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大相国寺散文

大相国寺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W 次

天色黯淡下去,行人的脚步也慵懒起来。

大相国寺散文

从鼓楼的一端出发,走向一条狭窄的商业街。我的眼神,也似乎不再尖锐了,双腿有一搭没一搭地蠕动着。

视线右移,笔直的道路被挖开了一个缺口。缺口处,一座飞檐建筑舒然挺立。本来,我是没打算深究的,毕竟整个开封市内,是有无数这样的建筑的。然而,大门两边的红墙上,各镶嵌着一扇镂花大窗。暧昧的黄昏中,两扇镂花大窗,像极了两只圆睁的眼睛。这般,我还怎么视而不见?定睛看去,建筑门楣上,高悬一块匾额,上书四个鎏金汉字:大相国寺。

此刻,瞬间想起的人物,便是鲁智深。继而想起的事件,便是倒拔垂杨柳。《水浒传》书云:“智深提了禅杖便走,早来到寺前。入得山门看时,端的好一座大刹!”小说中,并没有对鲁智深在寺前的心理活动进行具体描写——也许,鲁智深就是这么直率豪爽的性格,一句“端的好一座大刹”对他来说,已经足够。站在寺外,想着寺外的是是非非,他是不必要这么做的。

《水浒传》中,对寺内的巍峨盛况进行了精彩描绘。但是,我心中盼望的却是寺内那一片菜园,是垂杨柳轰然倒下之后的那一方深坑。

买票进寺,步入佛门圣地。想当年,鲁智深是不用买票的.,他先是“入得山门看时”,后是直接“进得寺来”。

回身再看山门,“护国佑民”巨型匾额高悬头顶。耀眼的金边上,攀援着威严的龙头。这块匾额,大概是皇家所赐吧。山门两侧,贴着一副对联。上联内容是“佛光普照照万里民安国泰”,下联内容是“法雨同沾沾六凡正果成真”。匾额上的大字,“护国”在“佑民”之前;对联上的小字,“国泰”在“民安”之后——外在的政治属性,和内在的信仰属性,两种属性之间的游离地带,是颇值得研究玩味的。

脚步南移,我蓦地看到了老熟人。浑身铜铸的鲁智深,正在将铜铸的垂杨柳连根拔起。

上网查询资料,这尊铜像的来源,确实出自《水浒传》小说第六回。但仔细对照小说,我却发现了一些可论之处:其一,原著中,鲁智深之前是剃过胡子的,但在倒拔垂杨柳的时候,究竟有没有留着胡子,这个小说中是没有交代的。而这尊铜像,鲁智深是留着一脸络腮胡子且一直绕到脑后的,好像他十分坚决,一定要将胡子镶嵌在脑袋上似的。其二,按照原文叙述,“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而这尊铜像,绿杨树上只有稀疏的枝叶,并没有老鸦巢。而从后文众人要搬梯子、盘树去拆老鸦巢的描写来看,垂杨柳肯定不会太矮。而眼前这株铜铸垂杨柳,仅比鲁智深稍微高了一些,远达不到令众人昂首张望的地步。其三,《水浒传》描写:“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而这尊铜像,鲁智深是穿着衣衫的。这样宽袍大袖,显然不利于施展力气。《水浒传》第六回,篇目名称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铜像穿着宽袍大袖,遮住了一体纹身,倒拔垂杨柳和“花和尚”离得就疏远多了。其四,小说原文写道:“这几日见师父演拳,不曾见师父使器械;怎得师父教我们看一看,也好。”看来,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时候,是不曾给泼皮看器械的。那么,鲁智深铜像旁边,放上一柄铜制禅杖,就显得比较怪异了。

胡思乱想之际,早有几个孩童扑到了鲁智深身上。他们是不去评头论足的,而是围着铜像上蹿下跳。我忽然莞尔:任何作品乃至人品,都是一种新的创造。这尊不太符合原著的铜像,在创作过程中,乃至伫立此地起,必定讲述了无数的故事,诞生了无数的传奇。

踏着石板路前行,不多时,又一重门已到面前。抬头看顶上的大字,大相国寺的传奇呼之欲出。资料显示,大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但是,大相国寺更具魅力的出处,却是名著《西游记》。

许多人了解西游故事,是通过观看《西游记》电视剧,而不是通过阅读《西游记》小说。他们知晓千奇百怪的神魔名字,他们熟悉光怪陆离的奇幻故事。但是,应该有太多的人,知道雷音寺,知道化生寺,却不知道《西游记》和大相国寺有什么纠缠。

书中交代,唐太宗李世民魂游地府,曾借开封府人氏相良一库金银,散于恶鬼,身乃得脱。李世民还阳之后,命尉迟恭将金银一库,上河南开封府访看相良。这相良夫妇和尉迟敬德,好一番言语交锋,最终坚决不受金银。唐太宗于是传旨,教敬德将金银与他修理寺院,起盖生祠,请僧作善,就当还他一般。旨意到日,敬德望阙谢恩,宣旨,众皆知之。遂将金银买到城里军民无碍的地基一段,周围有五十亩宽阔,在上兴工,起盖寺院,名“敕建相国寺”。左有相公相婆的生祠,镌碑刻石,上写着“尉迟恭监造”,即今大相国寺是也。

《西游记》书云:相良,原来卖水为活,同妻张氏在门首贩卖乌盆瓦器营生,但赚得些钱儿,只以盘缠为足,其多少斋僧布施,买金银纸锭,记库焚烧,故有此善果臻身。阳世间是一条好善的穷汉,那世里却是个积玉堆金的长者。

多少人骨子里,会更钦慕这样的大相国寺。大乱初定的贞观年间,一对经营小本买卖的夫妇,积德行善,成为太平盛世中的全国楷模。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看,布衣取卿相!这,怕是比一个位高权重的王爷登上皇位的事迹,要有更多闪转腾挪的空间。而相良夫妇面对巨额财产,不被黄白之物染花双目,这种感染力量也要强烈的多。

致谢《西游记》的作者们!政治人物利用权力,建立了看似坚固的宫殿庙宇,可宫殿庙宇却经常大补重修。市井小民利用文学,创作了流芳百世的经典名著,而经典名著却总是历久弥新。

天王殿之后,便是主殿大雄宝殿。三世佛塑像居中,两旁环列十八罗汉。三世佛塑像金身灿然,均高一丈三尺,的确是需要人来仰望的。而他们欣然端坐,他们慈祥睿智的双目却并不上瞥,而是稍微有些低垂。没错,当人的目光和他们的目光接触的那一刹那,人就知道,他们的塑像,的确是需要人来跪拜的。

我想到了一些奇怪的话题:法力无边的神佛,究竟同不同意人间为他安排塑像呢?人间把神佛塑像固定成了一个永恒不变的姿势,神佛会不会感到不适呢?

正想之间,一位被唤作“王老板”的中年人阔步进了大殿,稍作停留,便跪拜在塑像前面。指间紧扣的钻戒,被重压在了庞大的身躯之下。

大型塑像的制造,想来得到了许多“王老板”的支持。许多“王老板”指使着神佛,却又畏惧着神佛。他们从厚重的积蓄中奉献出善款,雷厉风行地修缮宫殿,清扫寺院,举办法会,调配宗教资源。可他们进到寺院之后,在巨大的塑像前面,还是会“扑通”一声屈膝跪下。

在我看来,大殿里,“王老板”的位置和普罗大众一样,都是神佛塑像前面一团蒲座。他们心内的期冀也都一样,深深跪拜下去,高高站立起来。佛经有云:众生平等,果真是也。

大相国寺,就是虚实相间的大千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