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7W 次

  《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和教法说明

(一)对课文的简介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版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版块之首。《一个人的遭遇》是一篇长达8页的课文,,那么,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主人公的心理描写来抓住文章的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所体会呢?我觉得抓住一个灵巧的切入点很重要。抓好切入点就如同“牵一发而动全身”,能够快速准确的给整篇文章进行解剖,并领会作者的真实意图。符合长文短教的要求。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主人公的“心”的变化,结合其他人物和主人公的关系来揭示深刻的主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洛霍夫,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让读者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作家用了十年时间酝酿,完成了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二) 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语文教参中,对于本专题有这样一些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作者的立场与情感;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另外,《语文学科指导意见》中也指出,这篇课文的基本要求是:

1.能复述《一个人的遭遇》的故事情节,体会作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的特点。

2.能结合作品举例分析《一个人的遭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体现了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叙述语言。

将两者结合之后,再加入自己的教学想法,我认为这篇作品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塑造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所以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为以下几点: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结合主人公悲惨的遭遇,感受肖洛霍夫运用细腻入微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从这两个教学目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学中对索科洛夫心理变化的梳理占了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他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那么,整个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了,教学重点就在于此。

另外,因为现在的学生都身处安定的环境,就算能把握战争给人带来的直接伤害,也无法很好理解到战争给人心理带来的巨大创伤。索科洛夫那种战后的复杂细腻的情感体现,对于学生来说,在领会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就将此做为教学难点。

(四) 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篇长文如何进行短教,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找准切入点就成为了关键。围绕着索科洛夫这个人物,我也分别考虑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第一种设计是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把握全文的内容,以索科洛夫的个人遭遇及其内心情感的变化为主线,寻找让你感动的句子并注上你的感悟。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来说他们找出来的细节,并站在一定高度进行补充说明,加深,拓展。之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索科洛夫这一个人的人物形象。最后,让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普通人,作者想要通过这个人物形象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种设计,把熟悉课文,熟悉主人公的任务放在课外的预习中,课堂中则是直接用文中主人公三次落泪的细节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为营,最终让学生自己推出主题,既完成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能迎刃而解。

第三种设计,首先就以“索科洛夫和凡尼亚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为切入口,然后让我们看到那么弱小纯真的凡尼亚却又那么悲惨的遭遇,直接揭示主题:可恶的战争。然后再引领学生一起走近索科洛夫的心灵,让学生深刻感受他的悲惨遭遇,而在这样的悲惨遭遇时,他却还能去关心凡尼亚,从而深入地了解主人公人性的坚韧和伟大,课堂中则是用文中主人公心的变化为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让学生自己从人物形象中推出主题。

第一种设计实在,可以深入地挖掘主题,但是时间不允许;第二种设计新颖,但是光是眼泪挖掘不够深入。所以我选择了第三种设计。

  课堂导入:

《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指的是谁?全文的主体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人?索科洛夫,还有谁?凡尼亚。他们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但是他们原来素不相识,那么是什么使他们走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肖洛霍夫的作品。

 一、为什么索科洛夫和凡尼亚走在一起呢?

1、凡尼亚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用来形容凡尼亚的时候,最多的是什么字?

[明确]小。小家伙,脏小鬼,小脚,小眼睛,小雏儿,孩子的弱小

2)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形象)孩子的纯真

3)为什么索科洛夫收养凡尼亚?促使索科洛夫打定主意收养凡尼亚的根本原因是:

[明确]孩子的悲惨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41页,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同是战争受害人,相逢何忍再分开? 所以他们虽素不相识,却走在一起了。

孩子那么弱小,那么纯真,但是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园,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二、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是怎样的状态,他有过怎样的遭遇呢?

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划的曲线图。

其他同学考虑三个问题:(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三)哪一部分写得最详细,怎样写得,为什么?

划曲线图:

受伤被俘——成功逃亡——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找到儿子——儿子牺牲——领养孤儿——出车祸离开……

(一)随着索科洛夫遭遇的变化,他的心起了怎样的变化?

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被炸死,家园被毁(心缩成一团,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领养孤儿(心轻松光明)——出车祸离开(悲愁的心,心震荡得厉害,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

(二)哪一部分写得最打动人心

1、儿子死后:(指名朗读9、10两段)

“我走到棺材旁边 ……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提示] 与得知妻女炸死的悲痛比较:

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与前文的第一段 “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 )

躺了一会儿,才把信念完了。

那个词更悲? 我们看到索科洛夫的遭遇一次比一次悲惨,为什么?

[明确]比较前面的“缩”,前面是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但如今亲人的离去,更让我心痛,形象的说法,两个“一会儿”让我们感受到索科洛夫无法言语的悲痛。

经历了这么多的痛,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再次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我觉得这里描绘的那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哀莫大于心死”,这里,作为父亲的我,“心”死了。

他有着那么悲惨的遭遇,这是什么造成的?

2、阅读6、7两段,为什么要写这两段呢?

他为儿子骄傲的同时,重新编制起对未来美好的梦,表现了他对和平安宁的战后生活的憧憬。

[明确]反衬了下文痛失唯一亲人的悲,体现了他的坚强,同时体现了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特点。

[总结]:索科洛夫曾经希望妻子女儿支撑自己挺过集中营中的苦难,(读相关的句子,感受妻女的重要),但当他逃出来时却发现自己的妻女已经被德军炸死了;也曾经盼望儿子能拥有灿烂的未来,自己有一个美好的“老头梦”,但盼望到的不是凯旋归来的儿子,而是在“胜利的那一天”牺牲的儿子的尸体。在生命中索科洛夫也有过欢乐和期待,但是每次的欢乐总是被战争夺走,这一切的一切留给他的是无尽的伤悲,但他还是坚强地活着。

  三、这里索科洛夫的遭遇之中哪部分写得特别详细?是怎样来写的?

为什么?

[明确]索科洛夫领养凡尼亚部分写得特别详细。

1、是怎样来写的?

1)索科洛夫说了善意的谎言,我们来看凡尼亚被领养后的表现

16段:天哪,这一说可说出什么事来啦!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天了:‘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明确]一连串的动词,一连串的叹号,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在听到“我是你的爸爸”后渴望亲情的狂喜,表现了战争给人造成的伤害,震撼人心。

同时写出了索科洛夫善意谎言后的作用,写出了索科洛夫的什么特点?------善良

2)我领养凡尼亚后的表现

18段: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努力不翻身,免得把他开醒,但还是忍不住,悄悄地坐起来,划亮一根火柴,瞧瞧他的模样儿……”

19段,“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明确]这里写了索科洛夫对小小凡尼亚进行了无微不至的慈母一般的照顾,曾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又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是的,战争让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最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2、为什么?

[明确]凡尼亚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

1) 这部分是索科洛夫情感变化的重要转折,是索科洛夫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的重要契机。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2) 丰满了索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

所以写得那么详细。

3、两人在一起后,凡尼亚的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索科洛夫是否也如此了呢?

[明确]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

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

“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教师]在野生动物世界,据说,狼总在月夜,就着月光舔舐伤口,这样,疗伤效果很好。在人世间呢,不也一样吗?可是我们的索科洛夫呢,每个夜晚,都要独自舔舐伤口,泪湿整个枕头,泪为谁而流——为亲人而流,为战争而流!而这一切都是可恶的战争造成的!残酷的战争啊,给人带来的伤害太深了,你说要有多深,就有多深啊…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4、但是他那么深的痛在凡尼亚面前表现出来了吗?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明确]忠厚、朴实、坚忍不拔,受尽摧残而心地依旧善良。

我们看到索科洛夫心碎但不绝望,悲伤但不沉沦,坚毅但不麻木,温情但不软弱,一无所有了,仍然坚强地活;百孔千疮了,仍无私的爱。

  四、写作启示:在自己的土地上种自己熟悉的庄稼。

[明确]选材:对于战争,我们有了个初步的印象。让我们去写,不行。我们的印象毕竟是肤浅的。因为我们仅仅是个看客。战争,对战争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战争中身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惨剧的人。

[启示]:选择自己熟悉的,贴近生活的事例写

5、索科洛夫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但他仍然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至少能用他的爱让小凡尼亚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当然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是泪湿枕巾。在战争中,这样的遭遇只是一个人的遭遇而已吗?这在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据?

[明确]凡尼亚。“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深刻反映了战争给全苏联的普通家庭带来的不幸遭遇和难以恢复的创伤。

现在,我们一起再回过头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题目,一个人的遭遇中的一个人是指谁?(结合讲义中的有关战争的数据)

[明确] 指索科洛夫。指凡尼亚。指所有在战争中受到苦难的人

所以我们说 这一个人的遭遇,是一个人的遭遇!

是战争中千千万万普通苏联人的遭遇!

是战争中——人的遭遇!

  五、文本升华:

让我们再来深入文本,领会作者(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写作意图:

我们看到战争的可恶,带给人们的伤害之深。索科洛夫心灵上的创伤难以愈合。但是,人的两只耳朵,一只听到魔鬼的声音。一只听到上帝的声音,越是在苦难中,我们也越是能发现美好的情感。所以有人说,制造无边黑暗的人心,释放无限光明的也是人心。

重点理解小说结尾的语言(齐读最后两段)

2、“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情?

[明确]读懂了索科洛夫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可能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为什么作者脸上会“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明确]因为凡尼亚的挥手告别触动了作者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越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无情。让我们看到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小说结尾强调不应该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眼泪再去伤害年轻一代的心。

3、体会作者创作的可贵之处?

[明确]作者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个人、小人物、普通人在战争中,在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中作出的牺牲和承担的痛苦。体现了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肖洛霍夫塑造了这样一个坚韧而伟大的人物,通过他领养凡尼亚,充分地阐明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一个遭受战争创伤的人,没有理由永久地为自己的痛楚而哭泣;只要他还活着,他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爱.去温暖比他更弱小的生命。

肖洛霍夫说“……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六、课堂总结:

尽管战争摧毁不了坚强,泯灭不了善良。但是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战争是残酷,也许身体上的伤痛---可以痊愈,但是心理上的创伤---难以愈合。

看看当今世界,局部战争仍然频繁,无辜的人还在流血,为了“索科洛夫们”能和亲人共享天伦,为了“凡尼亚们”能生活在父母的身边,为了让我们的眼泪不再为战争而流。让我们共同为和平而祈祷!

作业:预习《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体会这两篇文章是如何从不同角度表现相同主题的?

  [反思]

1、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我因为是借班上课,对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尽管布置了预习作业,而到了要上课的班级却发现大多数学生还没预习好,可是我为了公开课的需要,考虑到这部作品,如果让学生好好地看需要10多分钟的时间,就没有留给学生过多的时间看书。

2、这次课我认为上课有先紧后松的缺点,因为平时习惯于上40分钟的课,突然要上成50分钟,感觉最后的处理太松垮了,说明平时我对于时间把握还不够。

3、上公开课能促使老师更快地成长,我感到自己还需要多多锻炼,一定要充分地掌握文本,这样上课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