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2W 次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宋朝著名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后采用叙事与说理相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所看所感记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成为不朽的佳作。本设计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主要教学程序如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 谈话与导入

1、 师生谈话: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2、 师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3、 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

4、 师生共同观看风光片《庐山》。

5、 小组交流观后的感受。

6、 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述一下庐山,并把词语写在黑板上。

 二、 初学与感知

1、 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

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 多媒体出示西林寺的图片和《题西林壁》这首诗,师配乐朗读。

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

4、 教音:岭ling 峰feng 不识bushi 只缘zhiyuan

5、 指名两生和两组读。

6、 认识“缘”字。

①请学生自己通过部首查字典来认识该字。

②完成填空:“缘”字用部首查字法查,应查____部首,再查___画。第四笔是___,名称是________,第五笔是___,名称是______。

③多媒体演示“缘”字的书写顺序,学生再跟写一遍。

④学生在自己纸上练写“缘”字。

7、 再读全诗,要求读流利。

8、 学生练习后,小组比赛读。

9、 请学生把全诗分成两部分,并说说理由。

 三、 理解与感悟

(一)学习第一部分

1、 齐读一、二句诗。

2、 自查字典,理解“岭”“峰”的意思。

3、 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纸上画出“岭”“峰”,请两生在黑板上

画。( 岭: 峰: )

4、 说说“岭”“峰”的区别。

5、 小组讨论:同样的山,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因为观看的角度不同 )

6、 继续讨论: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来观看庐山的?

7、 体会“横看”“侧”“远近高低”的意思。

8、配合相应的风景图片,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在小组中交流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自读。

2、 同座讨论,完成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名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来说。

4、 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6、 质疑。

  四、 朗读与背诵

1、 按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感情。

2、 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读后评价。

3、 提供四段背景音乐( ①古琴曲《高山流水》;②古筝曲《渔舟唱晚》;③二

胡曲《二泉映月》;④江南丝竹《茉莉花》),学生自主选择音乐,配乐朗读。

4、 学生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把这首诗根据自己熟悉、喜爱的曲调唱出来。

  五、 升华与拓展

1、 观看成语故事片《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 说说观后的感受。

3、 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4、 介绍有关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登庐山》《庐山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伴随着对《望庐山瀑布》的复习,我们开始了对《题西林壁》这首古诗的学习。由于这首诗的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清节奏。3、抓字眼,明诗意。4、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而且在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时,我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从而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师范读或配乐诵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到了身边的同学,比如陈樱文虽然学习不好,但是从来不撒谎;张洪耀热爱劳动等实例。再比如《画杨桃》一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杨桃的形状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堂还生成了不少亮点:学生频繁品读、相互补充;诗配画,加深情感体验;还想出了好多例子,以便把自己对诗意、内涵的领悟给别人讲明白,这都说明他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的是在品诗、欣赏。师生所表现出的激情比预料的更高涨,因此出现了读诗、美读中体会诗情,读出诗中的图画。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画古诗的环节,个别学生要完成诗配画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指导还不到位。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没有给学生足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

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