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家乡的散文范文

家乡的散文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4.92K 次

  1.家乡的大槐树

家乡的散文范文

家乡有一棵百年大槐树,记得长在我家老房子的后面,圆周有三四个人抱着才能互相摸着手,高度有十几米,是家乡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景观。

那棵大槐树据祖父说,是他的祖父栽植的,那时,从山西大槐树移居到这里,老先人栽这棵青槐,是对老家有怀念之意。

大槐树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但它精神抖擞,枝繁叶茂,从没有被狂风雷电摧折过一枝一叶,那七股八叉的枝,直径都有五十公分以上,在七十年代生产队修水磨时被伐,就这一伐,用了十几天时间,可见这棵槐树之大。用这棵槐树修了一座立轮水磨,都没有用完,队里还请了外地的木工制作了风车、办公桌椅和木斗之类的用具,剩余的木板家家户户分配了三四张,我父亲用这些分配来的木板制作了两个两格柜,给大哥二哥每家一个,可见百年老槐树的魁伟。若是留到现在,肯定都成了省级以上的保护文物了。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经常围着大槐树捉迷藏,一玩就是大半天,把吃饭都忘了,还要忙碌的父母亲用巴掌来请。

如今大槐树被伐有四十多年了,说起来有些伤感,被伐后的树墩存在了十几年,周围发出的嫩枝,没有一个长成树的,不是被不懂事的孩子折了,就是被饥饿如狼的牛羊吃了,那树墩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平台,或是大人们背东西路过歇息的地方。

我想起那棵老大槐树,就像想起了家乡的父老乡亲!

  2.家乡的巨变

家乡孟家庄,坐落在黎明川的南村沟村。南靠皇甫山脉的一支山脉,北临北汭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在五百年前,那里是一个荒无人烟、布满荆棘和树木的地方,自从明朝左宗棠移民,才驻扎上了孟姓人家,因此,那里就了有地名------孟家庄。

孟家庄实属移民村庄,虽然孟姓人家占大多数,但姓杨的、姓施的、姓赵的、姓李的和姓苏的等等,在孟家庄组成了如今庞大的村庄。

孟家庄的住户,暂且不说究竟谁家来的早,谁家来的迟,都是从山西、河南、陕西和甘肃陇南这五处地方迁来的。总之,可以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开发大西北、建设美好家园,而来自五湖四海吧。

从我记事起,孟家庄地盘就不小,东和南连接着西华镇上亭村的蒋家原、李家庄、赵家庄、张庄;西邻本村的张天河和王家沟;北连王峡口村的范家庄和黎明村的任家磨。川区只住着二十几户人家,山上的赵家湾、苏家湾、高家湾、李家湾、罗家湾,这五大湾坐落着二十几户人家。

那时,人们普遍困难,吃的是生产队里分配的玉米等粮食和萝卜白菜等蔬菜,大部分人家到五黄六月接不上口粮,只好向生产队或亲朋好友家借,以维持生活。穿着也很朴素,不是平布,就是粗棉布,大都是黑、兰、白。人们凭分配的布票,一般都在秋末冬初,才买回布缝冬衣御寒,穿到春末夏初,拆掉冬衣取出棉花,洗了以后当夏衣,年年如此,循环往复。由于大人们经常干活,常穿着带补巴的衣服,大多数孩子们都穿着露屁股和膝盖的衣服,常常赤着脚丫,个别孩子连个裤子都没有。从住房来说,都住着土木结构的土平房和瓦房,村庄道路全是窄小的'土路,要是雨天,泥泞的让人行走很费劲。用的生产工具都是很简单的铁锨、锄头和二牛拉犁,运输全靠人背畜驮。

包产到户后,人们的吃饭穿衣住房都有所变化。吃饭以改过去玉米为主,为以小麦为主,由过去的吃不饱到吃得比较好;穿着以改过去的平布为主,成为以化纤料子为主,并且一年四季都有换的衣服,住房以过去的三四间,发展为每户至少五六间,多者十几间,但都以土木结构为主。道路基本成为沙铺路。农用、运输工具逐渐向半机械化发展。

现在,改革开放已三十几年了,家乡的变化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都发生了变化,由吃饱型向保健型发展;穿着由新颖舒适向时髦化发展,精神面貌、卫生状况大为改观。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村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在山上的人们都搬迁到川区的新村,原有的住户,一改土木结构的房屋全部为砖混结构的房屋。道路全部硬化,出行公交化,务农机械化,吃水自来化,用电方便化,与县城里的居民没有多大的差距了。一排排崭新的房子、满山的绿树都已成为家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谁看到不说是“俺家乡好”!

家乡孟家庄是个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地方,就七八十户人家的村庄,有六十几个人在县城或外地干国家的事,有的已干到县处级,有的干到科级;还有当着大经理、大老板的。近年来大中专招录的学生每年在十人以上,能说不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吗?

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家乡孟家庄还在变,我相信还会变,并且越变越好,越来越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