生殿一所,不知创自何时。但世远年沿不无倾圮,以故两村商议金粧两堂神像踊跃重修,不数日而告竣焉,勒于石以垂不朽。”殿内有一老汉和三个老婆婆,环视殿内四周,感觉还算可以,比其他小庙气派的多了。当门的香案贡品罗列,正中有玉皇大帝雕塑,香炉还有三支未燃尽的香,一屋子檀香味。当他们问我来意后,其中一个老婆婆说,你去洼村,要路过范庄和孟村的,孟村有个关帝庙。听到这个消息,我决定去孟村看看。

穿过范庄,到了孟村,我顺利找到了关帝庙。进入院内,我被一地金光震撼了。只见,院内晒满了未脱粒的玉米棒,阳光照耀下,泛着黄灿灿的光。关帝庙不算大,有大殿和东西两庑,我踩着光滑的玉米棒,小心翼翼走到殿前的石碑前。原来,该庙建于道光十八年,因兵戈战乱毁于中华民国十七年。此殿重建于2001年。大殿小巧古朴,明柱上绘有龙纹,匾额红底金字:关帝圣殿。正值秋收,庙里没人,锁着门。左右打量一番,其他无可观之处。但,这院内的满地玉米棒让人心情愉悦。看来,这地上的玉米棒不用担心被人偷去,因为有关老爷日夜看护呢。不知是谁找了这块好地方。

出了孟村正北,然后西行不远就到了洼村。印象中,来过洼村一次,感觉没有特别之处。洼村原名新庄。据传,明初马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条河流叫新河,而得村名为新庄。清康熙年间,有个风水先生说离此不远的`张弓铺村的东西路像张弓,其南北路像根箭,箭尖正对着新庄,新庄百姓都有伤命破财之灾。经再三请教,遂改村名为洼村,以避张弓射箭。在洼村,我拍了几个感兴趣的匾额。又继续往西前往东长位。可能我问路时没听清,在洼村西翻过大沙河堤后,本应往南走。谁知,我却又往西到了孔村。耽搁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真是郁闷。孔村据说跟孔子有关,据传,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路经此地,曾向当地村童问礼。后人为纪念孔子,故名此村为孔村。原村北1公里许有明崇祯四年(1631年)重建“孔子问礼处”石碑,现存县文化馆。当我急匆匆地感到东长位时,已近正午了。在东长位村东头,我路过了该村的天齐庙。天齐庙即东岳泰山庙,此庙在修武并不常见,仅此一座,修建年代已不可考,这座天齐庙里供奉的是道教中的东岳天齐仁圣王黄飞虎。据了解,在讨伐商纣王的战斗中,黄飞虎不幸在渑池县遇难。周武王率兵向商都朝歌进军途中遇雨,在宁邑(今修武县)修兵练武,黄飞虎的部下驻扎在东常位一带。当时,黄飞虎的部下和子孙借军队休整之机,就地搭起灵堂,设立牌位,祭祀黄飞虎。商王朝灭亡后,姜太公设坛为阵亡将士封神,特敕封黄飞虎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之职,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因为天齐庙常年供奉黄飞虎的灵位,就起名叫常位。后来,居民越来越多,就分成东、西两个常位。而靠近天齐庙的东常位,相传为黄飞虎的后代居住。现在,东常位的村民以黄姓居多,他们以奉黄飞虎为先祖而自豪。随着时间的推移,常位又演变为今天的长位。由于庙主回家吃饭,我无缘进天齐庙参观。

顶着烈日,我又来到了西长位,其实两村很近的。在西长位村东北角,我看了该村的齐天大圣悟空庙。供奉孙悟空,我真是第一次见到,有点不可思议。据小庙前的石碑了解,该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庙前,村内常有瘟疫出现,时有青年男女伤亡。后来一老人被托梦说如果齐天大圣座到村东北角,可永不伤年轻人。于是,建庙一座并泥塑悟空像。后来瘟疫渐退,善男信女有求必应。该庙于解放战乱被毁,现在建筑为2007年重建。同样,该庙前的场地上也摊满了玉米,一个妇女领着女儿在翻晒。真是随处可见到的都离不开金黄的玉米呵。

“人事尽而天贶随,连岁秋收皆获美”,返回的路上,路边摊晒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加的闪亮。看来,今年秋作物又是一个丰年,令人欣慰。当然,我今天的骑行收获也是满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