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6W 次

  【教学反思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几天前我参加“国培”后执教的一堂汇报课。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先将课文反复地读了几十遍,发现自己在诗中几处象征含义时不太明确,在理解两节诗的联系时也颇费了些周折。 于是我想,我都难理解的内容学生理解一定有困难,便将教学目标定为三点:1、熟读并背诵,理解诗意。2、把握意象领会象征含义,学习运用象征。3、品味语言领悟诗情,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并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教学难点确定为“领会象征含义,学用象征手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自己想教什么,并坚持从“国培”中学来的“简洁、实用”的原则,将整堂课构思为:一读二写。读是主要的。首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就将这十行诗读背,上课时检查背诵。然后是“读出层次”:将全诗分三层读,分四层读。以此训练学生概括能力。此时诗中哪些诗句写“土地”,哪些诗句围绕“小鸟”写便一下子明晰起来。于是我便设计了第三次读:“读出形象”,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意象,通过品味关键词句领会象征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先默读描写土地的诗句,以“从——我看到了一片——的土地”的句式把握土地的形象,再结合写作背景明确土地的象征含义,并举一反三合作探讨诗中“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接着便默读静思描写“鸟”的诗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小鸟的形象,思考诗人借“鸟”抒发的爱国情感;再对第二节中的“我”的予以探讨,明确“眼里常含泪水的我”的形象是当时所有华夏儿女的特写,第二节诗是第一节诗意的提炼和升华。至此再指导学生“读出深情”。

此时学生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理解象征意义了。但我认为当代学生读这首诗不能仅停留在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上,还应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教育。于是我便设计了“仿写”这一环节,但由于探讨象征含义时用时过多,“仿写”只能留作课后作业。我让学生想像假如自己就是艾青,行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土地上,放眼今天的盛世中华,以“假如我是——,我也应该——”开头再写一首《我爱这土地》,并尽量尝试使用象征手法。课后我阅读了同学们仿写的诗歌,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作。这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却又在我的预料之外。

课后我一再反思,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一点进步:一是自己深入地解读了文本,做到胸有成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处变不惊。二是对“教什么”一直心中有数,教学目标仅三点,简单易行又实际。三是教学设计简洁实用而且略有创意。特别是“读出层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又了解了内容理解了诗意,还为下文分析意象理解象征含义打下了伏笔,可谓一箭三雕。整堂课以一个“读”字贯始终,但又不缺变化与层次,实现了“台阶式”的设计。四是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学习经验和学习水平,注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杜绝看参考书找答案,随时提醒学生作笔记等,都体现了一个“实”字。

不过,这堂课也存在不少的疏漏。一是在转变教学风格时有点“东施效颦”的意味,因此免不了刻板,使课堂气氛降温。比如自己省去了导入语,对学生评价也减少等都有刻意模仿余映潮老师的痕迹,忘记了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二是缺少教育机智。如一位学生用“热情的太阳”来回答“假如你是艾青,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华土地上,你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时,没有及时指出她用到了“象征”手法并加以表扬,如果以此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来突破难点就容易得多。三是课堂气氛沉寂,学生发言不大胆。我想这是因为我在组织教学、激发兴趣以及教学用语上做得不好。这可能也跟省去导入、刻意转变教学风格有关。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都是在尝试、在学习,还需要反思。 行走或驻足,都能欣赏到沿途无限的风光,我想,这正是我们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理由吧!

 【教学反思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习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习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习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黄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鸣曲,来衬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给予有效的,科学的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对《我爱这土地》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

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教研员邢泰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指导工作,每一个小细节都认真把关。在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