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乡村的礼数和温情抒情散文

乡村的礼数和温情抒情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06K 次

母亲在县城里给侄儿陪读,留下父亲一个人在家,这总让我不太安心。前天上午给他电话,没人接;晚上打,还是没人;后来终于找到了他,说是正在一户人家“帮忙”。

乡村的礼数和温情抒情散文

“帮忙”这个词从父亲的口中说出来,显然有些轻描淡写,其实他是在陪着一户人家给去世的老人守灵。

在老家那里,人去世后,遗体往往都要在家停放几天的,年龄大、晚辈多的老人,“停留”的时间还会长一些。在此期间,规矩当然不少,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守灵时必须要有外人作陪,具体说来就是外姓中的最长者。长者们差不多都是老人了,他们除了陪着守灵之外,还要负责在出殡时抬灵柩,我们那儿叫做“抬重”,这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并不是简单的活。

我们这个姓氏在村庄里只有三户,父亲最长,所以每次出场的自然是他了。父亲已年近七旬,身体不太好,眼睛也高度近视,所以每次给人家“帮忙”时,我们都为他担心,而近些天来一直下着雨,比冬天时还阴冷,漫漫长夜,他如何扛得住呢?但父亲说得很轻巧:有火盆,不冷。我又说,你眼睛看不清,怎么抬重呢?他的回答是,慢一点,揪住别人的衣服就行了。我没话说了,我知道村庄的礼数,丧事是天大的事情,父亲只要还能动,这样的场合他就不可能不到的。

老家的村庄名曰大庄,其实并不大,三十来户人家,十来种姓氏。姓杂,矛盾难免就多,田地、宅基地的划分,农田的浇灌,甚至一些鸡毛蒜皮都会引起纷争,遇到都是犟脾气的,说不定能闹得多年不说话、不来往。但即便闹得再僵,遇到对方家有丧事,自己手头上哪怕正在盖房子或者正在忙“双抢”,也会立马丢在一边,匆匆往人家赶。那几天,这些“外人”中的长者会轮流陪着逝者的家属守灵,天再热或再冷,也不会吭声,直至把死者抬到墓地安葬为止。事毕,两个犟脾气的没准还是不相往来,碰见面时还是不招呼,但再遇到丧事,仍然会上门“帮忙”。“丧事为最”,并不是某个人定下的规矩,但它确确实实已成了庄户之间的默契,或者说是礼数了。

村庄里的人大多没读过什么书,没有怎么“见识面”,所以村庄如今的礼数差不多还是从老一辈那里留下来的。你可能认为它们繁琐、土气,但你无法忽略它背后的温情,只要你在这个村庄里行走,你就不能也不该漠视它们。前些年老婆第一次跟我回老家过春节,我特地叮嘱她碰到辈分大、年长的人一定要学着我招呼,否则会被人骂作“大象”(意思是“鼻子高”,傲慢)。一天在村子里转,我在前面走,老婆跟在我后面“鹦鹉学舌”,路过一家门口时,老婆跟着我叫一位老人“表叔”(其实老人和我并没有亲戚关系,我只是按照年龄随口叫的而已),“表叔”立即从屋里走出来,非要拉着我们到他家去坐,又是泡茶又是递烟,然后拿瓜子拿糖果,过了一会儿,“表婶”从厨房里端出来两碗面条,硬拉着我们吃,我们推不过,只好接了,没想到里面又卧了三个茶叶蛋。那天,老婆在我眼神的暗示下,把面条和鸡蛋通通吃了下去,虽然她胀得不轻,但却一举成全了她“明事理”的'好名声。

两年前,我的侄儿考上了大学,成为全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本科生,村庄轰动了,家家户户都上门恭贺,礼金也就是三五十块钱。但大哥没敢怠慢,他杀了一头猪,在房前房后各摆了五桌,全村除了外出打工的人,留守的大人小孩差不多都赶来“喝喜酒”。宴席将散之际,大哥又给每位大人发一包烟,给小孩各发一包糖果。事后我问大哥“亏”了多少,他说两千多块吧。我说,天这么热,你挣几个钱又不容易了,干吗这么折腾呢?现在考上大学也没什么稀奇的呀!大哥却说,人家瞧得起你才上门,你以为真想吃你一餐饭?

之后,我终于想明白了,我离开乡村已经很远,也很久没有温习老家的礼数了,我游走在城市的这些年中,习惯的是用“值”与“不值”来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忽视的恰恰是那些不可言说的情感。羞愧之余,我在脑中反复想象那一天的场景,那是一个村庄多么难得的狂欢,乡亲们带着祝福而来,又携着喜气而归,那幅画面多么温情!