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九年级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练习

九年级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练习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38K 次

《飞红滴翠记黄山》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练习题,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语文《飞红滴翠记黄山》同步练习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B.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C.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确实引人人胜。

D.他是个计算机专家,又会两种外国语,我们这些初学计算机的人要虚心向他求教,不耻下问。

  二.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指绿颜色蔬菜)

B. 为将物资及时送到灾区,政府开辟了绿色通道。(指方便快捷的途径、优惠政策等)

C. “明星学院”吸引了不少的阳光少年。(指活泼、富有生气的少年)

D.教育厅要求各高校实行阳光招生。(指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

 三.右图是在第45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获铜狮奖的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两棵树,标题是《热带雨林》。请仔细观察,合理想像,为这则公益广告拟一条简明的广告词。希望你的广告词富有创意。

  四.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

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郭沫若曾赞美西山是仰卧在滇池边的睡美人,青丝散

垂在万顷碧浪之中。山上终年郁郁葱葱,华亭寺、古华寺、三清阁等名古刹古寺掩映在茂林修竹深处。登上悬崖峭壁上的龙门,远眺浩渺空阔的滇池,水天一色风光绝佳。但最使我关注的还是西山深处安息着人民音乐家——聂耳。

盛夏,山区的气候像孩儿脸,说变就变。在昆明上车时天气晴朗,车到西山脚下却下起倾盆大雨。上山之初,我披上雨衣顶风冒雨上山了。雨中的西山显得更加幽静。爬了1小时,便来到聂耳墓地了。前来瞻仰聂耳墓的游人很多。穿国林阴小道一走进聂耳纪念馆,耳旁就仿佛响起雄壮的国歌旋律。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云南玉溪人,1912年生于昆明,自幼爱好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1938年其骨灰被安葬于西山碧鸡山麓,1980年5月15日迁葬于此。

步出纪念馆,天放晴了,雨后山林葱翠欲滴。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林阴小道来到墓地前,眼前一亮,苍松翠柏环绕中,一座洁白的大理石聂耳塑像矗立在鲜花芳草从中。中午的阳光泻进寂静的山林中,塑像显得更加生动传神,身披大衣的聂耳正低着头沉思,像在构思创作新的乐曲,也许是在担忧祖国的命运。我环视一周,选择了右前方位置,凝视了许久,脑海里涌现出电影《聂耳》中赵丹扮演的聂耳在油灯下激情奋笔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银幕上蒙太奇手法展现了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中华儿女抗日救国与日寇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至今思来,电影《聂耳》的艺术魅力仍使我热血沸腾,我稳稳地举起照相机,全景构图摄下这难忘的一刻。

摄完我又往墓碑走去,墓碑前24级台阶象征着聂耳24岁的年轻生命,黑色的大理石碑上刻着郭沫若手书的“人民音乐家之墓”。墓碑前一群青少年正在宣誓,庄严的国歌的旋律永远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

1.作者为什么说:“西山是我神往已久的胜地”?

2.细细分析,作者是怎样描绘西山美景的?

3.文中画线的句子中“关注”一词与开篇哪一个词相呼应?请在文中划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当你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对其旋律感受如何?试作评说。(可从艺术魅力和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的角度去谈。)

(二) 读 山 品 水

① 山 水 之 美 , 古 来 共 谈 , 然 而 人 们 谈 得 最 多 的 , 还 是 山 的 灵 性 和 水 的 神 韵 。 孔 子 曰 : “智 者 乐 水 , 仁 者 乐 山 。” 仁 者 在 山 的 稳 定 、博 大 和 丰 富 中 ,积 蓄 和 锤 炼 自 己 的 仁 爱 之 心 ; 智 者 则步 水 而 行,望 水 而 思 , 以 碧 波 清 流 洗 (zhuó)自 己 的 理 智 和 机 敏 。 这 就 是 山 水 可 以 陶 冶 人 的 情 操的 根 本 原 因 。 人 们 通 过 读 山 品 水 , 可 以 领 悟 到 世 事 的 兴 衰 变 迁 , 人 生 的 喜 怒 哀 乐 , 寻 觅 到 自己 精 神 家 园 的 相 通 之 处 , 故 历 代 文 人 墨 客 无 不 (cháng yáng)于 名 山 大 川 以 寻 求 灵 感 。

② 读 山 ,“ 横 看 成 岭 侧 成 峰 ,远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各 有 各 的 读 法 。 远 读 其 A ,近 读 其 B ,粗读其 C ,细读 其 D , 读 青 、 读 绿 、 读 和 谐 、 读 静 谧… … 视 角 不 同 , 意 境 也 不 同 。 “ 不 登 高 山 , 不知 平 地 ” , 是 一 种 发 现 ;“ 高 山 仰 止 , 景 行 行 止 ” , 是 一 种 境 界 ;“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 是 一种 坚 守 ;“ 五 千 仞 岳 上 摩 天 ” , 是 一 种 豪 壮 。 不 要 以 为 山 是 凝 固 的 , 山 是 岿 然 的 活 物 。

③ 品 水 , 由 于 各 人 的 气 质 不 同 , 心 境 不 同 , 也 各 有 各 的 品 味 。 在 文 人 眼 里 , 水 是 温 柔 的, 因 此 他 们 常 常 把 柔 情 蜜 意 的 水 与 悠 悠 无 尽 的 爱 联 系 起 来 。 水 之 悠 长 , 好 像 爱 情 之 天 长 地 久; 水 之 波 动 , 似 若 爱 情 的 起 伏 波 澜 。 在 哲 人 眼 里 , 人 是 运 动 的 , 得 出 的 是 人 生 的 哲 理 。 孔 子说 :“ 逝 者 如 斯 夫 , 不 舍 昼 夜 ” , 感 叹 的 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 孟 子 说 “ 民 归 之 犹 水 之 就 下 , 沛 然 谁能 御 之 ” , 比 喻 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 荀 子 对 政 权 与 人 民 的 关 系 , 给 后 人 留 下 了 发 人 深 省 的 警 句 :“ 水 则 载 舟 , 水 则 覆 舟。 ” 老 子 呢 ? 他 既 说 “ 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 又 看 到 了 水 “ 莫 能 御 之 ” 的力 量 。

④ 云 山 苍 苍 , 江 水 茫 茫 , 读 山 品 水 , 意 味 深 长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洗 zhuó cháng yáng

2.将 下 面 词 语 依 次 填 入 第 二 段 空 缺 处 。

深 沉 清 幽 苍 茫 豪 放

A B C D

3.第 二 段 引 用 了 很 多 诗 句 ,这 样 写 在 表 达 上 有 什 么 好 处 ?

4.人 们 “ 读 山 品 水 ” , 为 什 么 会 有 不 同 的 感 受 ?( 请 用 文 中 原 句 回 答 )

5.从 全 文 来 看 , 题 目 “ 读 山 品 水 ” 的 含 义 是 什 么 ?

参考答案:

一.B二.A三.答案示例:保护热带雨林对我们有多重要?要想知道答案,屏住呼吸试试!(或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地球的肺!)  四.(一)1.风景秀美,多名刹古寺,有聂耳墓、塑像和纪念馆。2.从引用、直接描写和登高远瞻等角度描绘。 3.神往已久 4.想象、联想 5.略  (二)1.濯;徜徉 2.苍茫; 清幽;豪放; 深沉。3.揭示出了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的内海,使文章文采斐然。4.读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位。5.领略山的灵性,品味水的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