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文基础 > 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9W 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1

一、概述

课文是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完成本课教学共需要两个课时。学习中,让学生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通过这篇课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曾经所受的屈辱,在历史中得到教训,使他们反思为何中华不振。同时,希望学生能从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中受到一点启发,反思自己读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始,老师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为本节课学习周恩来的远大胸襟作以铺垫。由于事情发生在100多年前,学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甚少,因此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学生的朗读体验,观看课件激发孩子的内心体验,使孩子在体验中感悟旧中国“中华不振”的悲惨,从而理解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学中需准备的资源有:

1、让学生搜集旧中国租界地的资料。

2、课件准备:租界地图片及租界地内中国人民受欺侮的资料。

课文中便于学生重点学习的关键语段。

六、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揭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解题。之,的。崛起,兴起。题目意思: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

二、复习。

1、先来读一组词语

中华不振疑惑不解铿锵有力

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2、回忆课文内容,试将词语带入其中。

1920年,周恩来随伯父到东北的师范学校读书。伯父的一句“”,让周恩来感到。在一个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的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当校长问道诸生为何读书时,他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三、感悟周恩来的“疑惑”。

同学们,不难发现,故事因伯父的话而起。我们先去听一听伯父说了什么。(出示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

1、师读旁白及周恩来的话,学生读伯父的话。板书:伯父的话

2、同学们,伯父的告诫,伯父的叹息,让周恩来心中充满了——(疑惑)板书:疑惑

3、他疑惑?(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中华不振

4、了解租界地。

师简介:所谓外国租界地,就是帝国主义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国力,强行霸占我们中国的一些领土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四、理解“中华不振”。

让我们和周恩来一道怀揣疑惑,进入租界地去一探究竟。

1、出示问题,请同学们默读7-8自然段,思考:哪些地方让你感觉“中华不振”?画出相应的句子及词语,并批注出你读文的感受。

2、学生默读。

3、交流画出的句子,品读感悟。

①租界景象。

注意:抓住关键词“闯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大不相同”感悟课文。

小结:同学们,贫穷的中华大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而这繁华却不属于中国!读出我们心中的不平衡!读出中华不振!

②租界内事件

过渡:更可气的是帝国主义不仅霸占我国的领土,还大肆欺压我国的百姓。我们看——(出示文字,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师伸手做出“请”的姿势。)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好吗?(①∕②③∕④⑤⑥)

用抓关键词,对比法,启发法,范读法,引读法指导朗读。

读“惩处”,写“惩”字。

再次引读,因为不敢惩处,洋人......;因为不敢惩处,中国巡警......;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中国人......

同学们,租界一行,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不振!板书:租界见闻理解)

4、出示租界地资料。

事实上,在租界里,中国人遭受百般压迫、侮辱和虐待的事何止这一件?我们看——指人读文字。

小结: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让学生有限的生命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让学生鲜活的生命之花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的责任,就是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断地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生起来,强壮起来,挺立起来。曾经看过一篇文章给我感受颇深,作者在评析中有这样一段话:“探究性阅读教学难道只是为了生硬、呆板地解决疑问吗……不难想象,没有情感的课肯定是死气沉沉的。情感,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是生命……”。读罢此文,我对自己要上的课《老师领进门》作了深刻的剖析,深深感到课文中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感悟使情感真正地在孩子的心中流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深恩难忘”的认识。

2、学会9个生字,理解18个词之意;用“身临其境”、“引人入胜”造句。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田老师的.形象,能说出田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语言文字表达出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的。

5、摘录描写“我”听课文入神的词句和尊敬老师的词句。

教学重点:

文章人物形象鲜明,田老师循循善诱、博学多才,而且善于教学,深受学生喜爱,让学生充分感知田老师的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老师领进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其实是一份埋藏在大作家记忆深处40年的真实表白,是一位著名学者对一个乡村私塾老师的真情流露,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课题。

2、这位作家就是刘绍棠。(出示人物介绍)作家刘绍棠,1936年2月生,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出版长篇小说11部,中篇、短篇小说集8部等。在他上中学的青少年时代,即发表文学作品。他上高中时,作品《青枝绿叶》就被选为语文教材。刘绍棠四十余年文学生涯,历经坎坷,矢志不渝。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思想,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

师:这是一位有名的大作家,他却对一个普通的乡村私塾老师念念不忘,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一说在作者心中田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二、细读课文,感受文中情感

(一)作家刘绍棠走在家乡的路上偶遇阔别40年的老师时心中除了那份激动还会有……(学生:尊敬、感谢)是的,“我”感谢老师的教育、培养。你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播下文学的种子。

1、自由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作者讲这样的话?

2、一起用激动、感谢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二)文学的种子你是怎么理解的?为什么田老师在“我”年幼时能播下文学的种子?请大家读课文,找到文中的语句来体会。

1、你从哪里感受到田老师讲的课娓娓动听?理解词语:娓娓动听

出示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来,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诗。

师:你看,简简单单的一首诗,在田老师的口中却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田园美景。不仅让我们学到10个数字,还把诗歌内容与故事情节巧妙结合起来。你说,这样的创造怎能不使我们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读故事内容。有几处儿化音,是北方人讲话的特点,要读出韵味。

2、导入:对,田老师就是这样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教育学生,尽管当时办学条件差,老师年纪又轻。男同学来读读第一、二自然段。

3、师: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可看出田老师的讲课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重点理解句子:(出示)(根据学生感悟适时点拨)

①“我听得入了迷,……我才惊醒。”

“戛然而止”什么意思?田老师讲得那么好听,为什么戛然而止?

“发呆”、“惊醒”是怎样状态?说明什么?

“捅”是什么动作?为什么要“捅”我一下?

朗读指导。

②“我在田老师门下……春雨点点入土。”

“门下受业”什么意思?

“听到上千个故事”后会有什么收获?

(三)导入:在作者心里,田老师是伟大的,像魔术师一样,但老师却说……

问:你觉得老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当时田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明白:老师不以为然,无心的,随意做做,平时就是这样上课的,摇头笑笑等等。意思是:你现在有这样大的成就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师:你看,田老师到现在还是那么虚心,他从不居功自傲认为学生的成就是靠他的教育,他认为学生才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个多么朴实的乡村老师。

齐读句子。

师:刘绍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其中一条确实离不开田老师的教育。这次碰到老师,他就想起老师的教育,对他万分感激。当田老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时,刘绍棠发出这样的感叹……

齐读。说说含着的意思:田老师培养我、教育我的恩情,我终生难忘。

师:是啊,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田老师的教育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了课文,说说作者对老师是怎样的感情?

(今天老师的要求不是用句号,而是冒号,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把作者对老师的那份深情写成一段话。)(我觉得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出示写话练习一一写话一一交流

师:所以尽管时隔40年,作家还是这样尊敬老师,感谢老师,感谢老师的桃李情。(板书:桃李情深)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

(出示句子: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齐读句子。

三、回到课题

师:课文以“老师领进门”为题,你觉得“门”指什么?

是的,老师领着学生走进了文学的大门,知识大门,人生大门,领着学生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了一位著名的大作家。

小学语文老师教学设计3

一、教材及网站资源分析:

《海底世界》是人教版第六册的一篇科普知识性课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光和声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等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物产,从而让人们认识到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进一步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本课可采用网络环境下的问题探究学习,它使本课有了丰富的外延,主要学科是语文,还涉及到地理、环保、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

1.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作用下,帮助学生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过程与方法: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完成学习报告,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和信息搜集、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在学习平台上进行小组协作的形成性评价,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在网络环境的作用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网络,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3.网站资源分析:

本课的难点是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但仅仅从语言文字上了解,显得是那么苍白,因此,我从Internet上搜集了有关资料,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制作了这个主题网站。

《海底世界》是根据人教版课文《海底世界》制作的专题网站。该网站试图以人性化的'设计,充分考虑学生利用网站开展学习活动的需求、方式、效果,来开辟出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的新阵地。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主要指导,充分利用主题网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索式学习。

三、学法指导:

1.学生状况分析:

知识水平:能读懂文本并能依据特点情景展开合理想象。

学习能力:基本能进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新知。

信息素养:基本能作普通的电脑操作和上网搜找资料。

2.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

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小组协作利用专题网站进行关于海底植物、海底动物、海底矿产、海洋乐园等方面的探究,解决感兴趣或想要了解的问题,完成学习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课题

激情谈话,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课题。针对课题提问,自主初步浏览网站。

(二)自由读文正字音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教师点评。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第2、3自然段。

A.提出任务:你认为海底世界“奇异”在哪里?把有关的语句粘贴下来。

你最喜欢哪几句话?粘贴下来,并读一读。

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B.师生交流

(1)交流“奇异”的语句。

(2)交流最喜欢的语句。

指导朗读:

你认为如何读?

C.教师小结。

过渡:海底不单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不信我们又去看一看。

2.合作学习4—6自然段:

A.提出合作任务

4—5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出海底世界物产丰富的特点?

你们小组最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并想一想为什么?

小组讨论: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B.学生3人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C.师生交流:

交流问题。(指名回答)

板书:动物植物矿物

交流问题。请小组朗读。

交流第4自然段: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

哪些语句体现动物的多?(三万种)

作者重点抓住哪方面写?(活动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

你们还知道哪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多媒体展示动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D.教师小结。

3.回归整体。

围绕板书,引读最后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