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流浪到会所散文

流浪到会所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W 次

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在我过往的生命中路过,装点我单纯的快乐,第一次见面的时间和空间,在记忆里定格成不变的清晰,一个瞬间。

流浪到会所散文

现在,有那么一群人,在我此刻的生命中活跃,丰富我成长的生活,多少次接触的时间和空间,在记忆里装帧成永恒的深刻,一段历程。

____题记

依然还清晰的记得初次听到“会所”两个字时的印象场景,那是在从荆山翠谷烧烤完回来的路上,我坐在琼姐的车后座上,听着崔大哥跟大峰他们的聊天内容里多次提及到一个地方。车窗外是雨后的清新明净,一幕幕倒退着路边的街景,我似乎还在流连于那空中别墅,那烟雨天台,那雨中漫舞;流连于虽是初次见面却可以欢声笑语融合成一片的归属感里……

或许,也便是在这样一份流连里,我深切的感知着他们口中的 “会所”于我有着一股极大的吸引力,让我莫名的向往。在金成花园门口,他们邀请我晚上在会所一起吃过晚饭后再回去,那一刻,我体验到“遗憾着美好总是短暂,却又突然发现美好又将继续”的,意外欣喜。第一次的共进晚餐,喝茶聊天,还有欢乐的“谁是卧底”游戏,我把自己融入这个温馨的集体,没有丝毫的陌生感,我想着或许客厅墙壁上那最显眼的“汇友”两字的魔力棒正在整个套间里挥散着某种,隐蔽而神奇的力量。

一整天的接触,带给我很多的新奇与震撼。回来后我在日记上写下自己深深的触动,为了能够把会所里的人写得更具体深刻,我迫切的想要大峰告知我更多关于会所里那些朋友的更多的信息。然而,大峰告诉我的却不是我要的信息,他让我自己慢慢去认识,去接触,去了解,他说那样才更真实和深刻。然后我学会了自己去认知,从他第一次带我认识这群人,我依赖他对我的照顾;到第二次会所活动结束他无意“丢”下我一个人的茫然与难过;到这后来的第三次,即使知道他不在我依然选择一个人去参加的独立,我想我已经完全喜欢上了这个群体,喜欢上了这里的每一个朋友:

每次听着大峰口中提及的琼姐是他师父时的骄傲,那是我所羡慕的幸运,如今我也竟这般幸运的成为了琼姐的徒弟,跟琼姐学习着我最喜欢的烘焙,学习着她的“品质生活”,那是现在的我虽然还被限制在外在条件里,但却也曾坚定的答应过自己的一种,生活情调。她跟我们分享健康的饮食生活和护肤美容保养;她带着我们去留下的波若伽叶素菜馆吃全素自助餐,那里有我喜欢的各类豆制品。当她告及我们她曾在这餐厅做义工的时候,那一刻,在惊讶之余是一种由衷的敬佩,而这或许只是她“懂生活”里的小小一项。只是因为还欠着琼姐一顿“拜师宴”,所以每次喊“师父”时都会不自觉的就缺少一种底气,我也终于明白原来“流程和仪式”不是走过场,而是一种真诚的承载体。如果哪一天有机会补上了,或许才是一份完满的“师徒情”…….

我生命中以“握手”的形式,去认识结交一个朋友的开场,崔大哥是给予我这种方式的第一人,他还对我抱歉他的手脏,与我却是极其的荣幸。第一次“品茶”,是他现场用一种套完整的茶具为我们冲泡的极小一杯,只是我手中的这一杯于完全不懂喝茶的是一种浪费;他是我身边认识人中第一个全素食主义者,当他跟我们分享他体质的转变及现在的各项健康指标,我感动于琼姐对他十几年来生活上的悉心照顾;最受益匪浅的是他最近给我们上的一次课“e时代思考”,感触及其深刻。原本这篇该是“听后感想”,在以“会所”开场后,却发现自己写着写着跑偏了原意。那么此刻亦无须过多缀述,因为那一堂课对留给我的感触,是需要我用及其认真的态度去写下完整的思考,不偏不倚,那才不算是辜负了这堂课的价值与收获。

水哥是我在烟雨天台上认识的一位医生,他告诉我他的编制归属浙大,并热情的称呼“我们是同事”的时候,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切感。虽然,我距离他还太过遥远,更或是那是我永远都企及不到的高度,因为我只是一个派遣员工,但却因为他的话而感到温暖。第一次从会所聚会回来,微信上收到好几个朋友的关心“到家了吗?”,水哥是其中一个;第二次回来,他的脚受着伤还坚持着反方向绕路开车送我回来,真的很感谢;第三次回来,因为他有事不能送我,对我说的“不好意思”“一脚油门的事”“应该的”让我意外。因为在我的信条里,能不麻烦朋友的时候,我尽量不去麻烦,因为那本不是一种“理所当然”,即使所谓的“方便”,也是一种受惠,是需要用心,去感恩。

对于晓燕姐,如果记忆没有错乱的话,应该是那次在别墅露天烧烤活动中包饺子时负责擀面皮能干大姐,而真正的接触是那次在琼姐家我们一起学习烘焙开始。她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每时每刻脸上都挂着最灿烂的笑容,她的开心很快乐及易感染着身边的人。上次因为有事错过了她在会所的“音乐发声练习”培训,她说她要教我唱歌,即便我说我真就是五音不全,从来不敢开口唱歌,她也说对我不放弃。最近她还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并讲了一些她的感悟,也深深的吸引了我…..

大峰,要提笔写他了。很神奇的缘分,脑海里幻想起过去村庄里的那一所小学,教室里的两个小孩,又是否会想到在长大后,他们居然会同在另外一个城市工作,并且还成了同门“师兄妹”,拜师学艺。记忆中,永远是坐在教室第一排位置的他,现在的身高给了我心理预期的反差,并且跟着师父学了一手的好厨艺,每次的.聚餐他掌勺。虽然我们中间隔着10年的断层,从来不曾联系过。当再次联系上时,竟完全没有任何的分疏感,或许这也便是植根在心里初始最单纯的一份同学情谊。在现在看来竟是这般美好,我们的记忆里有过去最纯真无邪的一段孩童时光,而今已然是朋友。

阿吉:在我还没来得及称呼他一声“二师兄”,他中招承认了自己是“二”师兄。在此之前,对他的记忆应该是在第一次的烧烤活动,他在厨房里坚持着他来洗碗,不愿让我帮忙。他是一个勤劳的人,总是会帮着师父在厨房里忙活着,不肯停歇。在此之后,我却发现自己似乎是开错了玩笑,因为他给人的感觉还是有点严肃,却也有可爱的时候。他应该是那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型,就像上次他用“姿色”两字来形容徐晶,乐坏了一整桌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食饼卷”的我们,那是师父现场教我们的边做边吃。而那一整桌的才,也几乎全是他的手艺。

美萍:那一袭白色纱裙的优雅和在不同女孩发迹上帮忙编着各种美美的发型,是她给我的深刻印象。失误的我,误将她与群里一个大一的小女孩对号入座,结果却发现她竟与我同龄。然后,我又似乎总是在她面前“丢脸”,那是又一次的失误。我兴冲冲的想要教她我刚学会的食饼卷的包法和吃法,结果却被告知这是她的拿手戏,这是属于她家的特色小吃,然后我看着她娴熟的包出一个完美的卷筒,然后,我很惭愧。

徐箫:跟师父一样,很喜欢烘焙的一个勤劳女孩。烧烤活动的那次,她跟杨池两个女孩坐在烧烤架前,一直翻烤着,从开始到结束,想必任谁都不会拒绝喜欢这样的好女孩。别人或许会羡慕赞赏着勤劳的她还有一个一样勤劳的男朋友,但我却偷偷觉得可惜,似乎觉得两个同样勤劳优秀的人在一起,会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当然,这其实不是一种反驳,而是一种变式的欣赏。

最后是徐晶,虽然只是接触过一次,却也印象深刻。不可否认,或许帅气阳光的形象是一种优势,更容易让人记住。然而更深层的原因大抵是听大峰提及的“他是中文系的,也喜欢写东西,文采很好,你可以找他交流交流”之类的鼓动。或许只是因为自己也喜欢写作的缘故,所以对他似乎有一种“兴趣相投”的激动感。那次他跟杨池在天台的雨中旋转的舞蹈,印象及其深刻,因为我很喜欢印度歌舞的风格,那时一种青春,一种张扬。听过他唱歌,也看过他的跳舞,希望有机会看他写的文字。

还有给我们上过一堂深刻的急救知识课程的帅气急诊医生松哥;还有唱歌忘神投入年轻活力的小马哥;还有在雨中尽情跳舞释放激情的吴姐,还有上次新认识的可以算是“同村老乡”了的时杰,还有……还有……

最近几天,我在看《世界上的另一个你》这本书,它是美国作者朗.霍尔和丹佛.摩尔以其独特的双作者风格话语叙述的他们生活中经历的真实故事。我感动于书中那一对白人富豪夫妻朗.霍尔和黛博拉.霍尔在庇护所服务游民的真诚与付出,也感动于他们最终打动流浪汉丹佛.摩尔,并最终和他建立起的那份深厚友谊。每次读他们的故事,我都会想起琼姐和崔大哥,他们犹如书中的那对白人夫妻。会所虽然不是庇护所,却也满是他们的付出和心力。他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所供我们聚会。每次琼姐要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为我们张罗着满满两桌最均衡营养的晚餐;美餐后,再是他们提前费心费力安排好的各种沙龙活动,给我们一席必然会是终身收益的精神大餐,继续享用着……

而我,就像是书中一个普通的游民,在大峰的牵引下很幸运的流浪到会所。我不确定琼姐和崔大哥是否是富豪夫妻,但我又坚定的相信他们是绝对的富豪夫妻。他们有着物质生活外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和厚实的人生阅历积淀下的,从容与睿智,而这就是被定义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